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

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_第1张图片
文章首发自微信公众号:蜗牛说(woniushuo-HF)

为了帮助首次阅读的读者理解,需要回顾一下《魔鬼经济学》1、2构建的基本概念:

动机是现代生活的根基;

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

传统认知常常是错误的;

相关并不等同于因果。

如果说《魔》1、2是用经济学思维揭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逻辑,对一个个孤立却又联系的现象作解答,那么,《魔鬼经济学》3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完全颠覆的思维模式——魔鬼式思考。解决简单的问题轻而易举,余下的则都是困难的。如同足球运动员站在点球点前,选择向左——向右——还是向中间踢一样,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思考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当你决定将“球”向中间踢去时,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时在人生中,径直走向中心是最具勇气的举动。我们因为惧怕,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恶、盲目的乐观或刻薄的怀疑去思考,而是时候换一种角度、换一个机制、换一份期待去思考了。

也就是说,我们要像魔鬼一样思考。


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_第2张图片

01 像孩子一样思考


像魔鬼一样思考并不深奥,魔鬼和孩子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由于孩子们有着百折不挠的好奇心,并且相对没有偏见,也因为他们知道的很少,所以,他们爱问的问题听起来有点傻。

比如:我从哪里来的啊?为什么下雪了要穿棉衣?为什么月亮少了一半?……

我们不妨像孩子这样——不带成见、不怕分享疯狂的想法、承认自己不知道去思考,魔鬼式思考意味着浅显,而非深奥,一切都始于浅显的思考。

怎样像个孩子一样思考?

浅显思考

别畏惧明显

不怕承认自己不知道

寻找乐趣

显思考。为什么提倡浅显思考?因为,所有大的问题都已经被比我们聪明的人思考过了,也或者:

1.小问题更少被关注和研究,它们是处女地,等待被真正了解。

2.大问题往往由无数个小问题构成,所以从小处助手比揣测宏观更能带来进展。

3.任何改变都是艰难的,但在小问题上带来改变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4.太大则意味着缺乏精确度,甚至是猜测,问小问题,你至少更确定自己在说什么。

牛顿曾这样说到:“解释大自然的全部,对于一个人来说相当困难;与其用推测的方式解释一切,还不如确定一件小事,把其他问题交给后人解决。”当你一心往大处构思时,不起眼的小答案恰恰会轻易被你忽视。也就是常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讲的是战略,小处着手说的是战术。

畏惧明显。你也许曾经或正面临这样的问题——遇到棘手的问题,到处查资料、埋头苦思,却不愿意请教比你能干的同事、上司,也不会问内行人士,或许你会觉得所谓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幼稚”。就像大多数人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一样。

如若不畏惧挑战眼显而易见的东西,便会问出很多“幼稚的问题”,当然也会问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就像爱因斯坦常说的那样:一切都应该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较简单。说话表达要简洁,设计着装要简约,生活方式要简单,思考也要简单。

怕承认自己不知道。你若不承认自己不知道,那几乎就不可能学到你说需要的东西。什么是我们口中的“知道”?知识可以分为:已知事实(知道是什么)、原理性知识(知道为什么)、技能知识(知道怎么做)、知道是谁的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相信“信仰”。事实可以证实,但信仰却很难得到证实。例如,人死后真的可以进入天堂吗?

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可能纯粹是信仰——我那么认为,并我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在回答这类“大问题”时,不仅需要罗列事实、讲道理,还需要判断力、直觉以及对结果的猜测。现实生活中的“砖家”和“权威”往往都极端武断,或者说极端自负。

因为他们从来不承认:未来比想象中难以预测。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尽管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但对自身技能的了解却少得惊人。例如,当被问道自己的驾驶技术时,约80%的人认为比别人要好;玩德州扑克时,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拿了一手好牌;85%以上的人都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

所以,对自身能力不切实际的高估以及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毫无疑问会带来极端的后果。那为什么还要不懂装懂呢?

其实,在我们不懂装懂的时候,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保护个人的名声。

学习意味着放空自己,而承认自己不知道是关键。

找乐趣。每一个伟大的魔鬼思考者身上都有一个奇特的共性——喜欢追求乐趣。也正是因为魔鬼式思考浅显、简单,所以快乐。然而人来发展过程中最奇怪的现象之一是:大多数人在21岁后,便失去孩子的“幼稚”。成熟不是意味着伪装,把自己伪装成和别人一样的人,成熟不能以丧失好奇心、压抑肆意的快乐为代价。用所谓的“成人方式”去思考,于是乎,世间又多了一个平庸的人。

寻找乐趣、浅显思考、不惧惯俗——这些都是孩子们惯常的行为,至少我认为,成年人若能保留住这些特质,将会受益匪浅。魔术师亚历克斯·斯通在一生表演过上外次“双提牌戏法”,被成年的外行人揭穿过大约两次,却被孩子揭穿过很多次。那皆是源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发自内心,大人往往一心向揭穿魔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孩子的天性是——想探究到底为什么。


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_第3张图片

02  重新定义问题


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或者也不想思考那些大问题。我们更倾向于听别人怎么说,一旦产生共鸣,便将自己的认知附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常说的“从众效应”。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关于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比比皆是——学校规模、课堂、财政投入以及师资力量。毋庸置疑,好老师由于坏老师,基于如今聪明的人有更多的选择这个事实,师资力量整体下滑也是事实(基础教育如此,高等教育亦如此)。所以或许每个关乎学校改革的对话都聚焦于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升,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相较于师资力量,还有两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原因对于学生表现的影响更显著: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孩子在家学习的氛围,以及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少了这些家庭投入,学校能做的会非常有限。孩子生命的最初三四年完全是在家里度过的,与学校无关,中小学以每天在校7个小时计算,一年190天,也就是学生醒着时间的30%。

不论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确定你不是在专攻吸引力注意力的环节。在你倾入所有的时间和资源之前,掐当地定义问题至关重要,如果能“重新定义”问题则更好。

日本人小林尊连续获得五届康尼吃热狗大赛冠军,并把记录从12分钟内25又8分之1个提高到惊人的53又4分之3个。如果你了解小林尊训练的过程,你会发现他运用的就是魔鬼式思考。小林尊重新定义了问题。其他参赛者问了什么问题呢?基本都是,我怎样才能吃更多的热狗?小林尊问了一个不同的问题:我怎样才能让热狗更易下咽(一分为二,面包和鱼肠分开,因为密度不同,咀嚼时间也不同;面包浸入水中,再挤出多余水分,利用下咽同时节约喝水时间)?

这个问题引导他进行实验,不断优化策略。在重新定义问题后,他才发现了一系列的答案。重新定义问题,也意味着我们要拒绝接受极限。小林尊夺冠即是最好的例子。著名神经学家罗杰·班尼斯特认为,大脑才是最关键的器官,而不是心或肺。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也提出,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_第4张图片

03 准确理解诱因


无论国内国外,在育儿时采用“糖果贿赂”屡见不鲜,可见有效诱因的力量有多强大!魔鬼式思考赖以生存的格言就是:人们会对诱因做出反应。了解每个情形中对当事人奏效的诱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魔》1中把诱因分为经济、社会、道德、法律等。

我们为什么变得越来越胖呢?一个原因是:食物越来越便宜了。1971年,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3.5%以上用于食物,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6.5%左右。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便宜了,比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价格就高了许多。而另一些食品,尤其是最可口、最长肉、营养成分最低的,比如薯条和苏打水,都便宜很多。

经济诱因的作用很强,但在不同的领域存在很多限制和缺陷;道德诱因远不如想象中有效;从众心理的诱因在很多测试中打败了道德、社会和经济诱因。然而魔鬼式思考者绝不会这样看待问题。你只会看到,人是复杂的动物,私下和公开场合的诱因有着微妙的差别,而且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美国人白间龙(Brian Mullaney)组建的“微笑列车”慈善组织,总共募集10亿美元,在15年中,他们在将近90个国家里提供超过100万例唇腭裂儿童修复手术,并且全部由不到10名员工完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捐款给慈善机构?

聪明人不屑于问这种简单的问题。边建龙却为此着迷。大量研究只想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1.人们被帮助他人的愿望所驱,做出真正的利他行为。(详见《魔》2)

2.捐款使人自我感觉良好。

白间龙并不怀疑这两点,但他认为还有第三个人们没有讲到的因素:

3.社会压力是促使人们捐款的重要因素。

白间龙知道第三点是微笑列车成功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寄出的募款信中都附有需要手术的畸形儿童的照片。利用社会压力来操控捐款者,人们都明白这种诱因的作用。白间龙选择了不去隐藏这种施压手段,而是强调它!也就是说,微笑列车能为潜在捐献者提供一个缓解这种社会压力并自愿掏腰包的方式。

“一次了结”策略就是这样诞生的。现在捐款一次,以后永远不会再找你要钱。结果他成功了。“一次了结”中最具颠覆性的成就便是改变了慈善机构和捐款者的关系框架。

我们习惯在不同的框架中产生不同的行为,也懂得诱因在不同框架中运作方式也不同。很多问题,都能通过转换双方关系的互动框架得到解决。经验告诉我们,最佳的实现愿望和目标的方式便是善待他人。善意几乎可以把任何一种互动推入合作框架


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_第5张图片

04 放弃也是一种美


“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任何事情,不论大或小、光波或琐碎。”这是丘吉尔在整个欧洲面临陷入纳粹铁蹄前的讲话。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放弃代表着懦弱、退缩、局限的人格,直接说,就是认识的输家。魔鬼式思考者并不认为。

放弃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放弃意味着失败,失败并不为人所接受;

二是有关沉没成本(Sunk Cost)。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有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你在一件事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或血汗资本,放弃是不合常理的。

三是人们往往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实际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上。机会成本是指你在某事上每花一分钱或一个脑细胞时所放弃的利用它们的其他机会。实际成本通常容易计算,而机会成本更难。

但在行不通的工作、关系或思维方式中停滞不前,同时机会成本大于沉没成本时,就可以考虑放弃了。放弃真的那么糟糕吗?

资源和机会不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你不放弃今天的烂摊子,就无法解决明天的问题。同时,放弃也不完全是损失。失败也能带来有价值的思考。阿里巴巴看似推出一个产品火一个产品,可你不知道,95%以上的创意都消失在技术人员那里,真正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如果执意于失败,你就会不惜一起代价避免失败,即便它只意味着暂时的挫折。

康考迪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斯滕·罗在研究中发现,放弃难以实现的目标的人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得到了好处。比如,显现的抑郁症状较少,经受的长期负面影响也较少,皮质醇水平比较低,全身炎症水平也比较低。长期来看,合理放弃的人身体健康问题较少。

决定放弃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尽管有些决定会让幸福感降低。

放弃也是一种理性的美。

后,魔鬼式思考并没有什么魔法。只需像个孩子一样思考浅显思考、别畏惧明显、不怕承认自己不知道、寻找一些乐趣就可以,另外面对问题重新定义准确理解问题的诱因,在衡量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后,合理放弃也是一种美。


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_第6张图片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蜗牛说(woniushuo-HF)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分钟精读《魔鬼经济学3》||你会像孩子一样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