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它#知识体系精深营#7月第1次作业第16组-钟慰

R 阅读原文 我和它

布伯创造的“我和它”这个术语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从完全陌生到纯粹利用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他人看做一件东西,而不是一个人。他们成为了我们眼中的物体。

心理学家把这种对待别人的冷漠方式叫做“动因性”(agentic),即把他人看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当我毫不关心你的感受,只想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时,我的心态就是动因性的。

这种自我中心状态和“共融”(高度相互同理的状态)是相对的。当我们达到共融状态时,你的感受不仅对我很重要,还会改变我。在共融状态下,我们达到完全一致,形成相互反馈的回路。

但是在动因性状态下,我们的情绪是彼此独立的。当其他任务或者事情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对交流对象的关注仅仅能够维持对话的进行。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话,对方就能察觉到我们的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在任何交流中都会造成伤害,特别是在对方情绪不佳的时候。三心二意是现代生活的通病,但是边说话别做其他事情就很容易把交流对象看做“它”了。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急躁、不耐烦,而且这种情绪会在不经意间被对方察觉。

很有可能是陷入『我和它』的心理模式。即我们把他人看成一件东西,而不是一个人。

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获得想要的东西作为目的,把人看成了工具,沟通看成了手段,看似聪明其实并不可取。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关系,也必须要时刻将关注聚焦到人。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昨天有一位同事碰到一个设计难题向我求助,

我针对问题噼里啪啦讲了一通,然后来了句“明白了吧”,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搞懂。

在这次沟通中,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事情上,而忽略掉了人的因素。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我想要在工作问题沟通中,增加更多对人的考虑,具体来说是多听多问,马上就开始做。

  1. 确认并复述对方的问题。
  2. 表达结构拆分为段落,经常问下反馈。
  3. 请对方表达下感受和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它#知识体系精深营#7月第1次作业第16组-钟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