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2 孙双金 星教师
我曾多次参加省市语文赛课活动担任评委,听过太多的第一课时,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感受:我们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得“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我们的第一课时得了哪些“病”呢?
消化不良病
它表现在盲目模仿名师,东施效颦,食而不化。
例如有的名师十分注重学生书写,往往教师板书课题时,让学生坐在下面模仿书空。于是乎广大的青年教师教学伊始全部变成了教师板书,学生书空。俗话说西施病态也美,可东施效颦即丑,当广大的东施纷纷效颦就令人作呕了!
齐白石老先生早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青年教师贵在学习名师的思想、理念、精神和文化,而不是模仿名师的一招一式。当你一心模仿名师的招式、形式时,你已走进了死胡同了。望青年教师谨记白石老人的名言!
僵化不变病
它表现在教学流程一成不变,僵而不化,毫无生气。
有的老师上第一课时永远的模式是:读课题、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课、理清层次。你能说他的模式有错吗?当然没有。但当你用统一的模式套上千姿百态,各具个性的课文时,你的课就死了,僵化了。俗话说,只有适合的教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
模式无罪,错在用模式的人太教条,太僵化。
幼稚可笑病
它表现在我们教师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估学生的经验积累,低估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第一课时,对每一个生字新词逐一讲解,字音、字形、字义,生怕漏掉一项,生怕学生不懂不会。我们的老师常常好心办坏事,越俎代庖,不该出手乱出手,用自己的“勤劳”,换来学生的懒惰,用自己的越位换来学生的缺位。
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智慧是无穷的,我们老师要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尽量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思、去辩。
虚浮肿胀病
它表现在第一课时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解决。
既想就题质疑,又想就词质疑;既想指导朗读,又想讲读课文;既想重点突破,又想课外拓展,整个一堂课就像一锅大杂烩。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育界也流行“一课一得”之说,可青年教师贪多求全,不会舍弃,不懂得“少则得,多则惑”的人生智慧,于是乎第一课时搞得人眼花缭乱,花里胡哨,其结果是什么都想要,什么要都要不到,仅仅走走过场了之。
以上罗列了第一课时的病象,接着我们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一课时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印象太重要
青年教师大多经历过谈对象的体验。谈对象第一次见面太重要了,如果第一印象美好,深刻,那么恋爱就可能顺利地往后发展。假如第一印象欠佳,甚至反感,那两人之间交往就会立马中止。你看,第一印象何其重要啊!
同理,学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第一课时教学如果趣味寡然,索然无味;如果千课一面,涛声依旧;如果毫无新意,面目可憎;如果松松垮垮,虚浮肿胀,那学生哪有兴致继续学好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呢?
阅读期待兴致高
有句俗话叫“先睹为快”,它十分准确地说出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拿到一本新书,一般人都会迫不及待地阅读感兴趣的内容。大众阅读心理,也是儿童阅读心理。第一课时等同于“先睹”,那么我们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得到阅读的快乐呢?
因此,我们要研究儿童在第一次接触文本时他到底想看什么?想获取什么?我们换位思考,我们拿到一篇文章,第一想看的当然是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特点和事件结局等等,可我们的第一课时却在生字新词上大做文章,却置文本内容和意义于不顾,这是不是有违人的阅读期待呢?
“凤头”一现夺眼球
文学作品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艺术,这应了一句“文似看山不喜平”阅读理论。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也是“课似看山不喜平”。第一课时处于凤头之显,理应光彩照人,出人意料,给人惊喜。凤头一显,惊鸿一瞥,夺人眼球,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语文教师啊,第一课时莫轻视,应做足文章引生待。
最佳时间出高效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为课前20分钟,因为这一时段学生注意高度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处于黄金阶段。根据学生身心规律,教师理应把最重要教学内容,置于这一时间。可遗憾的是教师往往在这一时段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读通课文,扫清障碍,没有思维的挑战,没有矛盾的冲突,没有情感的波澜,真叫人扼腕叹息。
既然第一课时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组织第一课时教学呢?作为教龄近30年的老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把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作一赘述,希望对青年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表达我对第一课时教学的原则观点:
第一: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我们人为划分,没有原则区别,有相当一部分课文一课时就可以完成,根本不存在一、二课时之分。课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因学生需要,课文特点而定。
第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选法,第一课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新颖,独特,要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每一课时应有集中的教学目标,我比较赞同“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提法。
第三:我赞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的对事实、现象、规律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即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应给学生准确的理解,深刻的印象,鲜明的感悟。
当然,作为一线教师更希望看到传统话语下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方法和策略,我试作例说。
1、质疑问难式
此种模式适合哪些课文呢?一种为难度较大的课文:或难懂的词句较多,或文章内涵较艰深,或文章时代过久远,语言理解有障碍。另一种文章并非深奥,但教师重在以课文为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例如我教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并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问题有价值就请学生上台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在问题后面冠上自己的大名。一时间学生小脑筋直转动,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冒了出来。
有的问:“‘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句话好像跟课文没有关系,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写上去呢”?
有的问:“为什么作者要30年后再来看望天游峰的扫路人,30年后老人100岁了,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有的问:“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
有的问:“‘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笑声是短暂的,为什么说‘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
有的问:“这100多级台阶,老人每天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为什么老人说得那么自在悠闲,难道他不累吗”?……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出金点子,把20多个问题归纳为两个大问题:即老人每天扫上扫下到底累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作者说30年后再来看您?聚焦两个关键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解决其它问题,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直奔重点式
这类模式适合比较浅显直白类课文,字词教学没有多少难度,文章也明白如话,并无多少阅读障碍。这类文章教学时可单刀直入,直奔重点,把教学引向学生阅读,期待的焦点,在最佳时段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例如我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上课伊始就抛出一个问题: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会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请大家默读全文,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关键词?因为问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一个个专心致志阅读圈画,一会儿纷纷举起小手。
有的关键词是“自由”,有的是“快乐”,有的是“开心”,有的是“童真”,有的是“无拘无束”,有的是“亲情”,有的是“爱”。
第一步是从文中读出关键词,第二步我引导学生由关键词再回到文本细细品味体悟。我紧扣“自由”一词,引导学生从哪些句段你读出了“自由”,由此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品读体悟相关段落和语句,理解萧红内心的那份自由和幸福。直奔重点式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切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学生兴致高涨,教学高效。
3、扫除障碍式
此类教法适合生字新词难理解的词句较多的文章,不扫除阅读障碍,无法进入阅读理解的环节。当然扫除字词障碍也需教师的教学智慧,并不是逐字逐词地讲解。我教学《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有一词语教学环节,呈现在下供大家参考: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师:读得很好,很认真。他是横着读的,你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
师:你为什么竖着读?
生:第一行都是讲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行是讲阿炳的感情的。
生: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的。
师: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行是讲阿炳的身世的,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再来读第一组?
生:(柔美舒缓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读出来。
(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还要感谢提出问题的同学。
生: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月光比作水?
师:月光似水,把月光比作水说明月光怎么样?水怎么样?
生:我觉得水是清而纯,
生:水是清澈透明,平静柔和。
生:我要补充:只有水清澈了,才能衬托出月光的清纯。
师:说得好!还有什么不理解呢?
生:“恬静激荡”是一对反义词的,为什么放在一起呢?
生:我认为在这首乐曲中,有一部分恬静形容月光,有一部分激荡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
生:我不理解“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猜猜看,猜对了表扬,猜错了也要表扬,表扬你的勇气。
生:我估计“静影沉璧”是水很平静的意思,就象墙壁一样的一幅画面,月亮倒映在水里。
师:这里的“璧”是什么意思?墙壁的壁是土字底,这里的“璧”什么意思?
生:月亮倒映在水里象一块碧玉。
师:象一块碧玉,这是一块怎样的玉?
生:应该是十分发光的玉。
生:应该是一块十分光滑的玉。
生:十分明亮的,我猜想“沉”这里也有“沉鱼落雁”的意思。(现场笑声)
师: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静的水面里,看上去象一块光洁圆润的月亮,这景色美吗?我们来读。
生:(美美地)静影沉璧。
4、学法指导式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过程与方法”。但在平常听课和公开课中很少听到学法指导课。古人早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在第一课时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呢?请看我执教六年级《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段:
师: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把一篇文章凝缩成一句话,两句话是高年级学生很重要的能力。今天除了我们用这个能力之外,我觉得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板书:文路)
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打个比方:你们从附小走到东南大学礼堂,下楼梯——进操场——出大门——左拐弯,拐到东大门口一直走,走到我们这个礼堂。这是你们从附小来到礼堂的行踪、线路、行走的线路是不是呀?
那么作者写文章在脑子里也有一条线路,就是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请你拿起课文,拿起笔,快速阅读课文,理一理这篇课文思路是什么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我认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一开始写了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
师: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是很笼统的,是什么原因与海鸥产生深厚感情?
生:因为老人天天步行给海鸥喂食。
师:好。因为老人常年喂海鸥,接下来是老人什么呢?(板书:喂)
生:老人与海鸥玩耍。
师:用一个字概括,第一段写老人喂海鸥,第二段写老人什么?你说。
生:老人给海鸥取名字。
师:用一个字概括,他取名字干嘛呢?是便于跟海鸥干什么呢?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试试看,用哪一个字?你说。
生:交流。
师:交流一个词,能不能用一个字,一个动词来表达?你说。
生:唤,呼唤的唤。
师:取名字是便于老人唤海鸥,这个唤用得特别好。(板书:唤)再接下来呢?
生:接下来是写海鸥看到老人的反映。
师:你能不能把老人摆在前面呢?课文中一句话“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用一个字来说?
生:是“谈”。
师:对极了!是老人“谈海鸥”。(板书:谈)接下去老人去世了,海鸥表现得怎样呢?
生:想。
生:思念。
生:“瞻仰”的“瞻”。
生:我用“守”。
师:守老人(板书:守)有一点接近了,还能用什么词?
生:还可以用“相伴”的“伴”。
生:还可以用“陪”老人。
生:海鸥“送”老人。
生:悼念的“悼”。
师:守老人,伴老人,送老人,悼老人,还可以说留老人。哪一个词最准确呢?等我们学完课文后再做讨论。现在这个存一个疑问在这里(板书:?)一起把最好后一段读一读。
生:(学生齐读)“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师:谁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老人“爱”海鸥。
生:我觉得老人在思念海鸥,可以说“念”海鸥。
师:同学们,拿到一篇长文章,先要把文章思路理清楚,课文是按什么思路写的呢?这篇课文是按老人喂——唤——谈——守(伴、送、悼、留),最后海鸥永远念老人,这样的思路来写。长文章把思路抓清楚了,文章的线索就体现出来了,脉络就清楚了,这样心中就了然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长文的方法。
接着,我还指导学生文题阅读、文眼阅读、文采阅读的方法。两堂课下来,学生对四种阅读方法有了比较清楚的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当然,各个年段的教学重点有所侧重。低年段第一课时应该以字词教学为主;中年段第一课时教学之前应该强化预习要求,在学生充分预习之后,缩短扫除阅读障碍的时间;我本文在高年段教学上举了比较多的实例。
第一课时教学模式是无法穷尽的,但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运用好阅读期待,强化第一印象,抓住最佳教学时间,运用高超的“凤头”教学艺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