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Effective OC - Item 16~18

Chapter 3. Interface and API Design



Item 16: Have a Designated Initializer



这一节讲Designated Initializer的用法。
一个类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好几个initializer。我理解这里有个类似树一样的关系,互相通过调用来指向,但是又不是树,因为secondary initializer是可以互相调用的。应该说是一个有向图,有一个性质是每个点根据调用关系往上找,总能回溯到同一个“根”。这个根节点就是designated initializer。而且每个类还不是只有一个这样的图,可以共存多个。
这样做的好处比较明显,由于这样的依赖关系,真正管理internal data的就是designated initializer,其他人都是上层建筑。这方便以后的修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根节点,就需要修改多个initializer,非常繁琐。
在类的继承关系中,DI也形成了一个类似继承的链条。也就是说,子类的DI应该对父类的DI进行override,这样结构会很清晰,易于维护。具体的写法因地制宜,如果是增加一些数据设置,就要先调用DI然后再增加内容,如果父类的DI不能很好地镶嵌进来,可以考虑完全override并在数据不符合要求时抛出异常。
这里的DI的继承关系也是要对应的。之前提到一个类可能有多个DI,比如设置属性值的DI,从存储解码的DI等,根据initializer的名称就很容易判断分类,各自继承各自的。
另外最好在注释中标记哪个是DI方便阅读。


Item 17: Implement the description Method



这一节讲为自定义类写description方法。
这个方法是便于调试用的,是在NSLog打印对象时调用,非常非常常用,所以勤快一点编写信息详细的description很有必要。
默认的description方法返回的是类名和对象地址。而一般还需要类里所有属性的值等更多信息。实现很简单,只要override然后把需要的信息都加入返回的字符串就可以了。
文中提到一个很好用的方法,是利用NSDictionary的description函数,这个函数能返回字典中所有键值对。所以可以把每个属性和属性值都以键值对的形式存放在一个字典里,再调用字典的description方法,打印出的信息格式清晰明了,而且易于维护。
debugDescription是当断点调试时,在console里输入po命令时调用的方法。默认实现是直接调用description方法,也就是说打印完全一样。也可以把属性值的打印不放在description而是放在debugDescription里,这样做就是使得只有调试时才看到比较详细的信息而Log只显示简略的信息。


Item 18: Prefer Immutable Objects



这一节在说仔细思考对象对外要不要设成可变的问题。能不变就尽量不变。
这一原则感觉可能比较重要。因为在前面几节中,多次看到作者提到“如果看了18条你就会懂得blabla”。
一般来说,类封装的原则是对外提供接口时保持谨慎,不需要外界看到的直接放到内部,需要外界看到的尽量不授权外界修改,如果需要外界修改,也尽量不直接把可变的collection交给外界,而是在内部实现可变的collection,copy一份不可变的给外界,并提供修改的public method。
具体来说,就是尽量使用readonly和immutable collection。
readonly的属性可以在内部的class continuation category中重新设为readwrite,这样在内部就进行修改了,不会影响使用,虽然可能有原子性的问题。
对于immutable collection在第三段已经把用法总结了。文中有个很详细的例子,需要时可以查找。
当然事实上通过KVC强行修改readonly属性也是常见的事...对此作者的态度是:你非要这么做我也没有办法,那出什么问题你自己看着办╮(╯_╰)╭

你可能感兴趣的:([Note] Effective OC - Item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