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京东“白拿”商请函(1st revision)

京东“白拿”因为网络流传的一份整治办领导办公室的商请函火了,可惜该产品已经下线。

如何看待京东“白拿”商请函(1st revision)_第1张图片
如今搜到这图可不容易

有人分析此函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拗断金融交易所创新模式,当然也有说是友商助攻的传闻。交易结构更是被吐槽过于复杂,甚至误导消费者。

这个产品真的辣么复杂吗?

白拿当然是带引号的“白拿”,不给钱就可以把东西拿走那是推广营销。其实这个产品从最简单里说就是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用理财产品的收益购买客户选择的商品。

接下来是解释:因为理财产品的收益要到未来才产生,没办法在第一天就向出手商品的商家直接支付货款,所以就相应给客户发放一笔未来才需要偿还的消费贷款,日后就用理财收益偿还消费贷款本息即可。当然,为了最大限度合规,理财产品只能有预期收益,无法保底,所以可能发生预期收益不达标时客户需要从理财本金中再支取一部分用于偿还消费贷本息。

产品逻辑很清晰,并不难懂。划不划算,可自行测算。也有怪物小伙伴分析,京东“白拿”产品并不是一款纯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而更像是一款互联网心理消费产品。“白拿”的美妙感觉在此场景下比“收益”重要。

再回到主题:产品架构很纠结主要的原因在于京东金融没有对应的金融牌照,必须借用通道和牌照,从产品设计上就会把结构做的很复杂、在信息披露上也容易被抓到小辫子。

想想看,如果这个产品是银行的,银行可以左手发理财、右手放消费贷款,必然是简单易懂的设计,毫不费力的营销话术、童叟无欺。

但银行干得了这事吗?

看看下图,银行没有C端客户流量、没有供应链支持,银行凭什么干这事儿?这可是京东电商模式下面自然可以衍生出来的的金融业务,是现有业务模式形成的资产和客户流量的“变现”。

如何看待京东“白拿”商请函(1st revision)_第2张图片
谁有客户谁整做产品

零售业有一个颠簸不破的道理:谁离客户近谁说了算。

现在的局面是:传统金融机构赚不了这钱,电商企业有能力赚又没有牌照。

所以还得补上一句:从零售到零售金融跨一步,离客户近那还不够,需要拿牌照和监管也有亲密的距离才刚刚好。

无论如何,从通道组合设计产品到牌照组合设计产品看起来是大势所趋了。

俗话说的好“没有限制,无法自由”,我想这是真正的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京东“白拿”商请函(1st re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