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设计在童年》 ▏人生规划要趁早

读:《人生设计在童年》 ▏人生规划要趁早_第1张图片
文/哈顽子

不知不觉,到了思考自己成长历程的年纪。

昨晚和儿子画一个人生成长曲线,自己画着画着,突然意识到画的就是自己,不禁内心掩面。我和他一起画了一条路,路的尽头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假想这一路的付出就是沿着这条路在走。路上有各种风景,吸引你到其他的岔路上去。

他开始设想,会有什么吸引他去别的路上。比如:打游戏、学习怠慢期等等。

等在岔路上玩够了,觉知到自己原本的目标在之前的那条直线上,再回头时,那些不为路上风光吸引的少数人,已经稳妥妥的快接近终点了。

此时该怎么办?

儿子说,拼命追。

是,拼命追,付出更多的追。而显然,捷径本来是按部就班的走,相比而言,走上岔路再觉醒,再走回来,需要付出更多。

儿子很快就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至于能不能做到,一方面是家长督促,一方面还在于他个人的造化。


反思一下自己,在学霸这条路上走的本来很稳妥,高中恋爱打架坏女生的事情做绝。醒悟时,已经快接近高考。虽然考了本地一所还不错的大学,但离自己小时候定下的目标,也是远了。

高燕定教授这本《人生设计在童年》,从另外一个视角,剖析了一个孩子的成长:

从学业的终点,倒推一个家长和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该做的事情。

比如:高燕定经过对孩子的性格分析,以及对美国整个就业情况的观察,给孩子在幼年便锁定了职业目标:

考上哈佛,成为一名律师。

而从这个职业目标往后倒推,有几个问题值得家长去深思:

1、这个职业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2、这些素质与哪些学科相关。

3、从小开始,各个击破。

他在书中不仅仅强调帮孩子去立志,更强调了如何协助孩子,一步步去实现这个志向。读完感触良多。

在中国,职业教育似乎这几年才有了一点苗头,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觉得自己干了跟爱好和兴致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俗话说的就是:拧巴。


昨晚喝酒,和一个大哥畅谈。大哥开了一家影视公司,算是小富豪妥妥的了。但大哥觉得自己过的挺“拧巴”,因为他原本是学设计出身,最喜欢就是安安静静画画。

这些年带团队,做公司,挣大钱,但他过的并不快乐。

我们“无戒365写作训练营”结束了,这段365天的旅程,从一开始报名上千人,到最后完成任务的几十人。感慨良多。包括我,也在信誓旦旦中,销声匿迹了。

而这坚持到最后的学员,他们正是对写作这件事抱有强烈的兴趣,有想将之进行到底的决心。他们是一种内在的潜意识驱动,有足够的内在动力。

所以,反观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从小为他们规划未来?作为父母,我们完全应该顺着孩子的兴趣点,顺藤摸瓜,找到和他兴趣相符的职业,然后给孩子做更好的引导。

最终,能不能实现那个人生目标,却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高先生在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非常赞同哈佛老校长纳森普西曾经说过的话:“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且赋之以内涵。”

这句话推及我们家长也成立:家长的任务同样不是每天监工一样的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赋予他们自己去探寻知识,探寻自己人生的能力。


自从添哥上了一年级,我对教育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我想帮助添哥一步步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让他尽量能有一个不错的方向。另外,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的探寻自我,从我的成长轨迹中,寻找和添哥的切合点。

这本《人生设计在童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高燕定先生如何一步步培养女儿高倩,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描述的相当具体。对于培养孩子的家长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这本书写于2005年,多次再版。高燕定认为:职业预备期,仅大学四年远远不够,在孩子小时候,就应当引导设定一个或几个职业目标,培育他对某些专业的兴趣,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经过漫长十几年,专业方向明确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培育出某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既然成了拔尖人才,人生的天空里自会有彩虹!

当然,在世态缤纷的今天,成才这件事已经有更多的方式。每一次互联网或者资本的风口,都会把很多成长经历“非同一般”的人物推上历史舞台。

只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仍然对我们如何培养一个孩子,有不小的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人生设计在童年》 ▏人生规划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