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的建立不在于你看了多少书,用了什么绝密书单,也不在于你接触信息的多少,而在于你对信息的处理方式。
在知乎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叫兽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而李叫兽本人给我们的回答是: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期待的答案是一个书单,可是我要告诉你这并没有什么用。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中,你会发现高考650分和450分的人,他们参加高考的书单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所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让人感觉“充满洞见”,“具有启发性”,“能谈笑风生”,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
的确,用的书单与接触信息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个人知识体系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同样的书单与同样的授课老师,不同的人却考出了不同的成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看了大量的书,学了无数知识,却依然不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读书仅限于表面,仅止于数量,可以拿来与人吹捧的只是“读了多少本书”,而不是“读了哪些书,通过书中所学指导了实际生活”。实际上也即并没有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个人拿着一本绝世武功秘籍学习,多年的修炼只是“花拳绣腿”,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武功。
打造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舍弃,需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其说是一种能力的形成,倒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从“道”与“术”的角度来讲,更偏于“道”的呈现。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主要有四点:
一、学会对信息去粗存精
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刚起步,网上的信息量也远远不及现在的万分之一。信息的稀缺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在以往,学习一门技能或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所学深度与广度往往会受限于所接触信息的数量多少。
而如今,说是信息大爆炸也不为过,若想自学吉他、学一门外语,通过网上搜索,展现出来的信息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世界上每天所生产出来的信息总量一个人用一辈子也未必能看完。
对信息的筛选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首先需要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舍弃无效信息或者目前对自己用处不大的信息。选择越多,越容易导致“决策瘫痪”。也正如在淘宝上购物,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困难症”也源于此。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例如想看书,一次性在书店买了几十本书回来,但最后往往会因为不知道先看哪本书或面对太多书而有一种恐惧感,最后却导致买回来的书成了摆设。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舍弃用户不大的信息,我们只留最核心的。筛选整理信息,最重要在于“舍”。
二、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学习方式
看一本书,有些人会先细看目录,先知道这本书的架构,然后再逐渐填充架构中的每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会跳过目录,先看正文,然后脑海里根据细枝推导出整本书的架构。
这两种方式没有谁优谁劣之分,我们只有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高效的。
举个例子说说这两种方式的区别。第一种方式,是构建一个框架,然后再逐渐填充框架中的细节。例如:前段时间区块链特别火,对于一个非互联网从业者以及以往经常待在实验室闷头做实验的我来说,对区块链知识的了解完全为零。为了了解这一新领域的知识。按照这种学习方式,我需要先从宏观上了解区块链,然后再了解细节。我需要先知道区块链是什么,它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然后再了解它的用途,目前的应用情况,再然后才是了解它的底层技术等等。而不是顺序倒过来,先知道其底层技术,最后才到发展史、
第二种方式,是由点及面,先精研点,然后推导形成面。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我们以前用得最多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们以前被动学习时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式。
例如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跟着老师的授课进度,学校的学年学习安排进行,最后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才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就是学习细节内容,最后逐渐拓展出整体架构。
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学习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很多人在知乎上问过这样的问题,读了很多书,但是最后都记不住,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
我们建议你读书,读大量的书,但不是让你都一一记住,而是让你运用,可以用于指导工作,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读了很多书,你没记住,一是你没有真正地思考,没有有效阅读,只是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你所在意的仅仅是所读书本数量,而不是书本背后的知识。二则是你真正地在有效阅读,但是你发现读完一本书后记住了后面却忘了前面,实际上你并不是完全忘记了,很多时候,之前所学知识已经内化在你脑海里,潜入脑海的深层中了,但是在将来某一天,当你需要这种知识时,它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单来说就是要能够举一反三。例如今天我学习了互联网营销思维必经的5个环节“用户调查—内容制作—投放渠道—数据反馈—内容调优”,我可以运用这个思维去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的自媒体账号。除此之外,我继续深入思考,将这一知识点与以前所学或所经历的事联系起来,发现这一思维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找工作,用户调查这一阶段对应的就是对自己优势的调查与对公司信息的调查,内容制作这阶段对应的就是根据用户调查,即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不同的公司制作简历,投放渠道则是简历的投放,如将简历投放至“前程无忧”、“拉勾网”、“智联”或者企业校招等等渠道上。然后根据投放的简历和得到面试的邀请等反馈继续优化自己的简历或者优化面试话术,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
又例如我看了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一个营销学上有名的理论,我就会想到为什么王老吉会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一广告语,为什么阿里巴巴做不成像微信那样的社交式平台,为什么很多人在涉及大金额交易时首选支付宝而不是微信,又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品牌名就知道是它卖的是什么。
四、学习-实践-反馈-再学习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到的知识只有用起来,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很多人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工作中,总会拖延症发作,一件事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完成却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又或者做一件事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实际上,拖延症和不能坚持的背后是“目标”与“反馈”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热情满满,但是总会在过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其实,很多时候,无论是学习抑或是工作,又或者学习一门技能,不是因为喜欢才能做成功,而是做成了才喜欢。
做任何事,我们都需要目标与反馈,清晰的目标有助于我们管理好预期,而反馈则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学习也是如此。
学习,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或者学习等方方面面,然后形成了正向反馈,即发现所学到的东西是对你真实有用的,这样你就会有动力继续学习,再实践。
例如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讲到的检视阅读中主动阅读的核心是“阅读时要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按照书中所建议的提出问题尝试去阅读一本新书,如提出第一个问题“整体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问题“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第三个问题“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细部有道理还是整体有道理?”等等,然后发现通过提问-回答这一过程,我梳理出了整本书的架构,对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阅读的效率也有所提升。即我得到了正向的反馈,发现了这一知识是对我有用的,然后也激发了继续把这本书读下去的动力。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很简单,但往往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
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小总结:
1、学会对信息去粗存精: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首先需要学会筛选信息,舍弃对自己无用的信息。
2、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学习方式:
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高效的。
3、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懂得举一反三。
4、学习-实践-反馈-再学习:
学到的知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才能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PS: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学点什么”,公众号主要分享学习方法丨读书笔记丨书单推荐丨学习工具推荐丨成长感悟,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本人公众号“学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