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物质奖励究竟提不提倡

2019年1月11日,贵州清镇的一名小学生拿到期末考试的奖状,本也算是平常的小事,这不平常的是,这件大事居然惊动了人民日报,郑重其事发来贺电。

这事倒是蹊跷了。

原来这名学生在本年度期中考试只考到了77分,他的妈妈为了鼓励他,承诺如果他期末考试考到90分以上,就为他买一辆单车。

放假那天她看到孩子右手拿着奖状,左手拿着证书,从巷子那头向家走来。最好笑的是他走出网络流行的“六亲不认”步伐:迈的步子特别大,超过了肩宽,左右手拽得特别开。

孩子的物质奖励究竟提不提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的妈妈看到觉得十分好笑,于是就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段视频。从这个视频的画面,孩子的骄傲自豪开心满溢出来。当然妈妈也兑现他的承诺,帮孩子实现了拥有单车的愿望。

孩子的物质奖励究竟提不提倡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应该说孩子的心灵是简单美好的,他们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这位妈妈的做法有可取的一面,她懂得因势利导,孩子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物质奖励并不提倡。

有一次聚餐同事提到:你能够相信教师的孩子学习成绩倒数吗?而且是普通班,不是实验班。

的确,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吃惊。

他的父亲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就是平常捎带着辅导一下,成绩也不至于差到倒数呀,我们很是不明白。

“我开始也是不明白的,每堂课都抢着举手回答问题,特别踊跃积极。时间久了,任课老师慢慢就发现,这个孩子几乎每个问题都要抢着举手抢着回答。但是他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而且东扯葫芦西扯瓢,叽里呱啦说很多很多话,但是跟问题没有丝毫的关联。因为刚刚读初一也不太好打击他的积极性,任课老师呢,只好耐心的听他说完。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肯定不利于整个课堂知识的传授,慢慢老师也不敢再提问他了。”

怎么会造成今天这样的状态呢?我们很是不解。

原来这个孩子小的时候是由姥姥姥爷一手带大的,隔辈亲溺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孩子养成做什么事都要谈条件的习惯。去上学,要买好吃的;考试考多少分要有奖励……各种各样的提条件。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爸爸发现这样做是非常不妥当的,还注意去给指出来但是老人家却不这么认为,认为孩子任性一些不要紧,长大就懂事了,小学的六年时光就这样过来了。读了初中,她的爸爸想管却无从下手。基础没有打好,学科细化,从哪里去补呢,只好任由下去。

如果说物质刺激不值得提倡的话,我觉得错的并不在物质奖励(它无非就是一种手段),而在于执行物质奖励的人是不是正确运用这一手段。如果因此伴生的是没有底线的宠溺的话造成坏的影响,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的物质奖励究竟提不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