《红楼梦》杂感之二:当宝黛的爱情飘然落地——听欧丽娟教授公开课

作为一个理科生,高中毕业后就告别文科课程了。最近在网上看到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解读《红楼梦》的公开课,颇有如鱼得水之感。这不单因为我是红迷,更因为文科理科其实本性相通。

这门课的前半部分是总论,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后半部分是人物分论,目前台大官网上林黛玉部分已经全了。看完之后,理论性太强的术语我也说不上来,但欧丽娟教授的一些观点倒是可以小小总结一下——只说我非常赞同的一部分:

总论部分,首先不能低估《红楼梦》的特殊性。一个如此贵族出身的作家如此细致地描写过贵族世胄的生活,就是《红楼梦》最大的独特性。书中的生活不仅与当代读者的生活天差地别,就是在同时代也并没有多少人能知晓。这一点曹雪芹自己就在书中借贾母之口说得明白,他讽刺那些“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们“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一句话,“我们的日子,你们不懂的。” 而多年以来许多对《红楼梦》的误读,也正由此而起。

其次是对人物的解读。两百多年来,读者经常将对人物客观的“人格特质”分析变为带有主观偏见与好恶的“人格价值”判断。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读者们却对“这是个好人还是坏人”或是“作者想让我们认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感兴趣。

欧教授所提以上两点对我而言并不新鲜,我在前一篇里面就说过后四十回的作者肯定是没体验过贵族公子的生活,所以写出的东西才会如此乏味。而我也早不存在“黛玉好宝钗坏”之类的幼稚想法了。

真正让我醍醐灌顶的是欧丽娟教授人物分论第一部分对黛玉的解析。长久以来阅读时一直隐隐出现、却又说不出来的对林黛玉的某种感觉被欧教授一语点明:那就是在前八十回中,黛玉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改变。从初来贾府时的小心谨慎,到后来因贾母宠爱而有些恃宠而娇,表现出人们熟知的敏感小性的形象,到后来与宝钗交心之后慢慢变得懂事、成熟。而宝玉,虽然也在成长,但比黛玉慢得多,在前八十回的后期,他们成长的时间差甚至在他们的爱情中埋下了价值冲突的种子。

看这里,第六十二回: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这段我很早就注意到了,以前只认为这是作者要向大家表明黛玉也有能力管理家事,做一个合格的宝二奶奶。现在再看,更重要的是宝黛之间体现出来的差别——黛玉已经有了大人样了,宝玉依然是个孩子。

还有这里,第七十九回:

黛玉听了 ...... 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

这一段则涉及到一个事关整个《红楼梦》主旨的大问题。显然,这段话中黛玉也即将说出跟宝钗湘云她们说过的一样的“混帐话”来了。如果我们还是抱着《红楼梦》是歌颂“反封建、反礼教”的观点来看,就说不通了,最“叛逆”的黛玉为何会想要说出这种话,只是因为顾忌到宝玉的感受才不得不用咳嗽掩饰过去?

如果我们按欧丽娟教授所说放弃成见,再回到《红楼梦》开篇那首偈以及脂批就不难明白了: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看看这首偈,就不难理解欧教授的说法:《红楼梦》的主旨非但不是“反封建”,反而是表达了作者对记忆中贵族生活的留恋,以及自己“无材可去补苍天”、无力挽救家族败落的愧疚。

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解释得通了。黛玉那番话,就合情合理了。因为“混帐话”只是宝玉和懂事前的黛玉觉得“混账”而已,说到底作者还是认为按“混账话”去做才是“补天”的正路。我们可以相信,能算出贾府开销的黛玉自然也已经意识到,乐园一般的大观园生活终会结束,甚至整个贾府也岌岌可危,能拯救这个家族并且保障自己爱情归宿唯一的希望也只有宝玉读书出仕,而这时的宝玉依然浑浑噩噩。

欧教授在课上旁征博引来证明这个观点,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听到这部分我不禁大呼过瘾,立刻信服。都说一个人听别人表达意见的时候,其实并非是真喜欢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喜欢听别人说出自己想听的意见。这件事就是这样。我之前听过各种各样的有关红楼梦主旨的说法,但都觉得说服不了我。这回这种说法,真正把我说服了。

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 一部分人出于革命意识形态,这个就不说了。另一部分是无法接受黛玉和宝玉一直被奉为经典的“性灵”的、纯粹的、精神的恋爱最终会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现实”。而“现实”的爱情,在这些人眼中,就掉价了,就不那么值得歌颂了,所以,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的宝黛爱情走到这一步。

宝黛也好、各种王子与公主也好,人们歌颂最多的,的确多是这样一些纯粹的、精神的、理想的爱情。但是然后呢?

鲁迅问过:“娜拉走后会怎样?”我们也常常觉得“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实在老套。而宝黛,即使得知最后黛玉泪尽而亡无法终成眷属,但无聊如我的人还是会想象,如果他们结合了,又会怎样?爱情进入到婚姻,究竟还有多少可赞美的价值?

我觉得爱情就如同一场跳伞。热恋伊始,就如同刚跃出机舱那一刹那的紧张刺激。之后,爱情慢慢稳定,犹如降落伞打开后的悠然下落。有的是蓝天白云飞鸟清风,大地与俗世遥远而不劳牵挂。可惜,我们生活在一颗行星上,万有引力注定了我们总要落向地面。落地,就是婚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稳稳落地,摔得伤筋动骨并不稀奇。

而爱情下落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身成长的过程,我们必须成长、成熟,才能用我们的双腿稳稳落地。但是有些人不愿意落地,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成长。不愿意接受再美满的爱情也要变得“世俗”的“残酷现实”。他们像鸵鸟一样拒绝接受大地的存在,不停地挣扎、反抗,拒绝成长,拒绝学习落地的技巧,妄想自己可以一直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永久地享受这种简单而快乐的爱情。然而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地心引力是无可抗拒的存在,越是挣扎,越是放弃了对最后落地的准备,摔得也就越惨。爱情不是求仁得仁的战场,而是最容易南辕北辙的迷宫。

所以,在接受了红楼梦的主旨是如前文所述的前提下,当黛玉成长的线索被欧教授点明时,我突然觉得宝黛一下子变得如此亲切。十几岁孩子的爱情与成长,不就是这样的么?女孩子总是比同龄的男孩子成熟懂事得更早。满腹少女心事的女孩遇上了糊里糊涂的懵懂男生,碰撞出无数青春的笑与泪。

曹雪芹所悲叹的,应该是泪尽而亡的黛玉,再也没有机会和宝玉携手让他们的爱情安然落地了吧。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宝黛成婚,黛玉就是宝二奶奶,于情于理都是要担起理家的责任来的,至于身子弱不能劳累那是另一回事。而宝玉,如果他不能扛起振兴贾家的重担,那么即使他与黛玉琴瑟合鸣,贾府也终究难逃厄运,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就再也没有保障了。

爱情落地,并不意味着终结,大地之上,更多的美景可以观赏,同时也有更长的路要去跋涉。宝黛的爱情没有机会落地,是一场悲剧。但如果宝玉不快点成长,纵然结成连理,按照七十九回那段对话透露出来的节奏,谁又能保证他们能把婚姻培养成什么模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杂感之二:当宝黛的爱情飘然落地——听欧丽娟教授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