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的太多,人生就不好玩了

想的太多,人生就不好玩了_第1张图片

一、想的太多,未必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假设我们现在刚高考完,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面前有许多专业可以选择。作为一个还不知世事的高中生,我们对这种种专业一无所知,只能通过专业名字大致了解其以后的学习内容,我们也没有互联网等各种工具可供查询。再假设我们读完大学后不需要考虑求职就业的种种压力,父母也对我们的专业选择不予置评,我们只知道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父母都会支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浏览一遍这些专业,然后凭自己的直觉做出选择,填在志愿表上。

上面的志愿填好了,现在再来换一种假设,同样是高考刚结束,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同样的有许多专业可供选择。我们还是那个不知世事的高中生,对各种专业也是一无所知。但是这次需要我们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说我们这次选择的专业要结合自己的优劣势,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就业,而且父母长辈对我们的选择抱有殷勤的期望,希望选出来的专业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一次允许我们借助一切资源了解各个专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询问前人的经验等等。你还要记住的是,这个选择,关系着你后面的人生走向,如果选错,可能你的人生就毁了。

对于第一种假设,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简直疯掉了,对于这么一个关键的人生选择,怎么可以仅靠直觉选择草草了事,必须像第二种假设那样慎之又慎才行。

但是上面的两种假设都有其现实原型,第一个是我朋友G的儿子,第二个是我自己。

G的儿子在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完全是自己一手填报,G没有任何参与。他儿子只是觉得好玩选择了周围所有人都觉得没前途的生物专业。只有G表示支持,对于儿子选择生物专业他表示理解,因为儿子从小在新疆长大的,非常喜欢花花草草小昆虫什么的。

相反地,我当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专业一无所知,但是我知道这个决定非常关键,于是去买专门的专业填报参考书,请教亲戚,上网查信息。后来选择了当时非常热门的电子信息专业。

现在呢,作为热门专业出身的我已经转行,因为我并不喜欢天天对着电脑,坐办公室的生活。从大学到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几年里,我的内心并没有快乐。

而G的儿子呢,当年凭着自己的直觉,头脑发热地报了生物,现在已自己创业做起了园艺,本科毕业的他招了三个博士,五个研究生,因为他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现在在上海片区已小有名气。可以看得出来,G的儿子对这份事业非常喜欢,每天的工作就像打了鸡血似得投入。

德国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在他的《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一书中表明,对于人生中的重要决定——选择专业、伴侣、工作和人生安排,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并不能总是给我们带来满意的决定。而且并不是信息越多,思考越多就越好,有时候甚至越少越好。

颇为有趣的是书中的那个经济学家,按照完全理性的逻辑推理来选择伴侣,用铅笔列出所有可能的伴侣以及他能想到的一切结果(比如,结婚后她是否听他的话、照顾孩子、让他安心工作等)。接着,他用数字来表示每一个结果的效用,然后计算每一种结果变成现实的概率。最后,他将效用与概率相乘,再相加。虽然他娶了这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但是后来却离婚了。

二、想的太多,别人可能就不想跟你玩了

最简单的比如玩五子棋游戏,我们会倾向于和人对弈而不是和电脑对弈,因为我们几乎不太可能战胜电脑,电脑对每一步棋的对策都做了精确的计算,人类很难战胜。

另外我们也不太愿意和下每一步棋都思考很久的人或者技艺明显高出自己的人玩,毕竟只是游戏,每个人都想有赢的机会,而且也不希望等待太久。

高手玩玩想得比别人多,想得比别人远,但这也是高手曲高和寡的原因。

三、人生不可能找到最佳选择

我们学习各种分析方法,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上进行理性决策,以期待找到最佳的选择。但是现在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人生不可能找到最佳选择。

来看如果存在一个最佳选择,要找到它,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要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全面参透优势与劣势,根据概率认真权衡其可行性。但现实是我们面临着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每过一秒钟,之前掌握的信息可能就失效了。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搜集到所有对结果会产生作用的信息,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那只令我们猝不及防的黑天鹅。

四、人生如果存在神的指引,那一定是我们的直觉。

重要的决定——选择伴侣、工作和人生安排,并不仅是我们想象中的行与不行那么简单。直觉会给我们提供包括信任、想象和体验诸如爱之类的情绪的能力,这些都是逻辑思维所不能提供的。因为这些,直觉就能防止我们在重大的事情上犯下大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的太多,人生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