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发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与春节直接相关的春运、春节晚会、春节旅游、春节期间物资供应、合家团聚、节日安全等等,也成为舆情热点。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意外,但亲情、温暖、祥和、企盼永远是这个节日最鲜明的主题。节日就像生活篇章中的标点符号,有了它们,生活才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而春节无疑是一个圆满的句号,总结一年收获的同时,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其实,中国的节日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本来就是密切相关、水乳交融的,这一点,与以宗教为来源的西方节日明显不同。如果说在西方或其他宗教氛围浓郁的国家,宗教就是生活的话,在中国,生活本身就是国民最崇尚的宗教。自古及今,中国人信奉的核心只有一条,即“自求多福”,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更多的幸福。而幸福的核心是拒绝匮乏,由低到高,分别包括物质的匮乏、空间的匮乏、时间的匮乏和尊严的匮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真正有“福气”的人并不一定是,或者说往往不是官大钱多的,而是物质生活富裕、居住宽敞舒适、无俗事劳身费神、受到别人真心尊敬的人。《红楼梦》里的贾母是中国作家塑造的有福之人的典型,她虽然有诰命夫人的封号,但其实乃一介平民。但袭了一等爵的族长贾珍,在工部做员外郎的贾政,手握管家实权有大把银子的女强人王熙凤,以及离经叛道的贾宝玉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对“老祖宗”服服帖帖。曹雪芹在这里构筑的,其实是一个人生境界的金字塔,众人服膺的,是贾母的福气。“福”同样是春节的核心主题,“迎春接福”代表着中国人对于来年幸福生活的祈愿。

但幸福不会自天上掉下来,必须“自求”,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福气的基础是丰衣足食,在传统农业社会,必须由农业生产中收获。因此,中国的节日与节气紧密相连,一些公众熟知的节日,其实是节气的简易记忆。春节,是立春的简易记忆。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立春为一年之始,意味着走出冬天、大地苏醒,要开始新一轮的耕作了。古俗要在立春日鞭春牛,以示一年生产的开始。

元宵节是雨水的简易记忆。元宵节舞龙灯,其实是一种求雨的仪式,是请龙王现身,保佑风调雨顺。“元宵佳节雪打灯”之所以被视作煞风景,正因为大家希望的是春雨降临,而非再下雪。元宵观灯万众云集,标志着人们真正走出家门,彻底结束漫长的冬日生活。二月二,是惊蛰的简易记忆。“二月二,龙抬头”,其实是“虫抬头”,是蛰伏、冬眠的生物纷纷破土而出,田野生机重现。三月三,是清明的简易记忆。三月三踏青、放风筝,正是清明习俗。

五月五,即端午节,是夏至的简易记忆。端午节拔艾草、点雄黄酒,盖因盛夏蛟虫疫病增多,用以防治。北方端午有门上插柳枝的习俗,据笔者考证,是由后羿射日演变而来,本为上古抗旱祭神的仪式。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应是节先而人后,因夏至之时,江南一带早稻已熟,人们划龙舟、投粽子,意在祭河神。屈原应是在江边看到国人节庆,感喟自己报国无门,而国人不知亡国已近,于是自投汨罗。

六月六,是大暑的简易记忆。大暑在中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风俗为饮凉茶、吃凉面,意在消暑。七月七,是处暑的简易记忆。处意即去,宋代词人秦少游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风就是秋风,意为暑意明显消散,秋风渐起,而下一节气正是白露。古代七月七有放河灯的习俗,男女于河边放灯游戏,祈求丰收,同时也是爱情萌发的佳期,牛郎织女的故事,正由此而来。

中秋节是秋分的简易记忆。秋分为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八月为秋之中,十五为八月之中,故定在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吃月饼,其实是庆丰收的仪式,与端午吃粽子异曲同工。九月九,是霜降的简易记忆。九九登高赏红叶,而红叶是“霜重色愈浓”的。之所以命名为重阳节,表面上九为阳数之极,九九故称重阳。其实,霜降之日起,进入有霜期,农业生产基本停止,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冬了。由阳入阴,称重阳,意在阴阳交替,阳极而阴。重阳之后,虽有节气却再无节日。因冬天无农事,不需记忆了。到腊月二十三,人们再次忙了起来,有谚歌描述一天一天迎新年的事项。腊月二十三,是大寒的简易记忆。阴极而阳,“猫”了一冬的人们,舒活筋骨,又一次向幸福出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幸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