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

过去二十年里,我一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唯上唯书唯圣贤。

直到今天,我关掉姐姐支教期间的调研文件,一路思考,追本溯源,才越发觉得人之初,可能真的是“性恶”的。在这之前有过的,那些没有付诸实际的思考,简直就是“鳄鱼的眼泪”。

如果“性善论”咬定“恶”是后天受不良影响习得,那么试问:人人为善的大同世界,到底是谁第一个打破了乌托邦的平衡?

如果要说“恶”是文明的对立面,是教育不为人知的“副作用”,那我们就从文明出现之前谈起。我们的社会有语言有文字,这是文明的培养皿。但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在我们还真真实实活在“动物世界”的原始年代,比起“教育”,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似乎更为合理。

而那个时候,我们就学会了猎杀动物。

我们制造工具,一件比一件锋利,更一针见血。诚然,弱肉强食,我们不杀,就会被宰。我们出于兀自的恐惧,出于摆脱饥饿活下去的目的和自我防卫的本能,即使某些天上飞的海里游的生物绝不会对我们的生存构成威胁,我们不也还是伸出了魔爪?

如果不是因为“本恶”,如何解释对弱小生物的杀戮,如何解释长久以来“人是天地的主宰”这样霸道的定位?如果不是因为“更恶一筹”,这个世界可能还是动物世界,因为善良的人们早该在侏罗纪时代就被恐龙灭绝了。

很高兴,在文明尚未孕育的年代,人性的“恶”战胜了兽性,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才有了继续骄傲存在的可能性。后来,又有了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言,也因此孕育了不同的文明。

性本恶,那么“善”从何而来?

原始时代,即使没有猎物,也鲜少有人愿意蚕食同类,至少不愿意第一个将矛头指向同类的人。这个默契,动物都有,高级动物也不例外。相处之后萌生了爱情,并肩作战产生了友谊,害怕遭受指责,或者是前文所说的纯粹的“默契”,都可能成为“善”因。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把这种“默契”,称为“恻隐之心”,好听一点是“感同身受”,难听些就是“同情泛滥”。

脱贫致富的人看到有人过着曾经的苦日子,会有恻隐之心;生活优渥的人突然发现有人温饱堪忧,会有恻隐之心。偶尔,掠人钱财的强盗目睹尸横遍野,会有恻隐之心;甚至,人贩子得知受害者已为人母,也会有恻隐之心。

有人努力寻求对接,伸出援手;也有人在短暂的触动之后,又将一切抛之脑后;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他们作恶成瘾,矛盾的普遍性使他们偷偷动起了“善念”,也许随即就被否定。

如果人性本善,“善”只是“恶”的衍生品,无足轻重,那么在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成为旗帜时,千千万万上不起学的儿童的存在,才可以被接受,被理解。

人之初,性本恶_第1张图片
图文无关,侵删

看过一篇谈论美国教育文章,说是“只有吃饱了,才会开始想要提升生活品质,才会觉得,也许可以接受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拿到了善款,也舍不得投资教育,他们得先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政府近年来为脱贫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取得的成效不置可否,但全面脱贫不仅是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让蓝天下每一个国民都有活着的基本尊严,人人都能将幸福感挂在脸上,路阻且长。

如果说有什么捷径,我想到的是建立新中国前后的那段日子,那时的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你家有困难,我家帮。如今尽管有许多大富大贵的人在用心做慈善;许多普通人家,哪怕是最微薄的力量,也在尝试一点一滴微小的改变。但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还有相当于一部分的“暴发户”,宁愿把钱浪费在一桌吃不完的满汉全席,也不会想到他们的一顿饭可以供几个孩子读一年书。重点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富人都是自己打拼出来的,穷人活该世世代代穷人。他们瞧不起穷人,也竟忘了,他们的父辈祖辈也是穷人。如果这一部分人能主动地适当降低恩格尔系数,聚焦目光到落后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够不被鞭策自主自发寻求改变,以中国人口的庞大基数,以这样悬殊的贫富比,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好得更快。

人之初,性本恶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但,说起来,这是个“多劳多得”的时代,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消费,以何种形式,是我们的自由。我们似乎没有义务帮带“后富”,更没有义务带头打这场脱贫攻坚战。

“那里的老师都是流动的,孩子们总是在好不容易培养了师生情后面临突如其来的告别,周而复始,少有例外。我去美姑之前,真的是抱着一颗无私无畏的心,想要扎根基层教育,去帮那里的孩子走出大山。那里的孩子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所以也没有要奋起的欲望,我怒其不争,却也无能为力。所以我回来了,因为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姐姐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也跟着渺小起来。

毕业那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没有求职也没有升学,不为任何政策优惠,只身一人,扎进项目将近两年,可她还是回来了,带着一身疲惫。

可我已然觉得,她超了不起了。

我们没有人,也不该有人被道德绑架,没有什么“本该”。我们伸出援手,是受文明感化,受教育引导,受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善的启发。我们需要这样的“善”,但不强求,更不愿将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框死一群人,成为一道枷锁。

“性恶”也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只不过这么说似乎更合乎实际。

我们的政府没有注意到这些城市文明背后的角角落落吗?不,政府在努力,不仅如此,社会上走在前面的人也在通过慈善,输送人力物力财力。

政策优惠和扶持不少,为什么还是没能帮助“美姑县”这样的贫困山区留住人才?还是换不来一个“心甘情愿”?

可能是实在太苦了吧。那些孩子出生便习以为常的日子,我们这些满口诗和远方的知识分子,可能一天都嫌多了。

那非洲条件那么艰苦,我们为什么还是有人趋之若鹜?因为利益啊!这就是现实。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如果要我们牺牲几代人的努力才换来的翻身的可能性,去换一个“蜡炬成灰泪始干”默默无闻的一生,还要赌上后代的成长。“性恶”的我们,大抵都是不甘愿的被这个导向走偏的社会鲸吞蚕食的。

所以,力度仍是不够,如果真的要留住人才,留住教育资源,不能依靠痴心妄想,不能希望某天某个群体能够突然“良心发现”,自觉自愿自发去做好这件事。这不现实。应该下定决心,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可能性,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变成人人趋之若鹜的“香饽饽”。

人性本恶,要从根本上改变,协同发力是唯一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之初,性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