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踏上回家的火车,看着密密麻麻的陌生人,大脑就像受了什么刺激,幡然醒悟过来:又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说实在,已经有十五六年没有回家过中秋。至于缘由,套用一句江湖术语:人在外地,身不由己。当然,内心却没有江湖人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么潇洒,那么坦然,那么无视一切。试问哪有游子不思家不思父母的呢?俗话说落叶归根,游子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是天成的、嵌入骨髓的,即使无法穿上母亲织的衣服,但慈母手中线却始终是游子的精神图腾。要不然“魂归故里”就不会那么豪迈。

回家,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每个人都是“回家”中的一员,也给“回家”这个人类专有动词画上自己特有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人可以逃避“回家”的宿命,即使毫无征兆地死在外地,也会有你的亲人将你的尸骨带回家掩埋。那些因为战争而死在外国的烈士,祖国也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带回家。“回家”就像如来佛的手掌,虽不会压你于五指山下,但可以“一手遮天”,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所以,有的人就开始为“回家”找点寄托,或诗或歌或文或影视。“常回家看看”“回家,回家”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人回家的精神支撑。回家,这个本来就充满温暖的词语,在诗歌文章影视的不断演绎下,蜕变得更有人情味。就在刚刚,一位老领导朋友圈发了篇思父之美文,拜读之后甚是感动。他对父亲的感情细腻深厚,父爱之纯粹犹如高山雪莲般圣洁,其父亲那种高大的形象跃然于眼前。老领导以文寄思,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多少人以什么样的形式寄托思家思亲之情呢。思家的形式千万种,回家又是最难得的那种。与其说回家是对思家的一种最直接的回应,还不如说回家加大了思家的权重。因为回家是短暂的,而那种再次离家的依依不舍以及长时间的不能回家,又给思家抓住了更大的“把柄”,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入”每个人的情绪。

那些在外打拼的人,经常以“四海为家”给自己打气。至于能不能四海为家我不清楚,因为那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还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但人们弃四海而归家也是常常有的事,而且占很大比例。为什么呢?理由应该不外乎,身处四海,如无根之萍,岂有不被风吹雨打去的那一天?所以,回家,就成了漂流在外的人挥之不去的选择。回家和在外,就像两把带锈的钩子,钩得人生疼生疼还有铁锈那样臭碎之感。回家那种不甘与在外那种艰难,经过反复的交织鞣杂,直接给人打上“草根”“屌丝”的永久印记,成为永无翻身之地的“平庸之人”。至于是否为“平庸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看待“回家”这件事。如果每次逢年过节,对父母只有“我今年**节不回家了!”那生活是不是就少了很多意义呢?真正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追悔莫及。这种会“追悔莫及”之人还算有点良知,可能有点希望。而那些真正置父母于不顾的人,以至于父母晚年孤寂以及离开人世多日无人知晓,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诚然,想回家,回家难,是一种常态,是一种无奈之举,要不然那些关于“回家”的短视频怎么会那么火爆?可是回家再难,也不可能没有时间回家的。难,还是难在心里。

火车的轰隆隆声带动着回家的步伐,回家的心情此起彼伏,憧憬着回家后那温暖的一幕幕。回顾整列车厢,看着他们匆忙疲惫的神态,不知道有多少人也是回老家的。我只知道,回家的人虽然心情千差万别,但大部分都在幻想着回到家那美好的时刻吧。我妈说,人回来就行,这是老妈对儿子回家最大的鼓励和动力。回家就是这么简单,不为世事所扰,不被工作所耽,常回家看看,一切都会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