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无意中刷到微博看到距离今年高考还有43天。
距离第一次高考已经1052天了,距离我的第二年高考也有687天。
高考的画面又一次浮现眼前。
想起前两天正在念高三的表弟,成绩不稳定,已经做好了复读的打算,准备向我取经,不过老弟你还是听我一句劝,好好考,咱尽量别复读。
我就读于河北省廊坊市某小县城的某所高中。学校没有传说中衡水以及石家庄的优秀资源,但也是陪伴了我四年青春的值得热爱的母校。
我的高中距离北京地界直线距离只有五百米。刚好是那条护城河的宽度距离。
家住在那条河的旁边,所以在前几年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你在客厅时是河北信号,拿着手机来到卧室会收到短信——“欢迎来到北京。”
虽说同在高考的起跑线上,枪声未响,这条河却让河北考生被北京考生落后了半截。
很多省市的人抱怨高考制度的不公平。
不。
高考很公平,只是教育不公平。
当下,除非家庭条件允许,似乎还是接受当前的现状是最好的心态。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是理所当然,掉下来也不有太多人管你。同情你的人少之又少,你的失败往往只会是他人心中被逐渐忘却的过眼云烟以及别人父母口中教育孩子的案例。
“你高考如果不努力,最终的结果就会像他一样。”
如果不想成为失败的案例,那么剩下的日子就卯足了劲拼吧。
可笑的是,那年我失败了。
清晰的记得考的分数和一本线差了一点点,本想通过好好填写志愿上自己喜欢的二本。
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抵过亲戚朋友的建议:
“学这个专业的吧,以后来我公司工作,我跟你爸的关系,保证给你好工作。”
“去那个学校吧,我公司有员工来自这个学校,那小子还不错,你不会比他差。”
“这个学校一定报的人少,你冲一冲可以的。”
相信不少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
更可笑的是,我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决定,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看好的大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关掉手机在床上辗转了一整夜,懊悔不已,决定回母校复读。
复读班的班主任是我高二时候的老师。是我的恩师。
总算在悲戚中有一丝意外欣喜。
再次穿着校服来到熟悉的教学楼,看到曾经的“学弟”就坐在隔壁教室,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再也找不到当时跨班追打嬉笑的感觉。当应届学生们看到我们背后印着不一样年级的字样校服露出的异样的眼神,似乎告诉我们就是高考的LOSER。
忿然和事实相撞显得尤为滑稽,我想挺直腰板,总还是觉得这头抬不起来。
看着穿着便装的来探望我们的朋友,其中有一部分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意气风发,作为朋友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也不乏有一部分朋友选择进入自己并不中医的学校,我也羡慕他们坦然的心态。
羡慕与感动之余心里满是“我本可以和你们一样”,可是本可以就是并没有。
我们不一样了......
纠结的心态在刚开学时相互斗争——“也许我脱掉校服回大学读书应该还来得及吧。”
记得很清楚,那是开学两周后的一节自习课,我接到了录取我的大学的辅导员的电话:
“请问你报道了吗,你的发放的被子舍友帮你拿到宿舍了,你宿舍是....”
“不好意思,我已经复读了。我的床就留给那帮兄弟们放东西吧。”
当时觉得自己很潇洒,可是过了半小时就难以再把精神投入到作业中。
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有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无助和凄凉。
可是现实告诉你,放弃了过去就只能拼搏未来。
复读确实让我成长很多,但并非人人都这样想。都说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如果可以,我并不是很想要这段财富。
复读的日常与高三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只是多了些压力和期望,以及期望所带来的失望。
成绩跌宕起伏,不断的调整心态,在希望和崩溃的边缘徘徊。
内心不够强大,别选择复读。中途想要放弃的无力感远比高考失利痛苦。
老弟你听我说,很多事情可以大学完成,唯独高考不行。
别自以为是的清醒明白,不过终究还是糊涂,造成空悲切一场。
身边年龄稍大的朋友都会说人生最棒的时光是大学四年啊。
如果你在一个好大学,你的很多选择会被尊重,无论你想法如何。
自己的路被握在自己手上,自由的定义真正被拓宽,
你可以学一些未来会很有用的东西。
也可以学一些很喜欢但用不上的东西。
你可以撞死南墙,尽管犯错也会被宽容。
因为还年轻,还有冲劲,所以有无限可能,无限勇气。
别再自问自答“高考有什么用”了
有时候那只是逃避罢了,只是静不下心来学习的借口罢了。
高考有时候就是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啊。
它决定你的未来四年接受什么样的环境,是否有老弟你渴望的自由,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人文关怀。
也许很多人有办法改善环境,不受环境的拘束。但追求更棒的自己的路上无人陪伴,不免孤独。
老弟啊,去做当下最好的选择,去走当下最难走的路。
做一事,善一事。
上了大学再来狠下心去浪吧。
希望你坚持度过接下来的日子,回首来看,也可以自我感动,有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