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准备交换机会

用准备交换机会_第1张图片

01

月初,和W先生饭后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寒假赴欧洲某国实践的宣传,时间虽短,但和某些working小半holiday大半的海外项目不同,这个计划的行程安排有一个核心主题,与W先生的专业紧密相关。因此,虽然一环环的工作已经安排到了过年前,我们依然为这样一个有意义、并且因为有一定资助,可以不对经济现状造成过大压力的诱人机会心动了。尴尬的是,两个人越看越激动地准备扫描报名二维码时,才看到硕大的展板下方有一行小小的截止日期,那么巧,是前一天。可是机会难得,我强烈鼓励W先生发信息给联系人,诚恳表达自己的专业所长一定能够为最终的实践成果贡献力量的信心。

说实话,本来并不敢报太大信心,毕竟规定就是规定,如果那么容易就可以破例的话,对如期报名的人当然不够公平。但对方回过来信息说“原则上我们已经截止报名了,但想问问,你会某某语言吗”,这一委婉的让步语气立刻让我们意识到,客观上来看,机会仍在。可是,万分可惜而又无奈的是,W先生并不会对方要求的这种语言,而且是从来未曾接触过。因此尽管之后我方再次强调了专业而非语言的优势,同时表示了非常愿意临阵磨枪的决心,结果还是被拒了。但,在这个来来回回的“协商”过程中,在对方几番犹豫的态度里,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如果W先生刚好会这种语言,是有大概率抓住这次机会的。

后来,我甚至有另外一个假想,我问W先生说,如果你的英语熟练到可以非常自信地跟对方讲,实话实话,我不会XX语言,但是我的英语非常好,有多好多好什么的,你猜,你有没有机会呢?


02

想起去年的差不多这个时候,去看研究生的一二九比赛,第一个出场的数学和什么系联队,表现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表演时间异常短暂,几乎是在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突然结束了,大家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如果拿这个开场和后来的每一个队,特别是那些表现十分突出的院系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大得不止让观众,恐怕也会让表演者自己感觉到尴尬。

所以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这是真理,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练习,一遍又一遍,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了的时候显得不那么难堪。还有,对于这场比赛的表演者本身来说,那其实也是错过了一个本可以很好的回忆。即便对研究生来说,这种活动的意义和对本科生完全不一样,但当看到后台那些优秀队伍的参与者在欢乐地各种合照,就觉得在当事人那里,准备工作充不充分的收获终究是不一样的。


03

再比如刚结束的那期《演员的诞生》,四个人合演《投名状》,从正式表演前的花絮里观众已经知道,这个小小的剧组意见不合,凌潇肃追求即兴,而其他人希望有相当程度的彼此适应和准备。以最终的结果来说,似乎是即兴的一方胜了,三个导师中的两位都选了凌,但看到演出后的不无尴尬的演员发言环节,就发现,凌潇肃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地强调自己“很满意、非常满意”这次表演,是因为即兴是他的提议,可是在其他演员配合他的过程中,他坚持的即兴里怎会没有万全的准备呢,我想,他对自己的出场,对每一个走位、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甚至对手的反应恐怕都是有过预设的。反倒是其他三个人,要应对“即兴”,遂不得不即兴,也是真正的即兴,于是出现了对自己的表现都不够满意的评价。所以问题来了,准备这件事,真的不重要吗?


04

上周因为急事回家,一路上就在想,幸好前一天晚上给导师提交了论文修改稿,否则,焦虑恐怕会把人折磨疯的。也是在那几天,我发觉,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机会并不一定是那种很大很重要的机遇,有时候,它可能不过是一种从容生活的状态。只有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坚持工作,努力再努力,才能在一个脑袋两个大、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时候,更淡定一些地消耗一下之前的那些准备和努力,给自己换取应对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多一点从容,少一些狼狈。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准备交换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