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种姿势生活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就会使弹簧失去弹性一样;而让自己没有思想的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本。”

一直想换种姿态抚琴般恣意地活着,不问江南烟雨、不问塞北风雪,让生命更富有弹性地九天揽月、五洋捉鳌。可自从步入社会后好久没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切看似被附庸着,一切仿佛都是归属品,本作为思想芦苇的我也逃脱不了这诅咒。在纷乱复杂、踟蹰不前的时候,有没有扪心自问下:“到底以何种姿势生活?”

当无尽的加班折磨着你,当各种拘束捆绑着你,好想和周围的长辈絮叨絮叨,博得同情哪怕是理解,可换来的或许只是那句“想当年”,的的确确,想当年,你们多么心酸劳苦,生活水平有多么low,工作强度有多大,伙食有多么烂balabala一大堆,可是眼下的80后、90后在换位思考后还是没法体会到你们所述的各种幸福。诚然,生活水平是有质的飞跃,然而精神压力也是前辈们所不能及的。我们这一代或许已经很少没读满15年书的人了吧,至今犹想起高中时代,抬起头盘算作业,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像口诀一样在心里默默数,然后“灵光一现”,XX作业还没做。到了大学,回想起高中老师的那句上了大学就舒服了,可是走出大学的校门之后,才俨然发现是被大学上了,而且极其迷茫极其痛苦,类似为何我傻逼选了XX专业。

其实之前的我是十足的仇日分子,爱国热情的鲜血在体内汩汩而流,或者更直白些,教科书里、影视作品中开宗明义地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祖国的欺凌,闭上眼睛都想卷起袖口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大刀向背只立寸功。可是慢慢地接触日本文化,我竟然发觉体内的一丝诡谲,我仿佛很羡慕日本民众那种生活,不为生活所累,不必为数字买单,无论经济再怎么不景气,gdp数字再怎么难看,人们还能活得很久,活得很健康。我也并非厚此薄彼,就像张维为在《中国人为什么不自信》中说的,中国还是很美好的,中国人缺的只是自信心而已。而我只是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变成人人所向往的净土和港湾,所以请允许我对她吹毛求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调确确实实给我们物质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可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才是我们真实的追求,哪怕“一次就好”。我们不想早早地背负房奴的身份,只为在他乡几十平方的房子获得精神上的慰藉,给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家重置“伪家”的概念。这几十平方的小地方可能需要你一辈子的契约,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还是得为这钢筋水泥所倾倒。但正是这几十平米的小家伙,让你在地铁公交自行车不停转换,听着《白天不懂夜的黑》,慢慢地摸索这陌生的房子。还有到时肩上扛着四老,怀里抱着二孩,一皮包骨头,干着“白加黑”“5+2”的活儿。想想也是挺后怕的。

或许注定自己是个loser,可我曾经手捧马总的书,说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定的目标是在太物质化,太遥远?才使得自己好累好累,因为目标的定义问题,使得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弥足珍贵。可是我们生下来就被灌输着要好好读书,小升初、初生高,进名校,请名师,然后在高考一举定乾坤,211、985,最后毕业顺理成章地进大公司,跨国企业,世界500强等等。可是按着这样的方式被定义的成功或许和你真的无缘,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当然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是值得让人钦佩的,至少努力了没成功,若干年后也不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孤寥。

所以奉请各位还没正式踏入社会的同仁多培养培养兴趣,至少在意兴阑珊的时候有东西可以发泄,以不至于“走火入魔”更不必破罐子破摔。对于已经像我这样已然步入社会,未来对于我就像日历本的人来说,未来还是可期的:

立身: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业:一技之长,为生之必备。青梅煮酒的日子确实挺舒服,啃老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很难受,可是大丈夫生于当世,岂能如此苟且?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需的。

末了,请原谅还是无法解答以何种姿势生活这种大智慧大问题,让在追寻理想道路时有点犯难、想找点内心期待的人失落了。怀着无比的诚意,我真的无法解答这类问题,并不在于我又没有自己的答案,而在于我知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答案。

当想清楚了,我们也可以一边信马由缰诠释着自由、一边做一只安安静静的加班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何种姿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