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2015年11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表的《“互联网+”助人“诗意地栖居”》演讲中指出,互联网崇尚自由、开放、平等、分享,也是“去中心化”的。这些都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互联网的“诗意”所在。但互联网有“诗意”,并不等于说与“互联网+”相关的事情就一定是“诗意”的。
“互联网+”不能够只是“+技术”、“+利润”,“互联网+”要“+诗意”。诗意体现在存在的理性中,帮助人类“诗意地栖居”,实际上就是帮助人类诗意地生存。归根到底,技术最大的意义乃是人的意义。
“互联网+”助人“诗意地栖居”
当前,“互联网+”在中国正处于热潮,政府号召、学界关心、业界努力。“互联网+”有可能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对拉动经济、带动就业、推动创业有很大的好处。不过,在我们跑得太快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放慢脚步想一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我将要讲的就是,大家不要忘了对“诗意”的关注。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话题,但是很快你们就会明白。
- 什么是“诗意地栖居” -
“诗意地栖居”出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叫《人,诗意地栖居》。诗里有一句话“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人诗意地栖居……》,其中说道,“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他说“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也就是说,这里的栖居并不是指我们的住房状况,而是指人的生存。
我讲“互联网+”助人“诗意地栖居”,也就是说“互联网+”要帮助我们诗意地生存。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荷尔德林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技术一方面使人自由,它有让人诗意的一面。但是技术同样有使人不自由的一面,它有遮蔽人的一面。也就是说,技术有可能使人异化。而为了避免异化,就要求人们保持对诗意的关注,呼唤人们寻找回家之路。“互联网+”现在很热,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有人思考另外一面的东西,即是不是有让人异化的东西。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诗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个性的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很多东西变得“标准”、趋同。“碎片化”则是指人成为被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为了诗意地栖居,人类需要警惕因科技的日新月异而被物化、被异化的可能,需要自觉地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在他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中写道:“苏醒”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意识的苏醒,另外一种是哲学意识的苏醒。他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并指出,如果我们不再沉淀于科学思维,如果意识到科学家仍然是人,并且作为人,又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就不能忘记这个生活世界。胡塞尔所批评的是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
搞科技的人其实很容易一头扎进所谓“事实”,科学是以实证为基础的,是基于“事实”的。但是如果一头扎进科学技术的“事实”里而拔不出来,忘记了人生的意义的话,则是有问题的。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讨论,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都说明,不能因为科学技术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诗意”全无。科技不能忘记人的意义,人的意义主要是存在的意义、生存意义。所以,未来技术发展要关注“诗意地栖居”。
其实互联网本身是有诗意的,大家很容易体会到,互联网崇尚自由、开放、平等、分享,也是“去中心化”的。这些都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互联网的“诗意”所在。但互联网有“诗意”,并不等于说与“互联网+”相关的事情就一定是“诗意”的。
- 诗意体现在存在的理性中 -
海德格尔讲存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可以明确地测定出来的、客观在那里的东西,叫“实存”,或者是“定在”、“在者”。一个杯子,一方面可以用物理方法把它测定出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还有另外一方面是物理方法测不出来的,这个测不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这篇文章中指出,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解蔽贯通并且统治着现代技术。“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煤的开采即是如此。但技术实际上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注定技术不光是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对技术的理解,不能够停留在工具意义上,还需要关注技术所导致的人与自然或世界关系的变化。
诗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间。“互联网+”是一种技术手段,这一技术手段的存在理性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是用户的存在。一个产品,如果能够充分地让用户有存在感,这样的产品一定是受欢迎的。比如微信,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微信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强的存在感。你在群里头,想发声就发声,不想发声可以沉默。你想别人知道你的存在,或是你不想别人知道你的存在,都可以自由选择。微信受欢迎,显然与用户良好的存在感密不可分。
再举汽车的例子。过去,汽车厂有几种不同款式的汽车,客户可以在这几种里面选一种喜欢的,而现在,客户提出要求,汽车厂按照要求做出来。通过互联网,用户可以有自己特定的选择。显然,后者更能体现用户的存在感。
用户的存在有无可能也体现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呢?当然可能。除了商品的价格外,用户显然关心能否及时交货,质量是否到位。如果企业的加工过程能让用户可视,那么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也能体现用户的存在。如一个虚拟的车间,即在计算机、在网络上的车间,这个车间跟物理车间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物理车间中进行的加工相关的对象、过程等都能在虚拟车间中同步地被反映出来。通过网络,用户可以在这个虚拟车间里漫游,可以看到虚拟车间中的情况,用户当然就会更放心。这也是一种用户的存在感。当然在厂区漫游、车间漫游、设备漫游中,制造商可以设计一定的权限,和用户无关的,可以不让看。
还有一种需要关注其存在的用户——长尾客户。如果把购买某种商品的人群按收入或年龄进行统计,通常呈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尾部代表很少购买那些商品的人群,也即某商品的长尾人群。通常长尾客户的需求是制造商和销售人员都不太重视的。在很多消费品的情形中,长尾人群往往包括老人、低收入者、弱势人群等。现代企业能否对他们有一份诗意的关注?实际上,真正很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话,关注长尾人群所需要的成本是很低的。
诗意在存在的理性中,还体现在制造者的存在。网络时代的制造业不仅仅改变制造过程,还改变由谁制造。新工业革命赋予网络DIY(Doit yourself)新的魅力。有人讲,未来是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如果我需要的某样东西是我自己做的,哪怕部分是我做的,那感觉会很特别。上世纪50年代出现速配蛋糕粉,开始并不受欢迎,调查发现因为太简单,谁都可以做。后来制造商增加了动手成分,结果大受家庭主妇欢迎,因为做成功更有成就感。蛋糕本来是你要到超市里才可以买到的,现在你自己可以做,这感觉就不一样。但是未来更有成就感的是什么?你做出的东西,别人在超市里头是买不到的,这个东西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更体现制造者的存在。
制造者的存在还会延伸到服务。以前制造的产品,卖出去后会有一个保修期限,之后就不管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制造者的存在已经涵盖了产品的长期使用过程。当然,于制造商而言,这也是客户在制造商心目中存在的延伸。很有名的一个例子是通用电器(GE),它在飞机的发动机叶片上装了很多传感器,飞机飞行时,传感器就连续地监测发动机运行的数据,这些数据会发回到监测中心。通用公司做了一个“健康保障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判断飞机运行的状况是否正常,进而判断什么时候需要维护,什么时候需要维修等。此外,还可能发现设计上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反馈给设计部门。
诗意在存在的理性中,还体现在技术人的存在。互联网环境中,技术人有更多的选择。技术人在互联网中,总是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技术人的视域更开阔。还有,技术人减少了对“单位”的依赖。从今年3月份开始,广东医生多点执业获突破,进行医师区域注册制的探索,不需要所在医院同意,只要报备就行。医生被“松绑”,成为“有限自由人”。以后企业的技术人员可能也会有这样的趋势。技术人身上所呈现的这种自由的“诗意”,其实也因为“互联网+”。
诗意在存在的理性中,还在于难以感知的存在。举个例子,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有一个燃气轮机工厂,这个厂在一台涡轮机上装了5000个传感器。尽管涡轮机很大,但装5000个传感器还是很难想象,所搜集的数据量是吓人的,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印刷物约一半的信息量。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这个数据量是巨大的。我相信设计装这么多传感器的工程师们,当初也未必说得清楚,每一个传感器所测试的数据最终有什么明确的用途。机器运行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某些存在的关联我们平常根本无法意识到。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可能发现潜藏在背后、很难意识到的某些规律,这就是它的魅力。
另外一种难以感知的存在,与进化有关。著有《失控》一书的凯文·凯利认为,人工进化是工程霸权的终结,进化能使我们超越自身的规划能力。曾有科学家编写了一个叫做“Tierra”的计算机人工生命模型,引起轰动。有学者研究发现,生命科学中的进化、复制、选择、突变、遗传等,在数字系统里面也都有。这种存在也是人们难以感知的。
诗意在存在的理性中,还在于存在环境、生存环境。要想诗意地栖居,存在环境、生存环境当然也要考虑。举一个例子,氮循环问题。人们很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雾霾等等,而对氮循环的关注却很少。美国工程院把它列为21世纪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什么?豆科植物需要氮肥,但是氮肥使用之后,每年进入生物利用形态的氮素量提高了不止一倍,导致富营养。富营养会对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最后会产生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酸雨等等,所以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很大的。怎么会与互联网相关呢?人们可通过网络、GPS定位等技术控制氮肥的使用,改善氮循环。具体来说,“互联网+”等相关技术让氮肥的用量更加精准,需要用多少氮肥,就正好给那么多,避免氮元素的流失。
上述一些例子都与互联网有关,于人而言是富有“诗意”的,而“诗意”正是体现在有利于人的存在、生存上的。
- 不能忽视情感和权利 -
技术哲学家马尔库塞说过:从一开始,否定性就寓于肯定性之中,野蛮寓于人性之中,奴役寓于自由之中。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所以说,技术一方面是有解放力量的,它使人更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人工具化,这是需要避免的。
“互联网+”的发展,如果使用不当,有无可能导致无节制的利润追求?今年“双十一”,那么大的营业额的确很惊人,人们购物也真是够疯狂的。我相信,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如使消费者获得廉价商品,逼着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但人们可能还是需要问一问,它真的能解决目前经济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吗?能拉动经济增长吗?是不是把本来分散的一些利润更集中了?线下实体店铺倒闭裁员的现象留下了什么“诗意”?“双十一”中的互联网是不是激发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进而有无可能诱发如罗伯特·希勒(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言的“非理性繁荣”?
“互联网+”会不会使弱者更弱、穷者更穷?这种情况显然是需要避免的。前面讲的诗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间,那些东西都是“互联网+”好的方面。但假如说它使得有条件利用“互联网+”的人更强、更富,而没有条件的人更弱、更穷,那也是问题。
“互联网+”是不是会加剧人的不平等?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名医通过互联网,他的空间增大,与此同时,是否意味着普通医生空间的减小?这也是应该力求避免的。因此,应该思考“互联网+”怎么帮助普通的医生提高技术水平。
很多情况下,人们用互联网,尤其是用得不当的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互联网教育,会不会导致学生缺乏归属感?会不会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渐趋淡薄?此外,课堂上缺少互动性和真实性、互联网上的学习可能更碎片化等问题都是需要规避的。
诗意的关键之一是情感。讲诗意地栖居、诗意地生存,关乎人的情感。教育方面,现在情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互联网不应让情感教育更成问题,不能让虚拟化导致情感缺失。要避免这一点,可以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关注重大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健康的情感。比尔·盖茨就号召哈佛的学生要关注世界上严重的不平等,关注清洁水资源的缺乏,关注无法上学的女童等等。
对人的关怀是一种情感。以医疗为例,弱势群体得了很重的病,找名医很难,必要时可否通过互联网帮助解决?网络数据可不可以用以帮助控制医药费用?这些在技术上都是可以实现的。另外,通过网络,医生护士跟病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这也是对病人的关怀。网络交流有助于病人的心理缓解,包括他出院之后,关怀能够延伸到医院外。医生的压力也很大,也需要一份关怀。是不是可以通过网络去帮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缓解医生的心理压力?是不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让医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诗意的关键之二是权利。互联网中包含了大量的由各种途径汇入的信息和数据,在我国,已经发现很多利用互联网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例。这就需要运营商们有强烈的“公民权利”意识,避免触碰人的自由、隐私等权利。据说Google眼镜有一个面部识别功能,我们现在经常碰到一个人在哪里见过但叫不出名字的情况,这个时候它可以提供帮助。但是,由此也产生了隐私安全问题。后来使用摄像头或麦克风来识别个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好像被禁止了。所以说“互联网+”及其延伸系统,一定要关注人的权利,否则的话,就是对“诗意”的破坏。
总之,诗意主要的体现就是人的存在。要关注所有人的存在,包括穷人、残障等特殊群体的存在,要关注用户的存在、员工的存在。把对存在感的满足体现在产品中,还要体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如服务)。
技术工作者不能被“事实的”科技世界所遮蔽,“互联网+”要关注情感,重视对人的关怀。“互联网+”不能够只是“+技术”、“+利润”,“互联网+”要“+诗意”。诗意体现在存在的理性中,帮助人类“诗意地栖居”,实际上就是帮助人类诗意地生存。
归根到底,技术最大的意义乃是人的意义。
[李培根,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05—2014),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转自三思派(ID:Science-Pie)。本文依据李培根院士2015年11月13日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表的《“互联网+”助人“诗意地栖居”》演讲整理而成,同时刊登于解放日报2015年12月27日“思想者·连载”栏目。
关注“知识分子”微信,输入数字编号阅读近期热文:
【199】雾霾或致肺癌发生率明显上升,女性更敏感|专访吴一龙
【152】施一公:风一样的男神
【 76 】推荐一本书,铭记2015
【 74 】滑坡,垮塌,溃坝?深圳渣土场事故原因认定不能含糊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