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闵思嘉
《叶问4》里,这位大师已近暮年,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孩子不争气,只好期望他出国留学,叶问也因此踏上了美国。故事地域场景转化,但从《叶问1》贯穿下来的打洋人的主题,却始终如一。
让叶问和谁打?是几部叶问系列,包括叶问的衍生系列,《叶问外传:张天志》这类影片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甚至说,这几乎是所有以武术大师为主角的功夫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回看这几部《叶问》,你就能总结出叶问「打洋人」的脉络。《叶问1》是说叶问在日军侵略广东时期打败了日本军官——
《叶问2》是英国殖民香港期间,叶问打败了英国拳王——
《叶问3》虽然说的是叶问和张天志的正宗咏春之争,但最重要的一场打斗,还是落在了叶问和拳王泰森的大战之上——
到了《叶问4》这里,去了美国的叶问,既打了日本空手道的大师,还打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
「打洋人」这个主题,不仅贯穿了整个叶问系列,更可以说是贯穿了近代中国功夫片的一个主流传统。
早年中国功夫片的主题基本以惩恶扬善、忠奸斗争、对抗官吏或恶霸为主。1929年任彭年执导的《女大力士》中,「打洋人」并不是因为家国情仇,而是反派利用熟识的洋大力士去摆擂台,激将女大力士迎战。洋大力士只是一个帮凶,相对于现在的这些「打洋人」情节而言,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种主题在六七十年代发生了转向,从1970年王羽自导自演的《龙虎斗》中雷明大战日本剑客为引,李小龙的《唐山大兄》( 1971) 、《精武门》( 1972) 和《猛龙过江》( 1972) 等更是让他的个人形象成为了符号化的代表,并与之后的《黄飞鸿》(1973)等影片一起,使得「打洋人」的情节,迅速成为了中国功夫片中颇具代表性的主流情节。
《精武门》( 1972)
《唐山大兄》中为泰国受气华工挺身而出,《猛龙过江》在唐人街击败意大利黑帮,《精武门》于上海租界大战日本武士和俄国大力士,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归根结底,其背后是华人在压抑的社会时代环境下的愤懑之心,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猛龙过江》
这种功夫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脉络一直延续至今,香港在1980年代有《大侠霍元甲》(1981)、《陈真》(1982)这样以传奇大侠为主角的电影,大陆也有《武林志》(1989)这种讲述武林高手东方旭和俄国大力士比武的故事。
《神鞭》(1986)以义和团为背景,对打洋人这件事提出了难得的反思,它批判了百年前中国人的愚昧,并指出只有随着时代进步,才有救国希望。
《神鞭》(1986)
从七十年代的李小龙到九十年代的李连杰,二十多年过去了,洋人照打不误。《黄飞鸿》系列,《精武英雄》乃至2006年的《霍元甲》都将这种打洋人的主题持续发展了下去。
但必须要说的下的是,比起那些民族情绪高涨的功夫片,《精武英雄》的胸怀就显得宽广和理性很多,以抗日为背景的它并不仇日,还发表了很多在今年看来依然振聋发聩的金句。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的现代精神也值得敬佩,我们都记得黄飞鸿最后对李鸿章说的智武合一那番话,才是民族如何自强的正理。
《霍元甲》
在这之后,就是以甄子丹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明星的出现和《叶问》系列了。
以叶问为代表的这类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武术家,背后藏着中国功夫片「打洋人」传统的真正来源。
这些真正存在的武术界人士或武术家,他们有的可能真的很厉害,比如黄飞鸿、比如叶问。有的则在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中和引导民众情绪的媒体报道中被不断神话,比如陈真。
倪匡在《倪匡看世界》中就说过陈真的故事其实是他虚构的,陈嘉上也说当年倪匡是翻查了霍元甲的讣告,发现治丧名单中有个弟子名叫陈真,才把他写进了《精武门》的故事里。
《精武门》
这些大师大多是在民国年间崭露头角的武术家,时代的特殊性赋予了他们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暧昧身份,在西方文化和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之时,科技文化和国族势力都不足以抗衡的这些力量的我们,功夫几乎成为了唯一可以将中华实力外化,对西方展示中华力量的载体。
在这样的文化心态之下,这些民国时期的武术家就成为了在民间传说中不断被神化的符号。媒体热衷于撰写这些武术家们和各类外国武士、大力士、拳师们大战并获胜的新闻。
俄国的康泰尔在这其中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许多当时最为著名的武术家都要以和他交过手并获胜作为自己实力的证明。比如1918年,就有大量北京和天津的报纸记载了韩慕侠击败康泰尔的事迹,但后来也有很多史学家考据此事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
曾任武协副主席的「千斤神力」王子平、「江南第一脚」刘百川也有过和康泰尔交手并获胜的传闻。但也就都是传闻而已了。
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也是这些传奇中的一员,在五六十岁的高龄凭借气功震飞五名日本武士、打昏俄国格斗家彼得洛夫什么的,已经成了他的个人「成就」,倒是很适合影视化的传奇桥段,但从实战层面来说,如今的我们也都知道,当成传说听听就好了。
孙禄堂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功夫片和功夫大师们的故事,几乎都是从这种民间传奇发展而来的,《叶问》系列更是如此。
紧密结合了时代背景和民族心态是这类功夫片最显著的标签,它们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们对功夫神话的想象,借由这些武术大师们的胜利,我们得以获得了一种银幕上的胜利,那也是一种与现代相对的传统的胜利。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这些功夫片不仅在处理着代表传统的功夫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也在处理着功夫在特殊年代里和国族危机的关系,更要处理传统武术江湖的人际关系和当下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
做得好的,像是《黄飞鸿》《一代宗师》《师父》,它们都在打斗的背后,植入了这些主题。
《叶问》系列能拍到现在,可以说是新千年后最成功的系列功夫片了,但在「打洋人」这个主题背后,似乎并没有更多进展。
《叶问4》把时间和地域背景放在了李小龙声名鹊起的美国,非常有意思的是,片中有提到李小龙开始教外国人功夫,但此举遭到了在美武术界人士的反对,理由是他凭什么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
片中也一笔带过地提到了李小龙的比武经历。而叶问帮儿子寻找学校,和中华总会的交锋、跟美国移民局之间的矛盾等,似乎都在指向某种更广义上的国际沟通和交流的主题,比如武学不一定是用来战斗的,也是可以用来切磋交流的,比如不同人群之间的纷争可能和武学之争无关,而是进入到了校园霸凌、种族歧视、欺凌弱势群体等等。
影片借由叶问父子和万宗华父女,美国军官巴顿父女这三对亲子关系作为武术的镜子,在讲述武术和种族争端的同时,也融合进了亲情与国际和解的主题。
叶问在面对武术争端的时候,经常试图以沟通、宽容、理解的道理来在动手之前解决问题,这使得他拥有了一种宗师式的风范和胸怀。像是在《叶问2》里,叶问在和英国拳王打完之后说的那段话,「今日的比赛,不是证明中国武术比西方拳击好,虽然人有高低之分,但人的本质没有贫贱之分。」用表面上的国际主义去中和民族主义是《叶问》系列的套路之一,但改变不了影片核心的卖点还是基于民族主义的冲突。
比如到了《叶问4》里,对于万宗华等人对于李小龙教外国人的愤慨,叶问的反应则是:「我觉得他没错啊。」思想开明,众生平等。
《一代宗师》
打洋人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剧作思路,只有在特定的时代、情境里,这样的打与被打逻辑才能成立。《一代宗师》作为「另类」叶问故事,当中也有打洋人的部分,只是未作为直接展示的部分,例如被追杀的一线天,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沦为鬼魅一般的里子,也是因为打了洋人。
但我们总有一天会想明白,洋人不应该是中国功夫片永远的敌人,就像是在《叶问4》中也有学习中国功夫的洋人一样,功夫并是不用来铭记仇恨、扬眉吐气的。
电影选择外国人作为反派,其实可以理解,好莱坞电影普遍如此,这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因素,比如大量好莱坞间谍片都以俄国作为假想敌,美国特工片黑英国,军情六处黑FBI等等。
什么时候中国功夫片能找到新的反派,什么时候中国人也就有了看待世界新的心态。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