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三十八章·砭时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也是老子中我比较喜欢讨论的一个问题——无为而治

有一个始终需要清楚的问题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讨论的是宇宙、自然、人,孔子的哲学思想讨论的是社会、人、(人类社会的)秩序。

上德不德中的上德是自然的德,不德中的德是人类社会中的德,而人类社会中的德与自然的德是不同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自诞生以来,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过正面影响,尧舜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显然不如现代的人类大,而人类作为标准的“德”,显然并不包括对“自然的尊重”这一品质,孔子显然是符合人类的“德”,他通过礼乐制度、儒家文化,巩固了社会,让比如汉朝这样的王朝变得强大,而王朝越强大,对自然的破坏也越大,对自然的规则、平衡的破坏也越大,所以遵循自然的“上德”,不能掺杂人类的“德”,是真正遵循自然之道的“德”,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重视人类社会的“德”的人,不肯失去一些仁义礼等人类划定范围的所谓的“德”,而这些人类的“德”与自然的“德”相违背,所以“无德”,故“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了解上面“德”的概念后,就非常容易理解下一句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指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标准来说就是“无所作为”,如果一个人像动物一样生活,在其他人眼中是否相当于(在人类社会中)“无为”(无所作为)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句话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有一处矛盾,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就是“无为”,此处的无为对应的是“下德”,我个人是无法理解的,我感觉是后人传错了,如果是“下德有为而有以为”这样就非常容易理解,而且符合老子的整体思想。我看的中华书局版本的译本是“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我觉得不好,至少在逻辑上说不通。

另一种可以说通的解释是老子此处所说的是“上德无为”——自然的无为,“下德无为——人类社会中,人类认为的“无为”。

这样可以如此简单的翻译“高端(自然)无为,就是遵循自然,低端(人类社会)无为,其实越“无为”越有所为”

但仍然觉得不够完美。

《老子》这本书之所以难读,一个是老子在宇宙、自然、人的大环境中讨论,而读者往往局限到了人类社会中去理解,所以以小读大,会很困难,很难理解,二是老子同样名词的含义不同,比如“德”、“无为”等等,也增加了很多难度。

读《老子》如遨游宇宙,奥妙无穷,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老子三十八章·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