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 新地平线(ID:NewSkyline)
美国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怕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每次谈到,想到的总是8点上课3点放学的各种轻松欢乐,却往往忽视了美国中学生在这背后的种种付出。
曾经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 · 休姆斯,“卧底”加州公立学校惠特尼高中(Whitney High School),亲身体验学生和老师的校园生活。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他在这所北美顶尖高中“蹲点”采访,和学生一起听课、参与活动,甚至还同场考试。
最终写成了一本《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School of Dreams)。
先来了解一下惠特尼高中。根据U.S.News 2018最新排名,惠特尼高中位列加州第1,全美排名第33,在全国最好STEM高中里排名第12。
父母们千里迢迢举家搬迁到惠特尼高中附近的学区,只为孩子能有机会进入这所大名鼎鼎的模范学校就读。
开篇第一章,休姆斯用了这样的一句话作为标题:
惠特尼高中的魔鬼数字——4
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
这句话难道不是在说中国的高三生?不,这恰是惠特尼高中的学生日常:
为了拿到最高的GPA成绩4.0,惠特尼高中的学生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灌下4杯咖啡,让自己可以精神充沛地学习。
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似乎学业并不繁重?事实上,很多学生每天凌晨1、2点睡下,早上6、7点醒来,一天只睡4、5个小时。
有人曾测算过,惠特尼高中的学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等于102斤。这与印象中的美国教育大相径庭。美国学生为了申请大学,同样需要“头悬梁、锥刺股”般的努力。
Kosha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作为惠特尼高中的模范学生和风云人物,Kosha是人人艳羡的啦啦队长,她的课表同课外活动一样,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Kosha每天写作业的时间不算长,和大部分学生一样,4个小时就能完成基础的作业。不过,为了考上好的大学,她还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进行大量阅读和分析性写作,以此完成报告和研究类的作业。
美国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强调独立与批判思维。所以很多时候老师都不会为学生提前设定好条框,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为了完成作业,学生要自己泡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和见解。
为此,Kosha每天必须保持至少80页的阅读量。这些学术类内容深刻难懂,若要完全弄明白这些,每天还要额外花费5-6个小时查阅资料。
在高中最后一年里,除了原有的8门课外,Kosha还选修了5门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lass,简称AP),包括经济学、西班牙语、英国文学、物理、高等微积分。
这些课业量,相当于美国大学整整一学年的学习内容。而Kosha却要挤在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
你以为她的课业负担已经够让人忙到脚朝天了?
要想充分了解Kosha的一天,在每天5小时的学校课程之外,还要加上2个小时的啦啦队训练、1小时的历史课助教工作、学生会策划、模拟联合国的活动、课外及周末补习班、大学申请准备,以及她对“加州高中小姐”比赛的积极参与。
每天,Kosha在完成课余活动后会在6点左右回家,简餐一顿后,又会重新投入到学习中,直至凌晨。
数据显示,近年来各项标化成绩高分段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去年的申请者中,SAT超过1500分的高中生足有145000人次,相较前一年上涨了71%。而在今年,纽约大学的申请者,已经突破8.5万人次。
当标化成绩普遍走高,申请者们无法靠此分出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就像Kosha一样,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这种焦虑症,在学科成绩顶尖的校园尤其严重。尽管惠特尼高中作为加州排名第一的学校,成绩表现在全国已经数一数二,但学生们每日念叨的都是:“要是进不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我这辈子就完了。”
在美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成就高,压力也大。
他们的绝望并不是因为哪一科成绩不及格,而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到A;他们拼命学好课业,一个劲儿参加课外活动,不完全是兴趣使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加“闪闪惹人爱”。
全美有将近6000所大学,几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学”。但是,如果不是名校毕业,未来的出路依然会困难重重。
究竟你的信箱里收到的是厚厚的、塞着新生手册的“哈佛欢迎您”的信封,还是只有薄薄一张纸、令人心凉的“亲爱的申请人,我们很遗憾……”的信封?
这厚与薄,浓缩的就是美国学生六年的拼命和最后的归宿。
美国的教育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但正因如此,才让背后的竞争愈发激烈。
所谓别人已经出生在罗马,却还比你努力。撕开“轻松教育”的面纱,我们才发现美国学生同样在刻苦学习。学区房、补习班、分层教学,美国家庭的教育战略同样从小学就已开始精心部署。想要超前别人一步,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从孩子到家长,没人有资格停下脚步休息。
八二法则说,这个世界80%的财富(不仅指物质),都掌控在20%的人手中。而你只有比80%的人都努力,才能成为那20%的人。
当年,“虎妈”蔡美儿以其高压教育手段在美国“一战成名”,引来无数人的批判。甚至有人当场预言:在这种“折磨”下,你的女儿们迟早会出现心理问题,你的教育会一败涂地。
多年过去,当媒体再次聚焦虎妈一家时发现:她的大女儿从哈佛毕业后,继续攻读耶鲁法学硕士,同时加入美国陆军;小女儿则即将从哈佛大学艺术历史系毕业,平均GPA达到3.9。
去年3月,纽约邮报专门报道了小女儿Lulu现在的情况,标题就是:我是“虎妈”养大的,她的方法是成功的。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告诉你,你必须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那美国的教育则是,你可以不努力,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但如果你想实现阶层跨越,想成为那1%的人,没有人会告诉你规则,你需要自己去探寻,并证明自己是有资格的。
这就好比,给你一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却告诉你,你必须接近满分,才有可能通过测验。
去“标准化”的选拔方式,可能比标准化更加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