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传奇》7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7年冬,越王允常逝世。这位带领越国走向繁荣的王者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越国日后的辉煌。允常的儿子即位,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

勾践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的王位得来不费吹灰之力,这是早已经订好的事情。但勾践并不是个没有心的孩子,生在王者之家,他却十分努力。勾践自小就喜欢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交往,尤其喜欢豢养勇士,将天下各路英雄好汉聚在自己的府上,提供给他们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勾践这个人也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疑心很重,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有个故事说勾践有一次故意在一艘大船上放火,并告诉手下的勇士们,他有一箱贵重的宝物还在船上,让大家上船去帮他寻找。当有数位勇士牺牲在火海中时,勾践才满意的鸣金示意大家撤出来。勾践用这样的办法去试探手下的人们谁更忠勇,可谓心狠手辣。

吴王阖闾听闻允常逝世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高兴,他想要趁越国国丧之际,一举攻下越国首都,灭掉越国的政权,吞噬掉越国的地盘。在吴王阖闾的眼中,新上任的越王勾践只是“小屁孩”一个,连允常都不被阖闾放在眼里,更何况他十几岁的儿子?但阖闾的这个想法却得到了吴国重臣伍子胥的大力反对,伍子胥的理由很简单:所谓“哀兵必胜”,如果吴国趁人家国丧出兵讨伐,必然会引发越国人强烈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使本来可以有间隙的越国人变得上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增强越国士兵的战斗力,使越国本来弱小的军事力量变得强大。被伍子胥这么一说,阖闾心理也打鼓,可转念一想,自己有装备精良的三军部队(一军为一万人),而根据自己在越国的眼线调查,此时的越国上上下下老弱病残凑在一起也顶多拿出个万把人的部队,这悬殊的实力即便是他们再怎么同仇敌忾,再怎么团结一心,哪怕是小宇宙爆发恐怕也不可能抵御住自己的攻势。再者说如果遇到极为顽强的抵抗,大不了自己撤军也无所谓,反正战场在越国,自己不会受到什么损伤,还当练兵了。

公元前496年,在吴王阖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此次战争“百利而无一害”的情况下做出了决定,他本人亲率三军,讨伐越国。刚刚上任的越王勾践闻讯立刻组织起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向吴越边境的檇李城挺进迎敌。双方在此遭遇,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檇李之战”。

一提到“檇李”,人们不禁想到今天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盛产的一种水果,是李子的一种,它果皮颜色鲜红,汁多味甘,吃起来非常鲜美。没错,春秋时期的檇李城就是这种水果的原产地。究竟是这种水果因为地名而得名,还是这座城池因为这种好吃的水果而得名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关于这种水果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越国美女西施被进献给吴王夫差以后,整天迎合献媚,但内心却痛苦不堪。一日,越国进献的水果中有檇李,西施见物而生情,想起自己在越国的日子,没有心思吃下,便借口运输时间太长,果子已经不新鲜了,难以下咽。吴王夫差疼爱西施,亲自陪同西施回到越国故地,去果园里摘新鲜的李子吃。西施回到越国,心情开朗,在果园里摘下檇李,用指甲轻掐尖部,果汁四溢,西施忙用嘴巴吸允檇李的汁液。如此连吃数个,不知不觉竟然醉了,便给这种果子起个名叫做“醉李”,因醉与檇同音,这座城池名叫檇李,所以人们就把这种果子也叫做檇李。当然,这只是流传于当地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并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此事。有关于更多美女西施和吴王夫差的故事我们还会在后面详细的说。

檇李之战拉开帷幕,吴越两国陈兵于檇李城外。越王勾践望着对面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且人数数倍于自己的吴国军队,心中七上八下,他知道,这对自己来说将是一场极为艰难的战争,自己绝对不可发起强攻,否则无异于以卵击石,想要获胜,必须有出奇的手段。可是,战场上的形势却不给勾践过多的思考时间,他知道,战机稍纵即逝。勾践输不起,他不敢有任何耽搁,一旦吴军战阵发起主动冲锋,自己必败无疑。想到这,勾践马上派出了自己豢养的两千死士,拿着短剑,向着吴国的战阵发起冲锋。大概勾践也没想出派出这两千人会有什么作用,只是为了拖延战机,给自己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勾践的这一做法令吴王阖闾很纳闷,在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排列战阵互相冲锋,以破坏对方战阵为目的。一旦一方的战阵被破,则失去了整体进攻、防守的能力,很容易被对方剿灭。所以说冲锋当然是要以破坏对方战阵为目的,那么使用的兵器当然是长柄兵器最佳。可眼看着勾践派出的这些数量少的可怜的士兵,一个个手里还拿着短剑,阖闾有点懵,不知道勾践如此举动意欲何为。兵法云:“出奇制胜”。勾践无意之间使出的这一“奇招”,把阖闾弄得有点不会了,于是下令全军戒备不动,保持好防御阵型迎敌。

两千死士,人人手持短剑,向吴军的阵营冲去。所谓死士,并不是像今天各个国家有着特殊编制,执行特殊任务的“敢死队”。他们实际上更像是可以为主子献身的替身。在春秋时期,“忠”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但那时候的“忠”可以是对国,也可以是对“家”,所谓“家”就是卿大夫们的势力。有了“忠”的概念,再加上吴越两地勇士们轻生不畏死的彪悍民风,就出现了“死士”这样一个团体。勾践的这两千死士,并不是靠正当手段招募而来,而是在他一直以来豢养的门客当中挑选出来的。这两千人仿佛视死亡为荣耀,这次勾践把他们带来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这个战场上荣耀的死去。

两千死士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向了吴军大营,而吴国的士兵也听到命令举起了手中的弓箭、武器。当越国的死士们冲锋到了吴军弓箭兵的射程范围以内的时候,越国士兵们拉开了手中的弓箭。瞬时,冲在最前面的一批死士倒地身亡。明明是一次屠杀,可效果对于吴军来说,却是一次震撼,因为他们看到后面那些没有任何防备的越国人踏着前面倒下人的尸体更加发疯似的朝着自己的阵营冲来。俗话说:“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当对方抱着必死的决心冲过来的时候,无论他多么弱小,所形成的气场,却足以令人胆寒。吴国士兵向来在战场上以骁勇善战著称,可面对前来奔死的越国人,吴国士兵们也不禁咽了口唾沫,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转眼,越国死士冲进了吴军的阵营。他们明知道自己必死,所以剑锋所到之处,也必定不顾自己的破绽,拼命多拉上几个垫背的。两千人很快就被吴军剿灭,可换来的,确是吴国军队的阵脚大乱。甚至是吴王阖闾本人都有点惊慌失措,阖闾一生中打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可如此打法,着实是让阖闾开了一番眼界。

吴王阖闾定了定神儿,刚想调整一下阵容,下令冲锋,抬眼一瞧,又有几百个衣衫褴褛的越国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手里拿着短剑,缓缓的向着自己的阵营走了过来。阖闾又懵了,越国人这是要干嘛?

勾践在自己的阵营当中暗暗的窃喜,虽然自己花了无数心血培养起来的死士队伍一瞬间消亡在了战场之上,但他看着吴国那边凌乱的阵脚,勾践知道,这番举动不但有效的拖延了吴军冲锋的时间,还达到了额外的效果。见一计奏效,紧接着勾践又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杀手锏,他此前就带来了三百个犯了死罪的囚犯,给他们洗了脑。勾践告诉他们,与其死斩首示众给家族抹黑,不如死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这也叫死得其所,死的有价值。

越国的三百囚犯带着肃然杀气走到了吴军阵营之前,并没有进入到吴军弓箭兵射程之内。三百人站定,对着吴军阵营大喊:“我们是越国犯下大罪的人,我不敢逃跑因为我们唯恐违反了越王的命令,今天我们是来自刎以谢国的!”说罢,三百人集体拿出短剑,刺向了自己的咽喉。

三百个活生生的越国人一起死在眼前,这令本已经遭受了一轮打击的吴国士兵再遭重创,有个别心理素质差的直接大声哭了出来,甚至有人扔了兵器蹲在地上发起疯来。如此变故令吴王阖闾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正想下严厉的军令,可越王勾践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趁着吴国阵脚大乱,勾践下令所有军队发起总冲锋。吴国的军阵立马被越国士兵冲的七零八落,吴王阖闾知道中计可也无力乏天,赶紧撤退。越国大将灵姑浮一马当先,拍马直取吴王阖闾。当灵姑浮追至阖闾的身后,他举戈相刺,这一下虽然被阖闾躲了过去,可也没有落空,正砍在了阖闾的脚上,将吴王阖闾的大脚趾砍掉了。

檇李之战,越王勾践出奇兵以人数大大少于对手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或许勾践真的是个天生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在来檇李之前已经想好了使用这样的“奇招”对付吴军,不过从战争的整个过程来看,又好像局势变化的太过匪夷所思,即便是再天才的一个人,也很难预判到吴军受刺激以后的反应。总之无论是勾践提前谋划好的,还是临场发挥,战争的结果令越王勾践极其满意。这场过程匪夷所思的战争还引发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后遗症,吴王阖闾被灵姑浮那一戈把大脚趾砍掉了,因为当时医疗技术的不发达,再加上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逃回国后很快就去世了。率领吴国灭掉楚国,一代英明的君主就这样阴沟里翻了船,败给了刚刚上任,在他眼里的“毛孩子”——越王勾践。临终之时,他将王位传给了早已立好的太子——夫差。并嘱咐夫差两条,第一,自己十分后悔没有听从贤相伍子胥的建议,趁人家国丧出兵,才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日后一定要多多听从伍子胥的建议。第二,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杀掉越王勾践灭掉越国。

公元前496年,吴越檇李之战,吴国战败,阖闾战死,吴王夫差继位。

至此,本书的二位重量级主角正式登场,越国的故事,绝大多数是关于越王勾践的,而越王勾践,又与吴王夫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就好像《三国演义》当中,缺少了曹操,刘备的故事就无法完整的演义,刘备的性格,也无法刻画的那样传神。有关于春秋时期的越国,最有名的历史故事当属“卧薪尝胆”这一出,在这个故事当中,仿佛勾践是勇敢、勤奋的代表,而夫差则是勾践的反义词。夫差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骄傲、狂妄、自大,识人不清,认人不明,相当的糊涂。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夫差并不是如此的一无是处,而勾践的性格之中也有很多奸险、阴暗的方面。事实就是如此,有时候优点可能酿造悲剧,而缺点也可能让人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国传奇》7 越王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