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小练笔


清代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我的鉴赏

我们都知道,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长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不得不说,他善于观察捕捉细微的现象,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阳光都照不到啊,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这点点的绿意展现出了自己的青春,更展现出了生命的色彩。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阻碍,焕发自己的青春光采。

也许苔藓,是世界上最安静的植物。瓦上,树边,墙根,夹缝,在随便一个僻静冷湿的角落,小小的苔藓,安静地开放着。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安静的人,安静得可能我们都会忘记了他的存在。可是苔藓渺小又重要:高山水涧,几许苔藓,顿时生出苍翠之感。田园阡陌,园林小径,若无苔痕,便觉意味索然。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青葱翠绿铺满台阶,自然情趣盎然。苔藓美在生机勃勃的恬静悠闲。

不过,虽然苔藓很安静,它却是是自然界的拓荒者。微光,土壤,再有一点点的湿度,似乎它就可以生长出一幅幅壮丽的景。

初读这首诗时,心就狠狠地被击中了。应该说,是非常的震撼!被苔的精神所震撼。特别是末尾那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的渺小不起眼,却偏偏要学牡丹开!

也许诗人是在以物言志,毕竟当时“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但不管怎样,他没有沉沦,没有堕落放纵。相反,他在随园吟咏诗词,广收弟子,教授诗词歌赋,不断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如牡丹般地绽放最美的自己。

所以《苔》无疑是一首励志诗,时刻鼓舞着我们这样的平凡小人物也可以像苔那样,不退缩、不放弃,以积极的姿态发挥自己的价值,如牡丹那样暂放最美的自己。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鉴赏小练笔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词鉴赏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