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张图片
0|1

大纲:

一、需求分析

二、构建用户

三、竞品分析

四、设计规划

五、UI沟通


一、需求分析

在我看来挖掘需求的过程就是在探寻人性,而关于人性的学问又十分奥妙。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主观臆断,无法探知到他人的真正需求,洞悉人性的根本关乎同理心,也难怪俞军会提出“同理心如何提高?”。世上有千奇百怪的人,自然有千奇百怪的需求,想了解接近这些需求最重要的是谦逊和求知欲。不要以为已经认识了全世界,世界之大,知也无涯,暗室一隅,更要认知自己。

需求分析与挖掘常用的方法

马斯洛需求分析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2张图片

越底层的需求对产品而言越是必要,一方面,只有满足了底层的需求才有可能继续向上延伸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满足迫切的需求后,才可能激励出下一个需要的需求。诚如在沙漠里饥渴的人,水和工作的晋升机会,自然会选择水,只有保障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才会去考虑如何更好的发展。

在我看来对一个可以对用户负责的产品,一定要满足最基本的两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也是用户可能会开始选并择相信产品的重要一步。任何一款产品若要深入人心,必要深谙人性。需要区分清楚人类表面需求及潜在需求。只有把握了人性深处的需求,才能让产品植入用户的灵魂深处,欲罢不能。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 马斯洛需求和产品的规律:越靠近底层需求越是刚需,越靠近底层需求越工具化,越靠近高层需求,则新鲜感驱动越明显

KANO模型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3张图片

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排序,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 基本型需求:必备型需求、理所当然需求,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
  • 期望型需求:不是必需的,是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的话,客户满意度会显著增加,
  • 兴奋型需求:指不会被顾客过分期望的需求。但魅力型需求一旦得到满足,顾客表现出的满意状况则也是非常高的。

四象限定位法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4张图片

四象限定则大部分是用在对于时间管理的实践上,但是变换思维,利用四象限定则也可以很好的对需求进行分类筛选和优先级排序。

定性分析
  • 用户访谈:
    • 目的:通过开放式的谈话,深入去挖掘和探讨用户的需求,对用户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的认知。定性与定量二则相辅相成,定性分析是为了后续的定量分析铺垫,以免做成无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定量分析。
    • 沟通方式:1.倾听:多让用户自己去讲述出来 ;2.渐进:谈话内容可以由广到细,避免用户没有跟上节奏。3.判断:自己要主观的去分辨用户是否完全阐述出自己的想法,是否有刻意保留和修改。4.引导:避免设置引导性的问题。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5张图片

访谈过程:

  • 项目背景和准备:公司产品是关于健身方面,所以采访的是对健身有兴趣的人群。访谈人群要涵盖:对健身一窍不通的小白;偶尔运动对于健身有一些初步的认知的新手;对于健身有自己的见解并自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高手;
  • 实际面临的问题
    • 一开始进行的访谈,进行的不是很顺利,很快的开始又很快的结束,无法很好的把控好和用户之间的聊天,以至沟通的是基本的需求,没有深入挖掘更多;
      • 解决办法:开始的一两次访谈效果不理想,暂停了一会,网上查阅了用户访谈的相关文章,思考访谈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切入,可以尽可能的让用户去把想法都说出来。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对采访问题的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浅到深。如果会产生更好的问题和想法,记录下来,相应的在访谈的时候进行补充。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6张图片
  • 由于本身是学生,所以认识的人群大多是学生群体,访谈的用户阶层有很大的局限性。
    • 解决办法:一开始主要的访谈方式是“面对面”“电话访谈”,用此来对身边朋友进行采访,但是后来发现到采访的人群范围有局限,不能涵盖面更广。后面的几个访谈,我直接厚脸皮走到学校附近的健身房里,和老板打好招呼,寻找有时间并愿意进行采访的健身人群,同时寻找的用户尽量是非学生群体。

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使用马斯洛需求分析法和KANO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合理的对需求进行分析。通过访谈,要输出产品的用户人群的需求痛点,深入培养对该健身的产品感觉。

简要的分析核心用户,初步认知和探索我们的目标用户:他们的最终诉求是什么?该人群的共同特性是什么?用户的痛点是什么?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哪一部分群体最可能成为我们的目标用户?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7张图片

对于需求的层次进行评估和分类,根据用户满意度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头脑风暴的时候要尽量的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需求,原因,对用户有正确的认识。

阶段反思

虽然意识到访谈的用户人群不够丰富,但是实际行动的时候还是不够彻底,应该抛开学生思维和环境,要勇敢的走到各个地方,保证样品的真实性,丰富性,准确性。

在我访谈的时候感觉,需求痛点无非就那一两点,大同小异,但是学长在和我一起分析的时候,仔仔细细的在一遍遍查阅和思考后,总结了很多点出来,这个让我出乎意料。在这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挖掘用户深处真正的需求,而非表象所示,要多去思考根源,分别伪需求和真需求。

初中的政治老师告诉了我一个终身受用的思考模型:3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时刻深入思考,切换底层思维,提升同理心。刻意去训练与朋友,陌生人的沟通,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去青海的旅行中,我稍比以往进步了一些,勇敢了一些,尝试和刚认识的人打交道和聊天,收获颇多,继续努力。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后的结论进行验证,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以促进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在线问卷调查

  • 反思:
    • 设置问卷的问题要考虑到切合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结论和需求层次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 问题的设定由浅到深,首要确定问卷人员的信息,判断用户群体的形态,这对于之后的用户建模有直接的帮助。
    • 同时避免这几个误区: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8张图片

      虽然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注意去避免这些问卷的误区,但是还是出现了两个问题是有一定的引导性问题。自己在第一时间总是很难分辨出来,这会导致问题是无用的没有实际价值的。所以以后再设计问卷的时候,需要再三的确认,字字斟酌确保无误后,可以将问卷给其他人给予建议,有问题再相应的修改,避免自己思维定式,无法客观正确的分辨问题。

    • 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时,由于没有先前的经验,所以一开始思考的过程很被动,并如何对问卷分析如何正确的使用数据来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缺少主观能动性。而数据的博大精深可以述说很多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结果,所以我需要适当的去提升对数据的分析,让自己对数据敏感,利用好数据。
  • 得出结论:
    再一次对整体结论进一步分析,同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比较去发现问题和规律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9张图片
  • 通过再一次的分析,不仅进一步佐证了定性分析的结论,通过挖掘和思考,还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新结论。同时对于接下来的用户建模,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减少错误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性,可依据性和逻辑性。
需求池
  • 过程反思:
    • 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关于需求池的方面,但是在论坛看文章的时候了解到了关于需求池的知识。所以经过斟酌,我认为在进行需求获取后,先对需求进行一个简要整合,避免需求出现遗漏缺失。
    • 在整合需求池时,仅仅从用户是否有这需求的角度考虑,无需过多的考虑满足需求的成本,可实施性。在后续对需求管理的时候,再细化分析和考虑。
    • 需求池是一个动态的,有可能流入需求,也有可能需求画流出。
    • 这里的需求池只是一个初步的。因为真正要做好需求池,需要对需求进行管理和评估,但这需要产品经理精准的判断,这也是考验产品经理能力的时候,产生的每个误差都可能会带来后续产品的差异化,而在能减少这种可能户出现的风险有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建立用户画像。
  • 后续认知:
    • 当获取到一个需求的时候,将它放进需求池时,就应该对它进行全方面的登记。而不应该先做简单的整合,这样的需求池没有太大的价值。
    • 需求池模版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0张图片
需求管理
  • 过程反思:
    • 这部分实践过程中,自己很少涉及,负责了需求的优先级排序。但是由于对这方面认知不够,所以在优先级排序的时候,无法正确的去判断需求的重要性,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对产品是十分危险的,对于整个产品形态会直接影响的。
    • 建立一个精准的用户画像,产生共鸣,多维度分析,才能对需求进行科学的排序管理。
    • 要补足需求相关的知识。
  • 后续认知:
    • 马斯洛需求理论,KANO模型,需求四象限 通过这三种需求分析方法,可以对需求的重要性进行大致的认知。对于需求的排序,重在分析和思考。
    • 前期在发现用户痛点,在痛点和需求的转化的时候,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去尽可能挖掘痛点之下埋藏的需求,并对需求进行认知。
    • 如何确定是基本型需求?尝试删去这些需求,这个产品是否还可以正常的使用。
    • 在参加PM黑客马拉松的时候,我觉得整个活动的进行模式挺受用的。和挖掘需求一样,对于某一个问题(痛点),小组先对问题进行分解,每个人进行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全写下来,然后再对需求进行分类和筛选,进而根据产品的战略方向对需求进行排序。但是这些缺了一个重要的一环,就是验证。
    • 这是一个较合理的需求透视模式图: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1张图片
  • 需求筛选:
    我认为需求的筛选和判断一个好产品的方法是相似的,我们需要去考虑:需求的渴望度;实现的可行性;对产品发展带来的价值;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2张图片

二、构建用户

用户角色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产品策划,获取需求,评估需求,需求优先级定义,制作业务逻辑流程图,交互设计图,ui设计风格,可用性测试,运营推广时都可以用到用户角色。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3张图片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4张图片
  • 过程反思:
    • 一开始对于用户画像的认识很模糊,只是知道有这回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有它,它有什么价值。为了规避风险,在做用户画像的时候,套用了别人的模版去思考,但是对于之间的联系很陌生。后来做了两张用户画像,还好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刚好契合了产品的目标用户,可能自己一开始参与了定性定量的分析,思路还在道上。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到处了解补充了对这方面知识的空白。
    • 因为对用户画像的用途迷惘,所以在后面的做需求优先级,感到有点没底气,没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性,仅主观臆断,容易出现偏差。
  • 构建用户的价值:
    • 专注用户:人物角色的第一信条是“不可能建立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网站”
    • 引起共鸣:人物角色的第二信条是“你不是你的产品的目标用户”。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为目标用户着想:如果我是目标用户,我会怎么做。
    • 统一意见:人物角色能把团队成员集中在一起去创造一个精确的共享版本,清楚的知道在为谁而设计,什么是用户所需要的。
    • 创造效率:有了用户角色这个目标用户的参照标准,在需求的传达,界面的设计,产品的推广方面,效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 提升决策质量:产品上线前和上线后,都会收到很多用户正面或负面的意见和反馈,面对用户反馈,需要明确这些用户是否是我们的典型用户,如果是,继续讨论,达成共识,拿出解决方案;如果不是,停止讨论。
  • 用户角色创建步骤: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5张图片

三、竞品分析

  • 过程反思
    • 一开始对竞品的概念很模糊,能力太浅,所以做的竞品分析就只是按照模版,查找竞品的资料,画出竞品功能结构的思维导图,这样的理解太表面了,对于竞品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做到对竞品分析的意义。
    • 在撰写竞品分析的时候,感觉有点词穷,无从下手,除了挖数据,分析有点无厘头,毫无自身的思考和逻辑判断。原因是自己刚入产品没两周,对产品的认知不够,产品知识阅读不够丰富,还没有养成一定的产品感。
    • 做竞品分析重在思考和分析。你要如何在一连串的数据中,提取到背后的信息和关联,这里考验到产品经理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 对于做竞品分析的目的
      • 通过对竞品的分析,可以初步对涉及的行业整体进行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工作做铺垫。
      • 分析竞品的优势,结合自身的产品,加以借鉴和创新
      • 分析竞争对手的不足,引以为戒,避免自身的产品入坑,甚至更进一步进行优化,变废为宝;
      • 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与策略,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与对手实力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 回归到自身的产品,明确定位本质性的竞争力,简单的来说就是我的产品和竞品互相的本质优劣是什么,如何更好的扬长避短。
    • 用户体验五要素: 使用用户体验五要素的维度对产品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注入对竞品本身的思考,更多是结合自身产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如何寻找到适合自身产品可以立足的点。而不能只是套用分析模版,一味的堆数据,表层粗略分析。这种分析是无价值和意义的。
      • 战略层
        • (企业愿景、产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户习惯、商业模式)
      • 范围层
        • (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次级功能、功能架构、业务流程设计)
      • 结构层
        • (信息架构、常规功能、特色功能、实现情况、用户流程分析)
      • 框架层
        • (操作情况、刷新、页面跳转、查询、交互框架、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标签设计、细节点)
      • 表现层
        • (视觉表现、布局、配色、排版)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6张图片
  • 接下来我要怎么做:
    • 未来一个月内设置定时撰写产品体验报告的任务。想做好竞品分析,要先学会体验产品。竞品分析的目的往往是要指导实际工作,无论是提供产品规划思路,还是借鉴功能设计。而产品体验报告往往只是对产品有所了解。作为产品新人,培养产品感是基石,首先要去发现新鲜的事,主动去感知。
    • 去翻阅其他大神写的竞品分析,并且思考作者分析的维度和方式,学习可取之处,量不在多,精读细想是硬道理。

四、设计规划

  • 过程反思
    • 反思(一) 功能梳理
      • 对于每个功能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深入的挖掘背后的目的,思路不够严谨,没有系统的结构性,无法对细节做好把控。
      • 一开始不能深入了解功能梳理的目的,大部分是根据竞品结合自身的产品定位进行相应修改,所以会碰到一个问题:在梳理过程自己不能意识到被竞品带偏,无法主动的去分析功能解决方式。这还是产品经理即使指点出来,告诉我要去切合公司的产品。
      • 后续认知:
        • 功能点对应的是需求的具体化解决方式。
        • 在功能梳理的时候要对需求进行刨析,具体化思考需求解决过程,将过程分解,相应的进行排序。
        • 一个需求点可能对应的是多个功能的实现,设置某个功能都是有目的性的,去分析产品功能的时候要联想到功能结构背后的逻辑思路,去意图发现该产品策划人的思考套路。
    • 反思(二) 信息架构
      • 不能清晰的认识 信息架构和功能梳理之间的区别,以至于后续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模糊。
      • 逻辑不清晰,对于部分功能属性无法归好类别。
      • 后续认知:
        • 所有的产品必然都对应的着实体对象,而每一个实体对象必然又对应着不同分类或属性。组织信息结构就是需要将这些实体对象以及对应的分类属性进行系统的组织、划分、归类,从而对产品的所有涉及到的元素有个统筹的认知。
        • 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思考清楚,要把位置放在该放的地方。
    • 反思(三)产品流程
      • 不清楚 业务流程和产品流程的定义,对概念很模糊,导致制作流程的时候,会偏离方向。
      • 带入用户情景不够深入,有些细节操作思考的逻辑性不强,后续会出现异同。
      • 没有对流程进行检查和评审,没有想到要对流程简化,不知道流程的重要性。
  • 后续认知:
    • 同个使用目标下,流程越简单,越能嫌少用户的流出率。
    • 流程的三个状态:从哪里来,去做什么,到哪里去(进来-使用-出去)
    • 所谓产品的核心功能流程,就是一个产品对用户产生的价值,用户要感知到这个价值需要完成的最简操作步骤。
    • 好的产品流程的特征:
      • 清晰易懂:整个流程图结构清晰,让浏览流程图的人一眼便能看懂主体流程是怎样的,这也体现了为什么要使用标准化的流程图图示语言来进行描绘的用处了;
      • 简单明了:流程图存在的本身意义,就是为了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如果流程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堆了一堆,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种阅读体验;
      • 完整准确:这就要求产品经理能够考虑到各种情况和逻辑判断,梳理流程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评审的意义也在于此,找出有错误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完善流程图;
    • 反思(四)原型设计/交互跳转
      • 导航设计的九种形式不熟练,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查看设计形式。
      • 对产品形式,细节的展现思考的不够透彻,逻辑框架不够清晰。张小龙把控的微信上每一个细节无不透露出对洞悉人性的思考。
      • 内部操作要形成闭环,同时状态要考虑全面。
      • 站在用户角度,去发挥最大的想象如何把功能做的有特色,足够吸引人,做出自己的亮点。
      • 状态条状要相互独立,且命名要规整,减少犯错误的概率,提升效率。
      • 要足够耐心,足够细心地对待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细节,不断的审核审核和思考功能下的逻辑是否是有价值的,对于产品本身有什么影响。
      • 制定产品规则需要深思熟虑,要目光长远,想想可能带来的结果。
  • 20条体验原则: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7张图片
11
  • 交互设计6个原则
    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_第18张图片
    g

五、UI沟通

  • Situation:UI设计师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把控产品的设计风格和规范。
  • Task:和UI进行沟通,让第一版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顺利上线,并且保证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 Action:一,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设计师,我的情绪是否稳定,对于产品会如何开始去着手优化,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在沟通的时候有思路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保持思路清晰,产品提出需求和期望时要让UI有参与感,清楚产品的意图,并非做出强指令去干涉设计师的设计。二,我输出设计沟通文档把一张张界面上有问题的地方圈出来,并告诉他为什么问题在哪里,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同时查找竞品的类似界面加以观察和学习,互相鼓励,给予肯定,尽可能让设计师发挥该有的能力。
  • Result:在规划日期内完成UI设计,通过公司设计评审,后续在APP上UI展示效果不错。

总结:

  • 换位思考很重要,要让别人尊重你的前提,首先你要学会先尊重别人。
  • 有理有据地提出建议,以理服人。
  • 要相信设计师是专业的。

END
以上是产品小白的想法,有不足之处多多提点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策划从0到1体系(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