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件事情,是从事专业翻译工作,尤其是行业技术译者的基本功。功夫越深,就能做越难的项目。你,练就了多少?
曾经有读者问过我一个问题:
……我在科技公司做翻译。我的英文能力还够用,但是资讯科技方面的知识却非常贫乏。
虽然公司里的人都很好,在工作上会尽量帮我解答,不过我还是希望有天能独当一面,不要麻烦他人,所以一直在想办法增进自己对于资讯科技的认识。
每天上网看文章,好像只是让我比较熟悉一些名词,我还是没有半点基本概念。例如我说不出处理器、绘图芯片、总线……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因为没有概念,翻译时常常卡住。
……能不能请您推荐一些能帮助我建立基本概念并加强相关知识的书籍或网站呢?(自己搜寻感觉像是乱枪打鸟,也不知道看到的是对或错,质量好或坏)或是有什么建议的作法,能帮助我更扎实地累积自己的工作实力?
虽然我很想快速帮上忙,不过想了想之后还是只能说,干这一行没有捷径,需要的就只是努力和时间。
以下所说的不是在炫耀什么资历;相反的,只是在证明我没什么了不起、也不是天才,还是得花时间一步一步慢慢走。
针对资讯科技方面来说,我玩电脑超过30年、在相关行业和出版业也近30年;而且这么久以来除了“玩”之外,也一直保持着大量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后来也在几个相关领域累积了一些工作上的实务。
此外幸运的是,我接受过一些学院派的资讯、营销、以及管理教育来搭配工作经验。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要我建议加强基本概念的书籍或网站,可以快速提升功力,说实在话是有点困难;如果真有这样的东西,我自己就不用做功课做得那么辛苦了。
先把讲背景知识的书读通
或者换个方式说,如果对于处理器、总线之类的行业专有名词很头大,那么我想问的是:这位读者读通、并且完全弄懂过任何一本“计算机概论”或“操作系统概论”的教科书吗?过去五年之中,详阅过多少关于资讯科技的报导、论文、书籍、或是网站文章?
我这样问,并不是在提出挑战或责难,而是很认真的在厘清一些累积行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很多资讯行业的东西,只要熟悉一些很基本的背景观念,例如“处理器是怎么工作的?”、“操作系统的本质是什么?”,“总线是做什么用的?”;如果可能的话,再加上一点科技发展史,要弄懂新东西就不是那么难。
但如果对这些“过去的东西”不是很了解、或者因为觉得没用而不想去了解,要跟上现在的进步就会事倍功半。
也许现在再回头去读这些教科书很枯燥无聊,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捷径”;打通任督二脉之后,练起武来就会发现日有进境。
如果马步没有蹲好,就投入这个真真假假的资讯洪流之中,甚至被厂商的大量营销语言包夹,会觉得辛苦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善用线上查询工具
如果一定要找眼前可用的捷径,我的建议是,如果英文能力许可、也应该知道一些专有名词的英文写法,请多利用Wikipedia的英文版。
虽然Wiki的东西不保证绝对正确,但一来技术性的东西争议比较少、二来看到垃圾的机会也比较低,参考价值算是比较高的;而且万一在里头看到不懂的专有名词,也多半有连结通往说明的页面。
但更重要的是,有去看要看懂、看不懂要查资料、查不到要问、问了要记下来,最后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吸收,到处看网站、看文章应该就比较不容易发生“没有概念”的情形了。
我以前当杂志主编的时候,常常跟小编辑说:“我可以坐这个位子,并不是因为比你们聪明,而是因为比你们用功。”也许每个人工作上的出发点都不一样,但投入的时间和心力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啊。
自己亲手玩
不管是写作者也好、翻译者也好,“自己下来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翻译电脑相关文章,没有自己组装、操作、升级、修理、或是使用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经验,碰到实务文章当然只能瞎子摸象;处理汽车相关的文章,如果自己不会开车、或是没开过相关品牌的车,当然更会有些隔阂。
如果是经常接触不同领域文章的译者,最好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稍微)精通:品酒、木工、露营、美食、财经、机械、电子……,至少摸过大象,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
如果没有把握、或是没有时间,那么专精于象腿或是象鼻,只做这方面的文章,也是个合理的选择,但仍然需要摸摸看就是了。
跟个好师父
对了,还有另外一个捷径是,跟到一个好师父会很有帮助。
如果有个功力高深、学问渊博的师父带进门,虽然功力高的师父不一定教得好、也不一定愿意倾囊相授,但往往还是可以省下好几年的摸索时间。
懂一种以上的外语
这一点无论对一般译者、或是技术译者都是一样的。或许我们对第二种以上的外语不具备完整的翻译能力,但至少在某些场景下,可以节省许多时间,以下是几个例子:
在英语文章中出现法语名词时,不需要另外查书、也比较不易弄错那个词在上下文中的语意;
在对译自德文的英文文章有疑义时,可以参阅原文、彼此比对;
当英文中出现“Tokugawa Ieyasu”之类的日文名字时,可以马上翻出“德川家康”,不致于只能用译音、或是翻错名字。
反过来说,在撰写英文文章的时候,可以适时加入“外来语”,以加强语意、精准描述、而且抬高自己作为译者的身价。
我猜这位读者应该比我年轻很多;也许以后到了我这年纪、有了更大的成就,回头看今天这场对话,心里会觉得其实也不过尔尔。
(原写于2009年11月11日,2017年4月1日增修)
延伸阅读
- 〈在中文系教数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