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学习笔记(2-1)】决策树原理及相关概念细节

文章目录

  • 1.决策树概述
    • 1.1 基本概念
    • 1.2 决策树学习概述
  • 2.特征选择
    • 2.1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 2.1.1 熵(entropy)
      • 2.1.2 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
      • 2.1.3 信息增益计算
    • 2.2 信息增益比(information gain ration)
  • 3.决策树的生成
    • 3.1 ID3算法
    • 3.2 C4.5算法
  • 4.决策树的剪枝

1.决策树概述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用于分类的决策树。

1.1 基本概念

分类决策树模型是一种描述基于特征实例进行分类的树形结构。决策树由结点(node)和有向边(directed edge)组成。结点有两种类型:

  • 内部结点(internal node):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
  • 叶结点(leaf node):表示一个类
    下图为一个决策树的示意图,图中圆和方框分别表示内部结点和叶结点。
    【机器学习实战学习笔记(2-1)】决策树原理及相关概念细节_第1张图片

决策树可以认为是if-then规则的集合,决策树的路径或者其对应的if-then规则集合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互斥且完备

决策树的特点:

  • 主要优点:模型具有可读性;计算复杂度不高(即分类速度快);对中间值的缺失不敏感;可以处理不相关特征数据
  • 缺点:可能会产生过度匹配问题(即过拟合)
  •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标称型

1.2 决策树学习概述

决策树学习本质上是从训练数据集中归纳出一组分类规则。与训练数据集不相矛盾的决策树(即能对训练数据进行正确分类的决策树)可能有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与训练数据矛盾较小的决策树,同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决策树学习的策略是以损失函数为目标函数的最小化。当损失函数确定以后,学习问题就变为在损失函数意义下选择最优决策树的问题。因为从所有可能的决策树种选取最优决策树是NP完全问题,所以现实中决策树学习算法通常采用启发式方法近似求解这一最优化问题。这样得到的决策树是次最优(sub-optimal)的。

注释(了解):

  • NP完全(Nondeterminism Polynomial complete,NPC)问题:存在这样一个NP问题,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约化成它。换句话说,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所有的NP问题都解决了。其定义要满足2个条件:

    首先,它得是一个NP问题;
    然后,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约化到它。
    
  • 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nal,非确定性多项式)问题:能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得出一个正确解的问题。

  • NP难(NP-hard)问题:它满足NPC问题定义的第二条但不一定要满足第一条。即所有的NP问题都能约化到它,但是他不一定是一个NP问题。

  • 启发式方法(heuristic algorithm):它是相对于最优化算法提出的。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使得在可接受的计算成本内去搜寻最好的解,但不一定能保证所得的可行解和最优解,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无法阐述所得解同最优解的近似程度。

决策树学习(算法)通常包括3个步骤:特征选择、决策树的生成、决策树的修剪。下面就一一介绍这三个步骤。

2.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在于选取对训练数据具有分类能力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决策树学习的效率。从特征空间的角度看,特征选择是决定用哪个特征来划分特征空间。

通常,特征选择的准则信息增益或者信息增益比

2.1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2.1.1 熵(entropy)

在信息论与概率统计中,熵是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设X是一个取有限个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
P ( X = x i ) = p i , i = 1 , 2 , . . . , n P(X=x_i)=p_i,\quad i=1,2,...,n P(X=xi)=pi,i=1,2,...,n
则随机变量X的定义为:
H ( X ) = − ∑ i = 1 n p i ∗ log ⁡ p i H(X)=-\sum_{i=1}^{n}p_i*\log p_i H(X)=i=1npilogpi

  • 特别地,在上式中,若 p i = 0 p_i=0 pi=0,则定义 0 log ⁡ 0 = 0 0\log 0=0 0log0=0

  • 通常,上式中的对数:

    以2为底:这时熵的单位称作比特(bit)
    
    或以e为底(自然对数):这时熵的单位称作纳特(nat)
    

由定义可知,熵只依赖于X的分布,而与X的取值无关,所以也可将X的熵记作 H ( p ) H(p) H(p),即:
H ( p ) = − ∑ i = 1 n p i ∗ log ⁡ p i H(p)=-\sum_{i=1}^{n}p_i*\log p_i H(p)=i=1npilogpi
熵越大,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从定义可验证:
0 ≤ H ( p ) ≤ log ⁡ n ( n 为 X 的 取 值 个 数 ) 0\leq H(p) \leq \log n(n为X的取值个数) 0H(p)lognnX

2.1.2 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

设有离散随机变量(X,Y),其联合概率分布为:
P ( X = x i , Y = y i ) = p i j , i = 1 , 2 , . . , n ; j = 1 , 2 , . . . , m P(X=x_i,Y=y_i)=p_{ij},\quad i=1,2,..,n; \quad j=1,2,...,m P(X=xi,Y=yi)=piji=1,2,..,n;j=1,2,...,m
条件熵H(Y|X)表示在已知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

随机变量X给定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条件熵H(Y|X),定义为X给定条件下Y的条件概率分布X的数学期望:
H ( Y ∣ X ) = ∑ i = 1 n p i H ( Y ∣ X = x i ) H(Y|X)=\sum_{i=1}^{n}p_iH(Y|X=x_i) H(YX)=i=1npiH(YX=xi)
其中, p i = P ( X = x i ) , i = 1 , 2 , . . . , n . p_i=P(X=x_i),\quad i=1,2,...,n. pi=P(X=xi),i=1,2,...,n.

当熵和条件熵中的概率由数据估计(特别是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时,所对应的熵与条件熵分别称为经验熵(empirical entropy)和经验条件熵(empirical conditional entropy)。此时,如果有0概率,令 0 log ⁡ 0 = 0 0\log 0=0 0log0=0

2.1.3 信息增益计算

信息增益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序。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A)计算式如下:
g ( D , A ) = H ( D ) − H ( D ∣ A ) g(D,A)=H(D)-H(D|A) g(D,A)=H(D)H(DA)

  • H(D):集合D的经验熵
  • H(D|A):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

一般地,熵与条件熵之差称为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决策树学习中的信息增益等价于训练数据集中类与特征的互信息。

决策树学习应用信息增益选择特征时,选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信息增益大的特征具有更强的分类能力。

2.2 信息增益比(information gain ration)

信息增益值的大小是相对于训练数据集而言的,并没有绝对意义。在分类问题困难时,也就是说在训练数据集的经验熵大的时候,信息增益值会偏大。反之,信息增益值会偏小。使用信息增益比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校正。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比 g R ( D , A ) g_R(D,A) gR(D,A)计算式如下:
g R ( D , A ) = g ( D , A ) H ( D ) g_R(D,A)=\frac{g(D,A)}{H(D)} gR(D,A)=H(D)g(D,A)

  • g(D,A):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
  • H(D):集合D的经验熵

3.决策树的生成

决策树学习常用的生成算法有ID3、C4.5、CART。

3.1 ID3算法

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结点上应用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递归地构造决策树。
具体方法:

  • 从根结点(root node)开始,对结点计算所有可能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结点的特征,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结点;

  • 再对子结点递归地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

  • 停止条件

     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均很小(或者说每个分支下的所有实例都具有相同的类标签)
     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
    
  • 最后得到一个决策树

ID3相当于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概率模型的选择。

3.2 C4.5算法

C4.5算法与ID3算法相似,C4.5算法对ID3算法进行了改进。

C4.5与ID3的不同之处在特征选择的准则上:

  • ID3:信息增益
  • C4.5:信息增益比

4.决策树的剪枝

以上方法生成的决策树可能对训练数据有很好的分类能力,但对未知的测试数据却未必有很好的分类能力,即可能发生过拟合现象。我们需要对已生成的树自上而下进行剪枝,将树变得更简单,从而使它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具体地:

  • 去掉过于细分的叶结点,使其回退到父结点,甚至更高的结点,然后将父结点或更高的结点改为新的叶结点;
  • 如果特征数量很多,也可以在决策树学习开始的时候,对特征进行选择,只留下对训练数据有足够分类能力的特征

决策树的生成对应于模型的局部选择,决策树的剪枝对应于模型的全局选择。
决策树的生成只考虑局部最优,相对地,决策树的剪枝则考虑全局最优。

关于决策树的基本原理就先介绍到这里,具体的决策树剪枝方法以及CART生成算法在后续再补充。

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python3.6实现及简单应用见决策树python3.6实现及简单应用

参考资料:
《统计学习方法》5.1-5.3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实战学习笔记(2-1)】决策树原理及相关概念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