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第十放映室,为本人原创
在英剧美剧两座大山之下,还能苦苦支撑的港剧,都有自己的两把刷子,就像《城寨英雄》、《一屋老友记》等。
但最为耀眼的,便是去年港视热映的《导火新闻线》,让小十君看到港剧复苏的希望。
不仅在豆瓣上有着近9分的好评,还被香港著名论坛评为2015年最佳剧集。
这部以美剧标准改良的新剧集一经推出,就带动香港电视收视回升。彻底动摇了TVB一家独大的根基。
制作精良,利用流媒体平台吸纳观众反馈,快速跟进市场口味。它就像是一只聪明的狐狸,能灵活应对环境变化。
而老牌TVB这种庞然大物,想要挠个痒都得传达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自然乏力。
而按照香港影视界的一贯套路,如此高口碑的一部神剧,自然不会无视二次开发价值。
于是就在今年,这部《导火新闻线》被改编为电影。
从导演到编剧、演员,几乎沿用全部原班人马,故事也进行了全盘更新。
而最让小十君兴奋的是,主角一栏居然填着吴孟达的名字。
已年过六旬,一直用入木三分的演技诠释小人物悲欢离合,却从未出演过主角的达叔。终于能够站在舞台正中央,的确让人感叹。
而影片所讲的故事,也是围绕达叔所饰演的角色展开。
爱女被人奸杀,但凶手却因为香港法律的缺陷而逍遥法外。万般无奈之下,达叔只得闯入电视台以炸弹挟持人质,意图促使政府通过“一罪两审”的法例。
作为电视剧改编作品,电影对原剧内容只是一笔带过。
但两者都意图传递相同的主题:在这个抢占注意力的时代里,新闻媒体是否可以放弃客观真实的报导,放弃追求公平正义?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新鲜。早在百年前,美国“普利彻”报系与“纽约”报系之间的那场“黄色新闻大战”,也是为了抢占读者和市场而展开。
为了争夺销量与市场占有率,两大报系推出了一系列“黄色新闻”。
这里各位不要误会,黄色≠色情,而是指用夸张煽情的花边新闻蛊惑视听。这种新闻往往与事实相距甚远,标题也很容易引起歧义。
且文章内容充满煽动性,权为催动公众情绪。甚至还引发了诸如美西战争,与刺杀总统麦金莱等重大历史事件。
虽然时隔许久,但“黄色新闻”的影响并非已成过去式。随便点开朋友圈,那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就是黄色新闻残留的影子。
说回电影,本片虽然野心很大,但处处凸显了电视剧改编的短板。不仅缺乏起承转合的张力,对于冲突的处理也仓促随意。台词表演是明显的电视剧做派,冗长且过于直白。
即便达叔在剧中表演精湛,对于人物情绪突变拿捏自然,甚至把原剧几位热角压下三分,也依然改变不了电影疲软的事实。
《导火新闻线》主题看似立意很高——站在新闻从业者角度,展现其遭遇的窘境与无奈,呼吁公众知情权与新闻伦理间的平衡。
但对于引发这类问题的真实原因,却并未深究。
单纯把责任推给媒体,说他们为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的确容易。但由此带来的,便是真实感的缺失,与表述的生硬。
说白了,就是让整部影片主题看上去很理想,尝起来却很鸡汤。靠煽情和理想撩拨出的情绪,终归无法在观众脑中埋下长久回响。
《导火新闻线》并没有真正探查到问题的实质,它的生硬与流于表面,决定了这部影片的水准,只能停留在宣扬普世价值的层面上。
但《导火新闻线》避而不谈的东西,现实却会以冷酷百倍的方式回馈给我们。
小十君曾看过这么一则旧闻:说巴西有位金牌主持,因总能拿到谋杀现场的第一手视频而声名大噪,其主持节目的收视率也屡创新高。久而久之,这就引起了警方怀疑:“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于是便开始调查。
这一摸底,可把办案的警员吓到了。原来新闻中的那些谋杀惨案,竟是这位主持人为博收视率亲手策划。这种原本只能作为都市传说的猎奇逸闻,如今却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不仅颠覆三观,也让小十君开始怀疑,下限这个词是否还有意义?
但其实早在一年之前,一部由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夜行者》,便以柳叶刀般锐利的笔触,彻底剖解了此类问题。
该片不仅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吉伦哈尔本人也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影迷口碑也可见一斑。
这种对剧本和表演的双重肯定,证明本片是不折不扣的良心之作。不愧高达8.2的豆瓣评分与8.0的IMDB评分。
故事发生在“天使之城”洛杉矶,也有人管它叫“罪恶之城”。夜幕之下,隐藏着数不清的贪婪与邪恶。
相比《导火新闻线》,《夜行者》的故事显然更加冰冷且现实。
不同于《导火新闻线》中的角色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吉伦哈尔在《夜行者》中饰演的,只是个见过“凌晨四点洛杉矶”的小蟊贼。
但若你以为他只是个手脚不干净的小混混,那就大错特错。他不仅有野心,有头脑,还有实现抱负的行动力。
身受成功学熏陶的他,一直想摆脱当下困窘且毫无所成的生活。
当发现拍摄事故现场,是笔不错的买卖时。如野兽般敏锐的嗅觉,让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虽然他一无专业素养,二无配套设备。但他却有着过人的勤奋与诚恳,以及视道德底线于无物的卑劣。
没有摄像机,那就偷自行车去换。没帮手,那就骗,没人脉,那就攀。
就算警察阻止,他也毫不在意,执意捕捉第一手资源。他就像冷血的爬虫动物,贩卖恐慌换得名利。
为了取得良好的拍摄角度,他甚至会随意挪动车祸死者的位置。
原本应当保护的凶案现场,与不幸死者的隐私,他也全然不顾。
就算是同行遭难,他也照拍不误。就像是原始森林中的野兽,同伴一旦受伤,猎食者瞬间就成了猎物。
这些普通人不会去做,甚至不会去想的事。路易斯却用他那惊人的意志力一步步贯彻执行。
这一切全为名利二字,路易斯获得了回报,他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节节攀升。
但直到一天,制作人告诉路易斯:他拍的新闻淡而无味,他提供的素材令人失望。普通的车祸火灾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需要更血腥劲爆、更吸眼球的新闻场面。
这个目光如炬的男人愤怒了,他心中的野兽被彻底唤醒,束缚它的最后枷锁一一崩断。
而路易斯随后想到的办法,能让任何还有良知的人都大吃一惊,因为法律对他来说也不过一纸空文。
我们常说一个人演活了一个故事。小十君觉得,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吉伦哈尔演技的巅峰。
为了拍片减肥20斤那都是细枝末节。关键的是,他在片中放弃了标志性的灵动眼神,转而以“不眨眼”来呈现人物。
看上去是个逻辑缜密,彬彬有礼还谦虚努力的有为青年。但其实在这层面具之下,是颗极度扭曲的灵魂。主角的残酷秉性,与不时流露出来的邪恶幽默感,在吉伦哈尔的催化下,给这个本就出色的故事添上了一层黑暗魅力。
片中歇斯底里追求成功的路易斯,是功利社会的独特产品,没有感情的无机物,只有一只对“成功”嗅觉灵敏的鼻子。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追逐血腥味的爬虫,并无二致。
就像一头在城市街道上游弋的大白鲨,等待用他人的不幸填饱自己的肚皮。
主角从头到尾,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导演还一直以刻画配角的方式展现其一举一动。这样干瘪扁平的主角理应令人生厌,但你却很难挪开视线。
这不仅需要过人演技,更需要导演对故事节奏的完美把控。
在片中,观众只能透过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人物。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带入主角,我们只是路人。
但正是这种冷静风格与极端人物的对照,使得故事表面之下蒸腾起一股张力的暗流。
隐藏在黑暗夜色穹顶下的种种冰冷疯狂,皆通过镜头传至你我心中。
高完成度的剧本与铺陈妥当的剧情。使得故事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多少意外反转,但丝毫不会让人沉闷。而片中高潮也在沉默中蕴含着如火山一般的能量。
这还是观感层面的差距。之前小十君所说,《导火新闻线》中浅尝则止的答案,在《夜行者》里也得到了剖析。
相比前段温吞水,后段唱赞歌的《导火新闻线》,《夜行者》带给观众的道德冲击显然更大。
因为《夜行者》本身,并无前者通篇的慷慨陈词与痛心疾首。而是选择了谨慎的中立态度,只以客观角度叙述故事,不进行道德批判,把真正的思考空间留给你我。
其实答案很简单——从媒体到公众,都是造成现状的推手。新闻界以恐惧为食,以愤怒为饵,正是双方协力的结果。
就像乔布斯在接受《连线》采访时所说:
“你以为是电视台想把你变傻,其实媒体的业务只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比阴谋论还要令人沮丧。至少阴谋论里你还有个坏人可以打,而现实情况是,电视台只不过是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总觉得现在媒体一无下限二无节操,为了争夺点击率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是观众口味使然。观众并不在意报导是否真实可靠,或能带来新的思考。观众只关心,报导能否迎合他们心底的原有观点,他们只在意能肯定他们观点的报导。
这就是现实——一群嗷嗷待哺,寻求肯定的巨婴,被媒体用“肯定”喂养着。
而片中这种思考也不仅限于新闻传播层面,对于所谓美国梦与社会规则的质疑也随处可见。主角之所以能成功,正因为他洞悉这套“美国梦”的规则。这是他畅游社会灰色地带的资本,也是彻底堕落的起点。
虽然《导火新闻线》相比《夜行者》还有很多不足。但它能跳出圈钱大片之外,敢于直面现实的题材,的确能算是一股清流。
这两部电影的意义,不仅是揭示法律与社会监管机制的缺失,也同样在呼吁理性的公民意识,与健康的媒体环境。
能有这样到底勇气,还认认真真讲故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电影,都值得小十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