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如果鱼能得水

    电影完结,在我脑海中的画面,是一曼引以为傲的卷曲的长发,是一曼痴傻后的呆滞眼神,是漫山遍野彩球滚落的慢镜头,是那一句“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的只会越来越糟。”

 《驴得水》是一部闹剧,更是一部悲剧,就像是一个泥球,裹挟着“荒唐”、“谎言”而来,越滚越大,碰撞之下“啪”的一声,爆裂了,溅得所有人一身污垢——善良的人,疯了;朴实的人,坏了;勇敢的人,怕了;正直的人,离开了;隐忍的人,继续隐忍着。  

   导演周申和陈露,用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小尝试——在完全不用明星、完全坚持创作者的个人风格的情况下,完成一部他们所说的“商业大电影”。  

 其实细看,电影中没有什么商业大电影的影子,那浓郁的田野气息,小人物之间情感的碰撞与妥协,倒是很容易让人有艺术片、文艺电影的感觉,而电影的主题,却是杂糅在乡村教育和人性底线之间那理不清的悲哀。  

   孙校长的乡村教育梦,道阻且长,他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拉着三两个青年,妄图从此改变中国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他努力,却不知不觉跑偏了方向。  

  裴魁山惜财的特性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到了极致,在他身上恰恰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毫不掩饰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的确,谁又有资格以自己的道德标准绑架别人的利益呢?  

   周铁男。有人说大英雄的人物设定就在于第一枪打中了。打中了,就不会有之后怕死的懦弱。可是,并没有打中。于是,感受到了死亡的拉扯,便失去了抗争的勇气。一曼险遭凌辱时,大英雄也只能抱着头躲在角落畏惧着官兵手中的枪。  

  孙佳的正直总是在某一个节点爆发,我欣赏这种正直,却不赞同。即使正直,她也不应该无视父亲的多年来的梦想,她也不应该用辛苦运回来的水去救已经被大火吞噬的驴棚。可是说到底,她只是一个被父亲宠着的、天真善良的小姑娘,所以即使“得水”只是一头驴子,她也能给予同样的关爱,它的死也让她濒临绝望。  

   哦对,还有那个无故卷入这一场闹剧最终成为主角的铜匠,似乎“因爱生恨”四个字也无法概括那种心里突然落空的感觉,原先视作珍藏的一卷头发,被告知什么也不是,被轻视被谩骂,心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在一瞬间坍塌,这种感觉最绝望。  

  也最能让人生出铠甲——想要变强大的铠甲。

   用善恶评说铜匠之后的所作所为或许太过片面,我仍旧记得他第一次离开时,在乡间小路,一脸深情地对着一曼唱着欢快的情歌,不管是他还是她,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  

 可一曼懂得,他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妻,而她,有自己的自在。  

 电影的后半段充斥着一种“矛盾感”,那种为了谎言而继续编织谎言的可笑,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没资格发笑,因为我们也曾在某些时候,因为一些大局。那些个人的利益甚至于生死都无关轻重。

  所谓“大局”,无非是你搞砸了也不能让人发现的表象,而“乡村教育”或者说是“关乎利益”的“大局”,葬送了故事的美好意境,揭开了那些自欺欺人的荒唐。

  谁也不是罪人,“大局”才是,一群人亲手碓建起来的“大局”,有关乡村教育的“大局”。

  一曼的人物设定,让人羡慕又心疼。外表上看她绝对不是一个美女,至少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一定不是。但谁又能否定,那个坐在田野里唱着小调剥着蒜的姑娘,悠扬的歌声以及漫天飞舞的蒜花,一下子就戳中了你的心呢。

   于她而言,蒜花也能变成下雪天。  

   这就是她的美,毫不吝啬,毫不修饰。  

 那是一种藏在骨子里的风情万种,淌在血液里的热烈天真。

  裴魁山可能喜欢她,却一定一点儿都不了解她。  

  他的表白,是站在至高的优越感之上的,他甚至觉得那样一个随随便便“睡服”别人的女人,应该对他的喜欢感恩戴德,可她没有,她不惧别人说她“放荡”,她不奢求任何人的喜欢,她只喜欢自由喜欢无拘无束,还有,喜欢自己。  

 也许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女人是不被世俗观念所接受的,于是她的不得善终也似乎变得理所应当。  

    她爱的人,无一不给了她重重的一刀。  

 校长亲手剪掉她的头发,魁山骂她是“婊子”,把她骂得狗血淋头,铁男在她受欺辱之时绻缩在角落对她的呼喊无动于衷。

 镜子里,是被剪刀糟蹋得乱七八糟的短发。  

  想象中,是四个人穿上新校服照相的其乐融融。

 她能够允许别人骂她婊子,可爱美如命的她,怎能容忍自己变成这副摸样呢。  

 于是她疯了一般钻进桌子下,不愿让别人看见她的模样。  

 于是她变得痴傻,因为心中那最后一丝希望断掉了,和头发一起掉落在了地上。  

 无助呀无助,你是心底的魔,让人虽生犹死,向死而生。

  炕上静静的躺着四套新校服,只有四套。

 我想,一曼是去追寻自己心里的美好世界了吧。  

 漫山遍野滚落的彩球,就像是一个个会发光的未来。

    下一回,希望能如鱼得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驴得水:如果鱼能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