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后来才懂---致母亲

有些事后来才懂---致母亲_第1张图片
母亲节快乐

好不容易盼到的一个周末几乎被妻占据了。一大早她就和我细数哪家Bakery的黄油口感好,哪家的巧克力甜而不腻,哪家的蛋糕造型最浪漫......,连蜡烛都需要讲究粗细,高度,颜色,和是否有扭曲。为了能给儿子带来一个惊喜,她已经精心设计了很久了。几次都想说没必要这么刻意,我小的时候从没有见过蛋糕、蜡烛还不是照样成人了!  但我还是我忍住了没有原话说出口,只是说他长大了,可能不会在意为他庆生的方式了。妻瞅了我一眼,我便不再言语。妻有创造生活的自由,放飞母爱的权利,她希望儿子将来能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年华,就像我的母亲特意为我制作的那碗长寿面,在别人眼里朴实无华,但却是我一生的回味。

我对自己童年时代是否过过生日一直都很困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父母不爱我,而是小的时候家里实在太穷了,能吃饱的人就算是人生赢家。半饥半饱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我清晰记得常问母亲的几句话:“妈,我们啥时才能不吃高粱面,吃上玉米啊?”。“妈,我还能再吃一碗吗?” 除了母亲那长长的叹息,我实在记不起她是怎样回答我的了。

大家常说贫穷限制了穷人对富人生活的想象。其实富裕也同样会限制富人对贫穷生活的想象。只不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富裕代表的是屌丝逆袭,励志和成功,很少有人会逆向操作,去体验穷人的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 birthday,这是我过去的客观真实存在。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 家里的生活条件开始略有好转,农田里不再种植高粱,也不吃高粱面了,主粮改为了玉米面。单纯的玉米面缺乏粘性,很难做成我们爱吃的面条,需要掺上少许白面才能成型。但是那时的白面都是留着过年或是待客时才能吃到的。于是母亲就买榆皮面代替(榆树皮晒干后制作的面粉)白面,掺到玉米面里为我们制作面条。虽然不好消化,但至少不用饿肚子了。那年夏日的一天放学回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我大声问到:“妈,做啥饭呢,好香啊!” “白面条”,母亲边答应边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哇,妈, 今天怎么给我吃白面条啊?”边说边扔掉书包接了过来。我低下头使劲用鼻子嗅着碗里溢出的清香,白色的面条夹杂着褐色的黄豆叶菜占了碗的大半,汤表面散落着星星点点的香油和葱花。一碗现在看来清淡无味的面条在母亲的手里变得飘香四溢。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夸张的表情说,“饿了吧,赶快趁热吃吧!" 我拿起筷子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嘴里边嚼边重复的问:”妈,今儿怎么给我吃白面条啊?” 母亲看着我吃开了,才慢慢的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的受难日......” 虽然我一直没有过过生日,当时的我也明白生日是值得庆祝的一件大事。那一天我记住了自己的生日,但为何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我只是慒慒懂懂没往心里去。

“后来呢?” 是儿子的声音。我沉浸在追忆的键盘中,竟然没有察觉到儿子一直站在我身后。

我转过头,看着儿子说:“后来呀…,爸爸就记不得奶奶有没有给我过过生日了。”

“怎么可能,长大了记性应该更好才对呀!”

我没敢接儿子的话题。其一是我真的想不起后来母亲是否又为我过过生日。上中学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和家人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 然后是高中毕业远赴外地上大学和工作。其二也没有辩解的理由。工作后母亲每年都有通过各种方式提醒我的生日,但是我都没当回事。偶尔也会想起母亲的那碗长寿面,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回去,总觉得日子还多着呢。年轻时追名逐利,觉得父母给予的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竟无暇顾及照亮我内心的那份真情,直到有一天蜡烛成灰,才发现岁月已无声地在我心里种下了遗憾。

199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掳走了原本就体弱多病的母亲。我再也没有机会品尝母亲给我做的长寿面了。

如今,母亲离开我已经快20年了,那碗香喷喷、冒着热气的‘豆叶菜白面条’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对母亲的追忆也一直未减。母亲去世三年后,我和妻有了儿子,我深刻理解了母亲所谓的“受难日”,而妻则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每年都认真的为儿子庆生……。

人生一世,有些事我们后来才懂,而后来的我们则希望下一代能早日体会到慈母的心。

有些事后来才懂---致母亲_第2张图片
生日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些事后来才懂---致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