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绚烂的世界帝国-08

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3


贞观之治的光与影


 一代君王天可汗

 玄武门之变仅2月之后,李世民即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中国高度集权的王朝制度下,只要权力没有发生交接,局面就不会稳定,即便是父子之间。何况当时来自突厥的进犯,时局要求他迅速作出决断。

隋文帝时期与突厥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到了隋末关系发生了逆转,隋炀帝雁门被围就是一个事实,在隋末群雄动乱中,突厥扮演了一个远程操控、牵制、离间的角色,与历代中国王朝对北方民族的离间政策如出一辙。实际上,李渊太远起兵也是在突厥许可之下才付诸行动,而且赞助了大量战马及骑兵,加强唐军兵力同时起到监视作用。

然而当唐朝接连制服群雄统一全国之际,突厥意识到了危机,于武德9年自西北逼近长安,唐太宗闻讯带领6位重臣于渭水便桥隔河斥责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见势不妙撤兵,这就是著名的便桥退兵。此后于贞观4年征服突厥第一汗国,俘获颉利押至长安,其于郁闷中死去。这个过程中,李世民拉拢颉利可汗侄子突利可汗孤立颉利也起到了作用。突厥的灭亡震惊了突厥统治下的各酋长,协商之后共同推举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集中国皇帝好游牧世界于一身的君主。

理想的君主政治:贞观之治

李世民即位之后,汲取前车之鉴隋炀帝的覆辙,极力塑造自己作为一个明君的角色,他和隋炀帝一样都是次子,都有不光彩的过去,因此竭力打造自己的形象,“贞观之制”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唐太宗与臣子的问答,均被编入一个世纪之后的《贞观政要》一书,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作为君主宽容,重视谏言,作为臣子公正清廉、勇于谏言。当时有记录君王言行的《起居注》传诸后世,编辑者为杜正伦,记录者为褚遂良,此后于贞观10年,太宗命魏徵编著《隋书》,以记录隋炀帝的暴政与隋末的动乱。

贞观之治的本质

之前提到,高总李渊建立起新政权之后废除炀帝时的旧律,恢复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当时也是群雄的基本方针,避免和隋炀帝一致以得到支持和拥护。因此高祖发布了以开皇律令为范本的武德律令,太宗时期也发布了以隋代律令与武德律令为基础的新律令,编纂人为房玄龄等,在这一制度中,竟然有很多与隋炀帝时期的律令重合。首先是府兵制(隋初为“骠骑府”)的继承,隋炀帝时为“鹰扬府”,到贞观10年为“折冲府”,其实都差不多。另外一个是国家路线问题,基于太宗与山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原本将洛阳设为根基,号令全国,但考虑到隋炀帝曾脱离关中而陷入困境,遂开始重用关陇体系的人才同时疏远了山东系统的贵族。太宗治国23年时期,前半段10年期间,政界清明,到贞观17年643年魏徵死后,逐渐失去冷静。

远征高句丽及继承人问题

同隋炀帝一样,借口敦促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和解,实则除掉高句丽泉盖苏文,发动三次远征均以失败告终,陷入泥淖不能自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继承人,避免自己的儿子重蹈自己夺位的过程,以留下不光彩的历史。可是最终是作为长子的李承乾因谋反被罢黜,其与僧侣乱性,模仿突厥人服饰发髻等标新立异之事,因怵于弟弟魏王李泰威胁自己的地位,神经错乱到要杀死弟弟和父亲的程度,但也未轮到次子李泰,最终竟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立年幼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立只有16岁的李治为太子,作为监护人的长孙无忌也有自己的打算,然而也由此改变了自身及唐朝的命运。

由此一来,贞观之治于贞观23年649年结束,唐朝在经济力量方面相交隋朝最盛时期还很弱,需要解决的课题还很多,历史所述“贞观之治”,盛名之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你可能感兴趣的:(022绚烂的世界帝国-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