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真的容易精通吗?
经常能在网上或者报纸杂志上看见报道说某名人,或某大学老师,或某语言爱好者,或某某某等等精通多门外语,少则三四门,多则七八门,更有甚者精通十几门、几十门。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多少感到有些不安。
我之所以不安,不是我不相信有些人能精通多门外语,而是觉得“精通”这个词的程度太高了,不宜过于随便使用。
对于喜欢较真的朋友来说,要谈精通,首先得确定一下精通的定义。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么,我们得查查汉语词典,看看“精通”这个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先百度一下,百度之后,我们看到了精通的含义,这就是要达到“透彻理解并能熟练掌握”的程度。
说实在的,这个定义还是比较模糊抽象,没有足够的可衡量的明确的标准,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大家想对此深入,或者想要我先拿出一个姑且可以参考的标准。那么,我个人认为,要想做到精通一门语言,起码要做到两个熟练掌握,一个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另一个则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音韵体系。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感到不解:“什么?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为什么不是语法?”
其实,语法也是讲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只是语法所讲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比较笼统,并不细致。譬如,英语语法法则提到,形容词修饰名词一般要放置在名词前面,但是语法规则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形容词与什么样的名词搭配。同样,语法规则说,副词修饰形容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前面,但是语法规则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副词与什么样的形容词搭配,换句话说,语法规则是明显的,可以归纳的,而搭配规则是隐藏的,难以归纳的。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朋友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如果这样,我们就试着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在汉语中,当我们形容一个女子的能干时,我们会说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里,厅堂我们用“上”这个字,而厨房,我们则用“下”这个字。如果有人有疑问,要问为什么厅堂用“上”,而厨房用“下”呢?或许,有人就会解释说:因为在过去,厅堂属高雅之地,故用上,而厨房大都是仆役下人工作的地方,故用下。这个解释似乎有道理,也能说的过去。但是,问题又来了,当我们想大小便时,我们会说,上厕所,那么,为什么厕所用“上”,而不用“下”呢?
由于我们不是语文老师或文字研究者,在此,我们不就此话题深入。我们之所以用此举例,只是想说明在上述情况下,不管你用“上”还是用“下”,语法都全部正确。但是,词语搭配一变,大家就会感到不习惯,不舒服。如果一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满口“下厕所,下厅堂”,作为一个母语是汉语的听众或者读者,你会认为他已精通了汉语吗?
如果大家同意上述说法,我们就此深入,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词语之间不同的搭配关系能导致多么的不同理解与感受。大家知道,“推敲”一词,是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形容人们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的情形。这个词有典故,它来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的一个传说故事。据说贾岛曾即兴写过一首诗。可是,有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中的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觉得用“推”字来替换“敲”字更好,反复思考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令看到的人感到十分惊讶,以至于惊动了官府。
这里我们提起这个典故,只想借其谈一下词语的搭配的重要性。僧推月下门,一个“推”字,多少有点主人的味道,而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则有些客人的含义。不过,不管是推还是敲,用上去都会显得文质彬彬,充满诗意。如果换上个“开”字,僧开月下门?多少有些俗气,诗意就不够了,要是用个“踹”字,那么,似乎就显得脾气不好,有些暴力倾向了。如果再进一步,用个“拆”字,那么,你会想到什么?强盗?小偷?还是城管?
总之,在这里,无论你是用“推、敲、开、踹、拆”,还是其他动词,语法都可能全对,但其所传达的意思与味道,就会变得因词而异,或者迥然不同了。
外国人学中文,由于搞不清中文词语的确切含义与具体搭配关系,也常闹出不少笑话。记得一次看到一个老外用中文写到:“今天,老板把我烧了”。当时,猛地一看,吓了一跳,后来,仔细一想,不禁莞尔。原来他想说的是“今天,老板把我炒了”,意思是他的老板把他辞退了。不过,由于他一时想不起“炒”这个词,就想到了烧,反正他觉得炒烧二字,都是做菜用的,意思也差不多,于是,就用烧代替了炒。
虽然“炒”与“烧””都是可以表示做菜的动词。但是,带有“辞退”含义的“炒”字却是另有缘由的。鱿鱼一炒,身体就卷了起来,类似铺盖卷,卷铺盖走人,在过去就是辞退的意思,因而,炒鱿鱼就有了解雇,辞退的含义。后来,人们为了简化方便,去掉鱿鱼二字,只用炒来表示解雇。外国人学习中文,不明就里,以为可以通用,其实不能。词语搭配一变,意思常常截然不同。还好这个老外识汉字不多,否则,要是他用“蒸、煮”等字,这还了得,让北京朝阳群众一见,二话不说,就立马报警了。
不过,在上述例子中,语法并没有问题。老外的那句话让语法老师看了,绝对通过。在语法老师眼中,不管你是“炒烧蒸煮”,还是“煎炸烫烤”,只要是动词,统统一百分,外加小红花一枚,以资鼓励。
同理,对于我们所学习的目标语言来说,这种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与惯用法,也比比皆是,没有一番功夫,是很难搞清楚的。譬如,在英语中,动词" sprinkle 与 strew " 都有撒布的含义。不过,sprinkle 常与 sugar, sand, sawdust 等名词搭配,而 strew 则常与flowers, leaves,toys 等名词搭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的句例是这样的:She sprinkled sugar over the strawberries. Sprinkle chocolate on top of the cake. Clothes were strewn across the floor. Leaves strewed the path.
此外,词语的搭配关系还包含着词语的时代性与文体特点等因素。由于有些词语有其特定时代性,或者仅用于某些特定场合,彼此之间也不宜胡乱搭配。譬如,“曰”这个字在文言文中是说的意思,我们读书时,曾见到过“孔子曰,孟子曰”这些说法,但这个字仅限于古代,确切的说仅限于文言文中,如果不是用于讽刺或刻意发挥,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了。如果一个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对你说:“莫言曰的话真是太牛掰了”,你会怎么想?你是迷惑?还是敬佩?还是天雷滚滚?如果不是故意搞笑的话,你会认为他真的精通汉语吗?
但是,我们学习英语,背单词,往往只顾数量,而不怎么留意或者完全忽视词语的时代性或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以至于有些英语外教感叹到,有些学生的英语表达是莎士比亚的词汇与当代美国俚语的结合体。你说,对于这样的英语水平,你觉得这是精通呢?还是半通不通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