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序

本书谈研究生所需要知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回顾、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的策略——它们的步骤、要领、秘诀与潜规则。它把研究工作分成十五个步骤,并以十六章的篇幅依序讨论每一个研究步骤的方法与要领,从时称的安排、选指导教授、选题目、文献回顾、汇整批判性思考、创新的策略,以及研究的构想与规划等,直到论文写作与口试。

我曾把其中一小部分内容写成《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程序与技巧》,这篇文章传遍海峡两岸,网络上未经同意的转载不计其数;北京四大高校的博士生为它举办了一次跨校讨论会,一个学术研讨会将它印给全体与会者。交通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年邀我演讲并录影,很多实验室都把这录影带列「新生必看」。退休至今,在我的部落格有三十万人次点阅该文章;加上退休前实验室网站的点阅量,累计累计应该已经超过一百万次。

本文和前述文章写的都是有关研究成败的要领,但却又是国内外指导教授通常不会教的。所以,我将本书命名为「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当你在学术丛林中迷失方向或进退维谷时,希望这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自力救济,困境求生。


本书特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前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术的首要任务是创新,这本书不谈难以掌握的天分和灵感,只谈一般研究生都可以学会的要领:从学术界的文献找创意,以便「用前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要学会这些方法,就可以产出够资格拿硕士的创意;至于个人的才华与灵感,则是用来追求「更上层楼」的创意。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本书的核心目标就是教读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有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距离创新就只剩一步之遥而已。

学术研究不只需要创新,还要有专业级的批判性思考与自我批判的能力——你必须先找到既有文献的不足或缺失,才能谈改善与创新。要硕士生去找到学术界大师们的缺失与弱点,并非痴人说梦。不然,只要从既有的学术文献去汇整大师们的彼此批判,挑出所有的弱点并加以补强,而不让口试委员找到任何重大缺失。

很多教授和学生都认为专业领域的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能力很难教,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因而成它为「默会知识」或「内隐知识」。其实,高端的研究方法虽然很难传授,「取法前人」和其他的基本研究方法还是可以传导也是可以学习的。

本书的写作目标很务实,它聚焦在硕、博士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毕业前所需要的研究方法、诀窍与潜规则,而不奢谈更高深的创意与研究方法。此外,为了让这些方法易学、易用,它把不可捉摸的研究方法与创意精炼成一套「研究工作DIY」的分解动作,引导读者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文献回顾、批判性思考与创新的要领,可以只靠前人的智慧就产出不错的硕士论文,但又为读者的个人天分保留充分的发挥余地。

本文对读者的背景知识要求并不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认认真真地想学会文献回顾和研究的方法、诀窍、潜规则。它像是一本「学术丛林的探险地图和求生手册」,或者「所罗门王宝藏指导手册:含地图、重要地标、沿途土著方言对照,及非洲野生求生举隅」。只要你有心想学,这本书就可以指导你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出你所需要的能力。

但是别低估本书所能带给读者的好处。如果你学会这一套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轻易完成硕士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并能进而发展出博士论文的研究构想与创新的策略。

此外,深处后进国家,台湾技术升级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往往就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与专利文献里。如果你擅长文献回顾与「用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所需要的时间与成本将远低于自己埋头苦干,闭门造车。


深入浅出,易读、易学、易用——且够用

为了让本书深入浅出且易读、易学、易用,我在第3章将研究工作流程分解成十三个主要步骤,藉此呈现学位论文研究的完整流程,与各主要步骤的目标,以及完成研究工作必须经历的所有路标和关卡。接着,我根据DIY的精神,依序把每一个步骤的工作内容、目标、方法和要领各写成一章,让读者在读完每一章之后,都可以清楚掌握到每一个步骤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评估成效的判准与潜规则,以便读者在每一个阶段都知道自己要挖的「宝」具有什么特征——而不是抱着「创新」这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却茫茫然不知道自己在找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何而战」。

如果说学位论文的研究历程很像「摸着石头过河」,这本书企图标示河里头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大石块所在位置,以及渡河的路径和基本要领,让读者减少摔跤的次数和灭顶的风险——而不是像很多指导教授那样站在遥远的彼岸,对着险象环生的研究生不断大喊:「不要灰心,再试一次,我相信你最后一定做得到!」

有些学者认为研究方法是隐性知识,无法有系统的写出来。但是如果把讨论范围局限在硕、博士阶段所需要了解的研究方法、诀窍和潜规则,可以写清楚的部分是很可观的。本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毫无经验的研究所新生必须读两次:第一次读完后可能只懂五、六成,但是会知道要如何开始,迈向何处,要经历哪些步骤,以及每一个步骤的主要目标;接着一边做研究,一边逐章温习每一个步骤所需要的要领与潜规则,却是体会其中诀窍,从而逐步完成全部的研究工作,并且怀着自信(而非惶恐)走向口试会场。本书适合理工学院和其他计量科学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内容也适用于重视实证精神的质性研究。


一本针砭时弊的书

过去十年来,我有机会跟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互动,有些是硕、博士生,有些已经拿到硕、博士。跟他们谈研究所的经验时,我发现几个研究生普遍的困扰和时弊。

首先,不管是哪个科系,绝大部分研究生都无法精准说出硕、博士论文所需要具备的要件,也不知道要如何评价一篇论文的好坏。但是,如果你无法精准陈述硕、博士生论文所需要具备的要件,也不知道要如何评价一篇论文,你就不知道为何而战,如何迎战,以及该如何写论文和准备口试。

其次,许多人都不知道文献回顾可以协助自己提升批判能力和创意,误以为研究过程所需要的批判能力与创新都完全靠天分。其实,只要认真整理文献中不同派别的彼此批判,就可以勾勒出既有方法的相对优缺点;只要再从这些既有方法截长补短,并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产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意——所以我将这诀窍叫作「用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只要你拥有高段的文献回顾能力,就可以「用最少的创意,产出最大的突破」,便自然具备产出硕、博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然而,学术期刊论文的阅读方式和要领,迥异于大学时代读书的经验,却很少有指导教授教导学生文献回顾的方法与要领。因此许多硕、博士生拿到学位之后,对于「何谓研究方法」依然一头雾水,甚至对于「为何要进行文献回顾」也说不出所以然,至于「如何才能毕业」和「什么是好的学位论文」更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就是说,整个研究所生涯都是在「不知为何而战」中度过,也不知道如何自卫和进击,完全是「不教而趋之战」,甚至沦为指导教授接计划与发表论文的助手、工具、廉价劳工。

我希望本书可以引导硕、博士生走出上述的学术丛林,不再让象牙塔变成虚度青春的苦牢或炼狱。


本书的结构与章节次序

本书第1章介绍研究所可以学到的能力,以及它们如何让人「终生受用」;第2章区辨学术论文的良莠,让读者知道自己要找的是怎样的「金矿」;第3章将研究工作分成十三个主要步骤,并且建议一个工作进度表,供读者参考。如果把研究工作比喻为一趟探险之旅,这三章合起来等于是「行前说明」。

接下来是如何进行研究工作,第4章谈如何选择指导教授,第5章到第16章讨论选题、总览式文献回顾、汇整批判性思考的要领与原则、创新的策略、十倍速文献回顾的要领、研究规划与风险控管、盘点研究成果与巩固深论文写作,以及口试委员会的期待。这十三章就是《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的核心。看似遗漏的一章是关于论文研究计划书的撰写,它是很多博士生和少数硕士生资格考的项目之一,但是绝大多数硕士生不需要写论文研究计划书,因此我把它放在书末的<附录1:硕、博士论文计划书>。

本书介绍的研究能力不仅对研究生有用,还可以转化为对台湾产业界与制度设计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能力,用以促成产业升级。缘此,第17章谈研究所核心能力在职场与人生重大事件里的转化与活用;第18章谈台湾这种后进、小地区较实用的低成本、低耗时、低风险、高产出研发策略;第19章讨论学界如何跨越产学鸿沟。

虽然这本书的写作动机与过程很严肃,但下笔时都力求流畅、易懂,并且用具体案例来深化读者的吸收。本书强调方法论层次的观念、要领和潜规则,目的在掌握建立读者文献回顾、自我批判与创新的能力,并且避免用琐碎的技术性细节和规范来纠绊读者的理解。

至于技术性细节与规范,可以参考<附录2:网络资源与延伸阅读>,或者从期刊论文的阅读过程培养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