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41】八佾篇第一则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一则。

1、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傅佩荣原文

季氏在家庙的庭前,举行天子所专享的八佾之舞。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这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

“季式”即季平子,名为季孙意如,为鲁国当权卿大夫。

“八佾”是舞名,每佾八人,八佾六十四人,为天子专享之礼乐。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平子以大夫身份而用天子之礼乐,无异于礼坏乐崩,天下无道,所以孔子极为不满意。这件事说明当时周天子已经势力衰微,诸侯各自独立,连大夫也胡作非为了。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八佾”是指八个舞列,根据礼制,只有天子才能用这个规格。季氏却用这个规格,这是一种极大的僭越。对于一向遵从礼乐体制的孔子来说,当然是及其愤慨的。“忍”有忍心和容忍两种解释,如果是前者,就是说季氏连这个都能下决心干、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如果用“容忍”的含义,则是表示孔子的气愤:自己如果能忍下季氏如此胡作非为,还有什么是忍不了的?

不论是哪种解释,结论是季氏的这种做法已经触及底线了。在论语学而篇提到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季氏已经是犯上,想必下一步绝对是作乱了。孔子虽然愤恨这种作为,却最终无能为力,三家僭越之事源源不断,鲁国最终还是分崩离析。

4、弘丹学习心得

这句话放在孔子的年代,是代表礼坏乐崩,如果以现代的角度来解读,就觉得是不平等的,觉得礼制是为了天子或者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什么,天子可以享受八佾,普通的士大夫不可以呢?在现代的社会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同时,也说明,礼制也是为了反映尊卑的一种外在形式。贵为天子就可以有高规格的享受,贱为平民,生来就需要给天子磕头,礼制很多时候是给权贵服务的。

我们今天读这段话,就要去反思,现代社会的政府官员,是否有存在这样的现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使现代社会,也没有完全平等,礼仪也会是反映一个人的官职的。我想,国与国的外交,国家主席或者总统访问的欢迎仪式和普通政府官员的欢迎仪式也是不同的吧。礼仪可以反映出这种职位的差别。

孔子说过,礼仪的本质是“仁”,是真诚的心意,礼仪是为了表达尊敬。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不同的职位,对社会的贡献不同,人们对他们的尊敬程度也不同,所以礼仪的形式也会不同。

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既要考虑孔子时代的社会现状,也要思考这句话对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5、都市隐居人 

前面两篇《学而》、《为政》讲了儒学的核心思想,接下来的两篇《八佾》《里仁》就要讲礼乐了。

礼的本质是为了“别上下”,也就是说品德高低、地位高低决定了你可以享受的待遇。事实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集中,拥有更多权力和财富的人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控制,更加沉迷于享乐而回避自己的责任。所以《论语》在讲礼乐之前,先要求君子学习“仁”和“德”,先了解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给自己加上种种限制,让自己享受的待遇不高于自己的成就和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君子”就始终是受人尊敬的贵族。而所谓的“德不配位”,则往往是披着“礼”的外衣为自己的统治和享乐辩护,甚至用“礼”来压制民众的自由思想。

实际上“仁”“德”“礼”在本质上很简单,就象一颗大树,最初都是从简单的种子开始,最终成长成枝繁叶茂的植物,并且开花结果。但是人大多注意的是植物的花和叶,而对相对简单许多的种子、主干和强健的根系不屑一顾。

所以孔子讲礼乐,少讲礼乐是什么而更多的讲礼乐不是什么,哪里用错了,就是告诉学生,少关注枝叶和花朵,多关心主干、根本和果实。

@都市隐居人对《论语》八佾篇第一则的解读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就是是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的乐舞队,按照周礼,这是天子才能使用的礼乐。现在孔子看到鲁国的大夫季孙氏身为诸侯的大夫,在自己的家庙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行列来,感叹:“这种事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违礼的事做不出来?”

分析这段话,首先要了解古人的舞蹈不象现在的舞蹈那样是纯娱乐性的。实际上如果多了解一些世界各国的文化,你就会发现全世界很多古老的舞蹈本身是祭神的仪式之一,比如有名的夏威夷草裙舞。当然,用来祭神的草裙舞,其音乐、节奏等方面是和现在旅游区看到的为了娱乐大众而改编过的草裙舞是不同的。

如果现在大家去曲阜旅游,运气好的话也许能看到旅游区有真人表演的乐舞,其中就有号称“八佾”的(其实也没什么好看)。在现代人眼里,人家有钱喜欢多养些乐队舞队,那是人家的自由,还能继承传统文化,孔子这样的感叹纯粹是多余。但是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八佾同样也是一种祭神的舞,而且是天子专用的舞乐。想象一下,如果鬼神真的有灵,当看到有人用天子的礼节来祭祀自己,难道就真的把对方当作天子了吗?

所以,孔子看到季氏做出八佾舞于庭这种事,与其说是他们在骗鬼神,不如说他们在骗自己。人要是连自己都骗,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周取代殷商,所以对殷商亡国的一些教训都特别注意避免。比如殷商好酒,周王室就特别注意让子弟节制饮酒,还设计了专门的礼器“禁”。滥祀也是殷商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记载在商朝末期,几乎每两天都要祭祀一次。周朝吸取商朝的教训,不可能不注意控制祭祀的频率和规模,以免在祭祀中消耗过多的财富。而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祭祀时就已经用上了天子的仪仗,可见当时鲁国所留下来的“礼”已经是徒有其表,这样的礼又怎能用来教化民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论语41】八佾篇第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