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学习笔记

网络通俗的说是所有用户的连接,目前网线水晶头的标准型号为:RJ-45

DHCP:动态组织配置协议。是自动下发IP地址的服务器,能够作为DHCP服务器的时有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

ftp是文件共享服务器,需要做一些配置,tftp是简单的文件共享协议,部署简单,比ftp简单,eg:在路由器中你可以使用:copy running-config tftp:(前提条件是你打开tftp 的服务器,之后输入完命令之后会提示你输入tftp服务器的IP地址的哦!)

现在用的比较火的×××(虚拟专用网络),通俗的说就是在网络上给你拉一条线,这样即使被人***,也不会泄露信息的,就像我们淘宝的时候,你在付款的时候和银行建立一条连接,是属于专用的网络。

目前我们常用的网络是以太网,以太网技术解决了带宽的问题,以太网的网线有水晶头,光纤,电话线,同轴电缆,电线。以太网的精髓是共享,以太网是属于链路层的东西。以太网避免冲突的解决办法是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以太网解决了带宽但是没有解决冲突的问题。

冲突:指的是同一频段的电信号相遇并产生冲突。

令牌环网解决了冲突的问题(必须是环形网),意思就是排队,一个请求完了之后接着才将发送的权力交给下一个请求,缺点是效率低下,链路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应用。目前该网已被淘汰。

请问100M的数据用100M的带宽来传输,需要多久?答:约等于10s。带宽的单位是100M/bps,也就是说1s内传输的是100M的二进制,而我们说的数据时100M,这里的M是以字节为单位的,即100M的字节。所以应该为100*8/100=8s,但是在传输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报文报头存储IP地址所用,所以此时可除去15%的损失,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损失去除5%,那么也就是只有20%,真正的在传输数据的,所以时间约为10s。

交换机是一个二层设备(所谓二层是因为它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可以识别电信号所代表的二进制,也可以将二进制转换为电波,可以校验,实现传输距离无限的功能,理论上交换机可以解决无限距离传送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不可以的,因为一些其他的原理。交换机的出现原本是要解决传输距离无限没有冲突,单播的效果。(网桥是switch的前身)。有些交换机是透明的交换机也就是说出厂的时候已经写死了,不能写自己的需求策略,还有一种交换机是可配置的交换,有个接口,你自己可以写进去自己的需求策略。

每个电脑配上网关可与其他网络IP进行通信!

dns:域名解析服务器

当你的电脑可以连网但是不可以登录网页的话,那么说明你的DNS不写或者是写的不合适,8.8.8.8 和 8.8.8.4是谷歌服务器!

路由器的使用解决了广播域的问题,同时增加了网络层,切割广播域!

OSI 开发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应用层 实现人机交互(抽象语言的键入输出),主要包含用户应用程序。

表示层 将上一层的抽象语言转换为二进制(所有的数据经过表示层之后全部变为二进制)

会话层 专门控制物理硬件的(芯片里面的小程序)控制物理硬件的层,会话层可用于建立连接,不同应用层用会话层地址来标识。

传输层 主要有两个协议,TCP和UDP主要功能有(1)控制传输,使得传输更可靠(2)使用端口号,用于快速区分本地或者远方的进程。在这里介绍一下端口号,范围是0~65535,其中1-1024是注明端口,1025~65535是属于动态端口,80:http 21:ftp 22:ssh 23:telnet

网络层 internet协议

数据链路层 LLC(逻辑链路控制,负责检错) MAC(介质访问控制,主要用于电信号的识别,控制物理机的工作)

物理层 传输的是电信号

TCP/IP协议栈道和OSI区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实际在应用中使用的是TCP/IP,TCP/IP是先出来的,OSI层次分的比较清楚,主要用来研究的,TCP/IP有的人说是四层有的人说是五层)

在本质上是一致

层数不同

2、在网络层TCP\IP仅支持ip协议 OSI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3、TCP\IP支持跨层封装

注意几个名词:

封装:数据从顶层到一层,经过每层都打上相应的标记

解封装:数据从底层到顶层,每离开一层都去掉该层的标记

广播域:能够接受到同一洪泛数据的范围。交换机每个接口可以对应多个mac地址,但是一个MAC地址只能对应一个接口,这里要说明一下,因为假如想象一下:A交换机下面含有多个PC机1,2,3,4,B下面含有一个主机10,此时两个交换机相连,那么倘若PC1想和PC10通信,那么1会发广播给它所在广域网里的其他主机1~9,它也会向A-B相连的那条路径发送,发送给1-9的查不到相应的PC,同时arp里面也没用解析,那么此时发送给交换机B的那条广播交换机上会记录该接口的MAC为PC1,同时PC2和PC10进行通信,那么也会记录该接口对应的MAC为PC2的MAC请求。

PDU:协议数据单元 一个单位(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 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bit)(或者称为比特流),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frame),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 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数据(data))

上三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数据报文

传输层:段网络层:包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

ARP:地址解析协议(arp的使用只能在一个广域网中,以主机A(192.168.1.5)向主机B(192.168.1.1)发送数据为例。当发送数据时,主机A会在自己的ARP缓存表中寻找是否有目标IP 地址。如果找到了,也就知道了目标MAC地址,直接把目标MAC地址写入帧里面发送就可以了;如果在ARP缓存表中没有找到目标IP地址,主机A就会在网 络上发送一个广播,A主机MAC地址是“主机A的MAC地址”,这表示向同一网段内的所有主机发出这样的询问:“我是192.168.1.5,我的硬件地 址是"主机A的MAC地址".请问IP地址为192.168.1.1的MAC地址是什么?”网络上其他主机并不响应ARP询问,只有主机B接收到这个帧 时,才向主机A做出这样的回应:“192.168.1.1的MAC地址是00-aa-00-62-c6-09”。这样,主机A就知道了主机B的MAC地 址,它就可以向主机B发送信息了。同时A和B还同时都更新了自己的ARP缓存表(因为A在询问的时候把自己的IP和MAC地址一起告诉了B),下次A再向 主机B或者B向A发送信息时,直接从各自的ARP缓存表里查找就可以了。ARP缓存表采用了老化机制(即设置了生存时间TTL),在一段时间内(一般15 到20分钟)如果表中的某一行没有使用,就会被删除,这样可以大大减少ARP缓存表的长度,加快查询速度。 )

以下问题可以通过arp解析协议解决:

(1)源设备中有目标设备的二层地址(2)交换机没有对应到目标的MAC地址表

当不知道目标地址MAC的时候,此时只知道源IP:IP1和源MAC:MAC1目标IP2,但是不知到目标的MAC,此时会发生洪范。这时会把目标的MAC写成FF-FF-FF-FF-FF-FF来进行广播,直到遇到目标IP主机2,这时2会把源主机的IP和MAC地记到arp缓存表中来,以备以后2要和1进通信行的时候直接在自己的arp表中,并且2也要和1发送信息告诉自己它的MAC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