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师《<渔歌子>课堂描述》试析

干国祥师《<渔歌子>课堂描述》试析_第1张图片

又到了交过关作业的最后期限。

对于网师,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让我离开她,那是毫无可能性的,但真正深潜其中,却总是因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难以做到。于是,我便成了网师混子中的一员:课程,选;过关作业,交。只为能继续在网师中混着,便从不逾越底线,如我,已经有了一次清退经历(没参与课程,没交过关作业,没写年度叙事),如若再被清退,重返网师便路途遥遥,所以,坚守底线,是我必须做到的。

“《静悄悄的革命》课程”,我之前曾选过一回,上回的成果,便是将佐藤学的书读了一遍;这回,是二进宫,成果,就是将“课程资料”“授课记录”全部打印了下来,已经看了部分,在我想来,年前全部学习完,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至于三次相遇,在何时,能否过,便是下一次的因缘,当容日后再叙。

私下,我自认为是干国祥师的私淑弟子,所学未必是他的渊博广识,而是他的风流神韵。干国祥师身上,君子风范,大家气象,令我倾心不已。

今日,试析干国祥师的《渔歌子》一课,当与不当,贻笑大方之处,望多多海涵。


干国祥师《<渔歌子>课堂描述》试析_第2张图片

关于预习


对于预习,我想没有人会比南明人更重视的了。

在这个手段翻新,花招频出的年代,语文教学也是好不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立山头,占山为王,你有这个语文,我便有那个语文,吵得不亦乐乎,纷纷扰扰中,初心已失,克终者盖寡。

越来越觉得,当今的语文人,忘记了太多不该忘记的东西,语文教学常识被抛到犄角旮旯暗自偷泣,频繁上演的,是一幕幕感人泪下的情景剧,当然,哭过也就罢了,再无其他。于是,语文人热热闹闹,语文理论纷纷扬扬,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每况愈下。

预习,便是被遗忘的那些中的一个。

当然,有人会反驳我:导学案不是重视预习吗?是的,导学案是预习,可那是高水平的预习吗?导学案式的预习真的有效吗?导学案在当下是否成为了阅读理解的变体?所以,在我看来,怎样组织预习,怎样让预习高效,怎样通过预习打通课内课外,值得我们语文人认真研究。然,现状是:对于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因缺少夺人耳目的东西,研究者极少。

南明人在预习上所做的努力,让人眼前一亮。

“新教育课堂项目研究组认为,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为此,预习作业要尽可能全面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课堂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基于这一理解,在有效教学框架中,预习就成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预习作业,也就不再只是体现A类教学目标的铺垫性工作,而应该是同时涉及到B类目标和C类目标的对知识的完整的学习。”

说得真好,可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好。

我们看干国祥师设计的《渔歌子》的预习作业:第一题,复习《江雪》,找表达心情的关键字,想表达怎样感情,这与“教学目标”B4与《江雪》互文印证,感受诗人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第二题,读背《渔歌子》,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这与“教学目标”A1朗读、背诵课文,知道“渔歌子”是词牌名而不是题目,密切相关;第三题,字面翻译《渔歌子》,这与“教学目标”A1能够正确默写、A2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本词和B3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风景与意境,密切相关;第四题,比较《江雪》和《渔歌子》,补写异同,这与“教学目标”B3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风景与意境,B4与《江雪》互文印证,感受诗人道家思想,C5简单理解“渔父”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C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差异性,密切相关;第五题,两首诗都是画了一幅画,你比较喜欢哪幅画,为什么,这与“教学目标”B3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风景与意境,B4与《江雪》互文印证,感受诗人道家思想,C5简单理解“渔父”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C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差异性,密切相关;第六题,你认为“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这与“教学目标”B3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风景与意境,B4与《江雪》互文印证,感受诗人道家思想,C5简单理解“渔父”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C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差异性,密切相关;第七题,你认为两个渔父的思想和性格一样吗,这与“教学目标”B4与《江雪》互文印证,感受诗人道家思想,C5简单理解“渔父”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C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差异性,密切相关。

看看这个预习,与“教学目标”联系的多么密切,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预习。同时,这个预习中,是分了难易,有轻重缓急的。A类目标,相对容易达成,故而预习中所占的量也比较少;B类目标和C类目标,虽分了B类和C类,但两者很难截然分开,且相对难度较大,故预习中所占的量也比较大,且预习题同时涵盖B类和C类目标。另,这几道预习题,有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性,由易到难,前一题为后一题打基础,后一题是前一题的升华,所有题目又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来,套用“阶梯型课程”和“登山型课程”来谈,这种预习,是“登山型预习”,围绕教学目标,结合预习题目,学生们和文本展开对话,同时进行初步的自我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预习,为“润泽的教室”做好铺垫。

同时,预习也体现了“被动的能动性”。铁皮鼓(魏智渊师)在《也说“被动的能动性”》里谈到:“所谓‘能动性’,是说,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你不想学习,完全可以充耳不闻,闭目不听。这时候,学习就不会发生。所谓的‘被动’,是说,学习同时具有规定性。”体现在预习中,预习题目就是“被动”,这是教师为主导设计的,学生们必须围绕这个预习题目进行预习,然,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却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思考,与文本对话,查阅资料,实现与自己的初步对话。

铁皮鼓(魏智渊师)在《也说“被动的能动性”》一文的结尾言道:“当然,佐藤学用‘被动的能动性’这个概念,其实不如孔子‘中庸’这个概念,即(按:“课程资料”中用的是“既”,个人感觉不妥,故改之)教学是在不确定的河流中朝着既定方向的行驶,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强调‘被动’(规范、限制、引领),有时候强调‘能动’(自由、开放、主动),但在整体上,要保持船的平衡,则需要把握住中庸的原则。”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个人觉得,是时候爬梳一下中国古代儒道诸家的经典文献了,从中,找出对我们语文教学有益的东西,要知道,语文教学,根子还是在老祖宗那里的,抛开老祖宗的玩意儿,一味引进,想想都会水土不服。


干国祥师《<渔歌子>课堂描述》试析_第3张图片

关于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辞的教师。这种不善于倾听的教师,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是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的,也对在场的每个学生能否听到或理解自己的讲话毫无意识。靠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在教室里建立起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关系的。”(《给教师的建议·63条·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摘自“第一次授课记录”)

是的,倾听如此重要,那教师应该如何倾听呢?2012绚之平淡老师列了以下五条:第一,尊重的态度;第二,理解对方表达出的意思;第三,提取对方想表达但未能说清楚的情感和内容;第四,表达理解或赏识;第五,倾听异质的声音。

我们以这五条为准绳,看一看干国祥师在《渔歌子》一课中,是如何进行倾听的。

第一,尊重的态度。

我觉得,所谓尊重的态度,无非就是理解孩子们回答的片面性,不轻看孩子们的回答,以同情的心理解孩子们不太准确的回答,且对孩子们在回答中的选择抱以尊重,不轻言批判。

课堂描述第三小节,说:“干老师先请一个女生来读,她读得很流利,但是速度较快,诗的意境并没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评价她没有读出味道,干老师肯定她读得准确,但是味道还欠一些。”对于这个小女生,干国祥师并没有单纯地附和其他同学,“落井下石”,而是先肯定了她的优点,才指出她的不足。这样,这个小女孩的内心会很舒服的。

课堂描述第七小节最后,面对孩子们对不同“渔父”的选择,干国祥师说:“你不忙选,我告诉你,中国思想,其精髓有两个字,一个是‘儒’,一个是‘道’,所以你不忙选。因此我告诉你,这两首诗都是好诗,这两种‘渔父’都是我们所欣赏的,我这道选择题恰恰不要你选择,要你的生命里把这个渔父和那个渔父,全部都吸收进去。”干国祥师的这种回答,很耐人寻味,他没有直接否定孩子们的选择,而是娓娓道来,情谊款款,在理解孩子们的选择的基础上,对孩子们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余音袅袅,在我想来,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回忆起当年,当他小时,所经历的这次选择和这个老师,所告诉他的话。

第二,理解对方表达出的意思。

这点应该是不存在疑问的。作为一名教师,在倾听学生们的话语时,理解学生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前提,否则,课堂教学势必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

课堂描述第六小节,干国祥师问孩子们:“他愿意归到‘滚滚红尘’里去吗?”“不愿意,因为这里是世外桃源。”学生说。“是啊,西塞山前这么好,他的生命都跟这美好的风景融为一体了,我不就是这白露鸟吗?多悠闲啊。”学生都笑了。在这里,干国祥师一个“是啊”,表明了他准确理解了孩子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他后面的论述,让孩子们产生了“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都笑了”,一切皆在这笑声之中,此时,整个教室必定是润泽的。

第三,提取对方想表达但未能说清楚的情感和内容。

学生们,限于自身的水平与能力,回答问题时往往“言不尽意”,“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当然,也有可能是对于答案,仅有模糊的感觉,缺乏理性的认识。

课堂描述第三小节,一个孩子回答道:“画人的画”,干国祥师呵呵一笑后,“帮这个孩子说出他心里想表达的,‘这幅画里有个人,这个人心里有幅画,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在这里,干国祥师的“呵呵”一笑和帮孩子说出心里想说的话时说的“是不是”,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缓解了孩子内心的尴尬,且提取出了对方想表达但未能说清楚的情感和内容。

第四,表达理解或赏识。

这在干国祥师的《<渔歌子>课堂描述》中较为常见。

课堂描述第二小节,有“干老师首先夸他很聪明”之语;课堂描述第三小节,有“干老师肯定她读得准确”之语;课堂描述第四小节,有“干老师称赞了他”之语。这些话语,让孩子们紧张的心灵得以舒缓,能够更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沉浸到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又为“润泽的教室”提供了必要前提。

第五,倾听异质的声音。

在干国祥师的《<渔歌子>课堂描述》中,这一点体现得不明显,也就不具论了。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们将“如何倾听”分了上面五条,但这五条并非截然不可分,它们完全可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水乳交融的。

当然,我们强调了干国祥师的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对话,这种对话,主要表现为第二重师生、生生的对话,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暗含了第一重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人的思,并且实现了第三重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

行文至此,基本可以结束。

另:本文的所有引用,皆来自“课程资料”和“授课记录”,特此说明。

就此罢笔。


2015年8月24日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国祥师《<渔歌子>课堂描述》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