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别让美食与爱擦肩而过

读书:别让美食与爱擦肩而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林依轮的书《别让美食与爱擦肩而过》请来殳俏作序,封底还有蔡澜的推荐词。说起来好笑,我爱读美食家写的书,爱看与美食相关的电影,自己却不会做菜,只是爱吃。吃的虽然也算广泛,并时时陶醉其中,但也完全达不到品味的境界,类似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境。

林依轮早年在歌坛混迹两年之后不得成名,便脑袋一热跟风去了国外,是玻利维亚。他去之前对这个南美洲国家并无了解,也没有预计好何以营生。现如今,我们对玻利维亚的了解,大概更多来源于“天空之境”,然而对于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对林依轮和他的朋友来说,玻利维亚无非只是一个遥远而又艰苦的国度。

为了生存下去,林依轮进了一家华人餐厅当厨师,个中辛苦不由人评说。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菜品得到顾客的认可,有些甚至会直接点名就叫那个“胖子”来做。而与他同去的那个朋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没有做菜的手艺,也没有其他的本领,到了林依轮所在的餐厅里帮忙,也只能打打杂,郁郁之中,失魂落魄,手便被压面机给卡断了。

进入救护车的时候,那人说了一段让林依轮刻骨铭心的话:“你才二十岁,你还有这么多大好的人生。你唱歌我们都喜欢听,你不要像我一样,四十岁了还什么都不会做,还要干现在这样的工作,最后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你回国吧!”这段话直接把我看哭。

当天晚上,林依轮彻夜未眠,他想,是不是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去真正地拼搏一次呢?自己根本没有为理想拼搏过,所付出的也只是为它吃过的苦,不算真正地拼搏,更谈不上人生规划。也就是在这个事件后,林依轮回国了,有了后来的歌手林依轮。

歌手生涯让林依轮达到了财务自由,他有更多时间去做他喜欢的事,常常聚集一堆朋友聊天,吃他做的菜。有一天,一个朋友对他说:“你一定要做和食物相关的事情,不做的话太可惜了,我来投资你,我要让你创业。”林依轮并没有被打动,朋友又说:“你这一停下来,人马上就老了,干什么都不行,心态就跟着不行了。你必须要做点事情。”接着就打钱过来,于是慢慢地有了后来的品牌“饭爷”。

人作为一种动物,似乎总是要做点事情才好的。日本好奇心女孩笹本恒子小姐年近百岁还在工作,一生都亲自制作早餐。我爷爷快九十岁了,天天自己买菜做饭,连一大家子的年饭他也亲自操刀,做完饭笑呵呵地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直做着这样那样的事,仍发掘着自身的价值,不把自己当老人,不怨天尤人的,大概这样的人比较能长寿。

曾经有女孩子跟我说,希望自己是一只大熊猫。我想,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大熊猫,像我,就会觉得那样被人圈养的、无所事事的生活很无聊。最好的生活可能是像杨晓春所说的,既有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自由,又有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自由。

又有个女人说,要是人可以不吃就好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也不会有长胖的烦恼。此话一出,可真是把我惊着了,如果没有吃的乐趣,岂止是人生会损失掉很多乐趣,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啊!

也许是不想浪费自己另外一个天赋,也许真的是觉得做点什么可以保持生活的节奏,也许只是对于朋友的盛情难却,林依轮开始了与美食有关的创业生涯。

他首先考虑的是健康。“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东西的市场需求量变大了,大家吃东西也讲究了。菜一定要够大棵,颜色要好看,长得要整齐,结果市场上会是催大催熟的蔬菜。”各种反季节蔬菜水果,吃不到食物原本的味道。“苹果都跟刷了漆似的,吃之前要把那层东西刮下去,这多可怕。”

因为我现在做生鲜,并且是不打药不打蜡不催熟的生鲜,我太了解这个中酸楚。不打药,水果就容易坏,坏了就容易赔。不催熟,就需要顾客自己催熟,其中各种麻烦。这样的水果大小不一,模样拿不出手,见不得人,有些不理解的人会嫌弃。然而市场还是很好,只因为两个字,健康。诸如不打蜡的苹果,不打药的桃子,也终于可以连皮一起吞掉了。

林依轮选的是调味料市场,过去的调味料市场,比如酱油,几乎都是化学调制品的天下。现在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渐增大,开始出现了改观。对于品质,他也奉行着不将就的原则,比如杏鲍菇,就只选取口感最好的前半段,宁愿增加部分成本。没有研究过他品牌的市场如何,但是这样热爱美食对人性有限度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应该不会差。

有时候觉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便是从饭桌上开始的。中国的美食,有一股“锅气”,也是一种烟火气。在中国人的心中,最好的味道,一定的家的味道。用心为家人做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是开心且有仪式感的事情。

最近我在想,近年来,吾国与吾民之所以不像林语堂先生笔下那般悠闲与从容,大约是由于西方思想尤其是个人意识的觉醒。认识到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短暂的一世,每个人都有不受制于其他人的自由,唯一能给自己幸福的人只有自己。过去那种捆绑式的夫妻关系,传承大于天的想法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淡化了许多。因为时光短暂,所以要及时行乐,所以要实现梦想,所以要赢在起跑线……

我想到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忽然发现这的确是个很符合中国传统思维的故事。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像电影《南京!南京!》里那个人喊的,我老婆要生了!老子死了还有儿子,有儿子就还有希望。其实,从积极思维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因着传承而有的从容?而现在个人在某一方面自由了,却又背了另外一种枷锁。

中西有许多地方正在更深刻地交融,然而总之一句话就是人怎么活着都累。生活的真谛,就存在于一蔬一饭之间。“其实好吃的青菜只不过是大火一炒,放一点盐,一点酱油就可以了,一定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不知道是不是要经历了诸多“娱乐至死”的麻木和各种浓烈的味觉旅程,才能了悟的一种境界。

养花,看花落的时候,不觉得悲伤,因为她们曾盛开过。食物也是一样吧。只要发挥它本来的效果,便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实现了食物的人生价值。哈哈。如若没有,用林依轮的话来说,是没有尊重这种食物。那么人呢?你我呢?好好的活过,爱过,吃过,便是没有枉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别让美食与爱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