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趣的感觉现象,你注意到没有?

生活中有趣的感觉现象,你注意到没有?_第1张图片

一、感觉适应

营销心理学研究感觉的适应性问题的意义,在于正确确定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适应水平,以便采取适当的刺激引起希望出现的感觉。应用感觉适应水平理论,要学会控制各种营销要素的刺激水平、刺激频率。目前,“适应水平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解释电视广告效果的主要理论。

感觉适应水平理论不仅可用于研究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适应,也可应用于研究营销者对消费者的感知。例如,营销活动中,有些公司容易以自己的感受代替消费者的感受,以自己对产品及其广告宣传的评价代替消费者可能的评价。原因就是于营销者长期关注于行业内的营销策略比较,从而降低了对消费者真实想法的感受性。这种现象在广告策略中尤为突出。广告人对正在构思的广告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首先是创作人的自我判断,认为这个太超前,那个太过时,又太庸俗;然后是小组成员的判断:认为这个司空见惯,意思表达方式不对,没有创意。广告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经常阅读及分析各类广告作品,因而导致对广告作品创意的敏感度降低,习惯以经验中的个性化广告的标准看待现有的广告作品,而且会越来越具有寻求高刺激强度的倾向,即期望新的广告作品能超越从前,文案上超人一等,美案上无人比肩,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与众不同。或者说,广告人的感觉适应了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没有适应消费者的认识水平。对一这类情况,改进措施首先是明确真正接受广告的人是消费者。要知道,消费者对广告的敏感度、经验、兴趣,对问题的理解与营销者存在很大差异。其次是经常走出自己的经验范围(感觉适应范围),去有效地降低敏感度。第三是了解消费者接受营销传播的心理特点(让自己的感觉适应消费者的认为水平)。让营销传播内容与诉求对象生活体验要一致。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基本兴趣与爱好(让广告适应消费者的认为水平)。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类)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便产生同时对比。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月明星稀”就是这个道理。继时对比是指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

1964年,海尔森提出“适应水平理论”。他发现,不同反射率的表面在单色光的照射下,观看会产生不同的色感。由此得出,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的基础水平有关,或者说,对刺激作判断时会有一个参照点。参照点受如下三个因素的制约:注意集中的焦点刺激、背景刺激和有机体的内部活动。适应水平理论有助于解释广告中的“对比”手法。在广告宣传中,通过广告元素的合理对比,增强吸引力和突出主题等,可以达到某种营销目标,如增加美感、华贵感、廉价感、协调感等不同感受。或者借助与其他产品的对比说明产品的功效。宝洁公司的广告就常常采用这一手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将“噪音”从周围刺激物中分离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中有趣的感觉现象,你注意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