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邪不压正》,来自一个直男癌的吐槽


这部电影,确实很姜文,幽默,激情,独具一格。

姜文式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算的上是独一无二。

再也没有人能拍的出像姜文这样的不一样的老北平,将慵懒的北平拍拍摄的血脉喷张;将语言方式表现的神乎其神的;将女主拍摄的独具风骚;将床戏拍摄的热情似火。

对于一个已经看完原著的我,对于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来自于直癌男的吐槽,不喜勿喷。

1.太拘囿于原有风格,逃不出原有的桎梏。

不管这部电影票房怎样大卖,都逃脱不了模仿《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两部电影的影子,换句话说,姜文是有点儿在卖情怀的嫌疑。

毕竟一步之遥让观众失望太久,我们的希望总是在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厚。

电影开头杀人场面,暴力依旧,有着姜文式的简单,粗暴,却没有陈凯歌电影里的暴力美学,说实话,一刀切掉了由袁姗姗饰演的师姐的脑袋,这确实是吓坏了我。

但不可否认,这才是姜文,就像是让子弹飞的把河粉从肚子里面弄出来的杀人诛心。让人恶心却不失惊喜。

说实话,真正让我吐槽的是姜文式的语文风格,通篇下来,语言说话,节奏,包括沟通,太过于僵硬化和格式化的表演,让我尴尬症都犯了。

好的电影是在什么样的氛围表演什么样的语言来带动情节和激情戏码,而邪不压正里面通篇都是格式化的语言,有点儿逗趣,有点儿幽默,却让我兴奋不起来。

说的简单的点,语言方式几乎继承《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但《让子弹飞》是土匪和恶霸的较量,语言粗暴,逻辑混乱是可以让人生出不一样的惊喜,但是同样的语言运用在北京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却真的很尴尬。

2.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张北海的北平。

电影里,并没有对于北平有过太多的画面描写,偶尔出现老胡同也没有用于过多的画面来拍摄,出现最多的是彭于晏在屋檐上四处跳跃的画面,金黄色的瓦片,燕尾似弯曲的屋檐,古老的北平在姜文的画面增添了很多浪漫的色彩。

在那个整个社会动荡的环境中,日寇横行,各国势力错综复杂,张北海笔下的北平依旧是一副昏睡慵懒的模样,就像是喝醉了的老爷爷摇摇晃晃。

全幅很大一部分笔触都用于写男主漫步在老北平的街道上,四处吃喝的场景,混沌,汤圆,八宝粥,还有各色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小吃都在张北海的笔下垂涎欲滴,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巷道,八大城门。

这些都是属于张北海的记忆,隔着整个太平洋,依旧鲜活。

逛逛街,杀杀人,这是《侠隐》书里表现的日常精髓。

姜文一改原有风格,将北京用画面表现的的更加急促,驰骋的汽车,还有和汽车赛跑,无处不在玩着酷跑的彭于晏。

说实话,姜文这样改,也无可厚非,原有故事本身结构简单复杂,姜文将各种较量上升到明面层面上。

但不喜欢的是中间的很多剧情有点儿把观众当成是傻瓜式的糊弄。

比如,李天然把印章盖在盖在唐凤仪的屁股上,这是明目张胆的宣战吗?

显然,这是把李天然当成是一个简单的小毛头。好吧,这个我也承认。

在比如,电影快结尾阶段,蓝青峰出主意抓李天然,本来是他们的生死局,最后却把朱潜龙耍了。

这就有点儿糊弄观众的眼睛了。朱潜龙真的就那么傻到让你把人接到琼花岛?姜文明

显是把朱潜龙和根本一郎的智商给下线了。

好吧,以上均属我个人言论,勿喷。

题外话,看多了彭于晏穿着各式的衣服,甚至是光着屁股酷跑的画面,总有点儿千篇一律,同样的花样玩的多了,观众也会腻的。

3.给了女主足够的人设,也给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姜文在电影中,给与两个女主有很大的镜头。

比如许晴的风情万种。

比如周韵的悲剧人生。

在原著里,许晴饰演的唐凤仪是一个很有名气而又精明的交际花,对于时事看的比谁都清楚,审时度势,观察人性,远比电影版本里面的人物更有表现性。

书中,张北海并未用多大的笔触,出现的画面也寥寥无几,但她是朱潜龙还攀不上的角色,混迹于各国政要之间,出淤泥而不染。

在看出时局不对的情况下,多次劝说李天然和她一起离开,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保护她,当然更多的是她的财产。

而在电影里,姜文为了让电影更有看头,将许晴表现成了一个放荡的女子,一出场,就能闻得见浪荡味道的女人,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最后的跳楼自杀,是为了朱潜龙殉情?还是看见祖国遭他人践踏而悲伤跳楼?亦或是只是为了给她一个结局。

关巧红是原著中最贤惠,知性而又沉静的女人。是李天然家的象征,在两个人多次在试探和交流中慢慢走近彼此心里的人。

姜文把关巧红的悲剧扩大化,父母被仇人杀了,为了报仇,嫁给自己的第一个丈夫,然后明白了一个事还得自己干,靠天靠地靠丈夫,不如靠自己的绝世箴言。

并且在电影中赋予了她不同的角色,给李天然的复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助燃剂的作用。

最后,他们的爱情没有开花结果,关巧红也决定了却前程往事。

姜文的电影里,一般看似讲的是男人的戏份,但总会选择几个不一样的女性,让激情喷张的故事里增添一点儿笑料,让故事更有看头。

但有些情节看似合理,却无法推敲,作为直癌男,总会从中间找出一点儿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4.那几个很可爱的美国佬去哪儿了?

姜文的电影里将几个美国人的作用给弱化了。

在原著里,不管是李天然的父亲亨利大夫或者是还有一位记者,都是让我很喜欢的外国人。

幽默,可爱,还对中华民族这个摇摇欲坠的民族表现出强烈的忧愁之心。

他们生活在中国,甚至在某一方面,他们两个人的中国情谊远比剧终的其他人更深沉。

在书里,记者深入一线,亲自去卢沟桥报道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组织学生举行游行活动,大胆拍照拍登报,并且还随张自忠将军出访日本。

他们很可爱,甚至一度让我以为那个时候的北平还是鲁迅笔下的北平,而他们是书中最可爱的外国人。

在原著中,张北海没有添加给李天然任何的爱过情怀主义,在电影中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私仇,懵懂中装着简单的江湖侠义,恩怨分明。

但电影时间有些,为了让剧情能够紧促不沉冗,姜文这样更改删减也情有可原,但个人真的很喜欢这两个外国人。

5.更迭的大时代里,江湖正在远去。

书中的时间节点主要集中在七七事变前端,各国势力在北平暗自较量,战争一触即发。

张北海表达的野心远远不止战争,人文和复仇,更想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更迭,一种虚无主义的破灭,一种特殊人群的迷惑和成长。

社会在变,思想在变,而人也要去变。

书中的李天然,通常行事穿着夜行衣,手中使用的武器不是刀剑就是石子。

他一直坚持着他和朱潜龙的仇恨是江湖之事,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恩怨分明,杀人偿命。

慢慢的,他开始认清,这个侠义江湖的时代正在远去,所有的道义正在被打碎,而原来所有坚持的武术,刀剑也被枪,大炮等新型事物所取代。

他只是这股浪潮中渺小的一员,在历史的浪潮中,不会泛起任何的浪花。

这让我想起来了,那个时代的霍元甲和黄飞鸿,他们应该在那个年代有着同样的迷惘吧。在李连杰电影里,十三姨教他使用外语一样,任何原有文化被外来冲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或者事物慢慢被取代,消失。

在李天然的世界里,冷并且和远程杀伤性武器,同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所以他最后选择的是用枪杀死的朱潜龙。

姜文的故事在最后为了增强故事的可看性,选择决斗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他却没有将侠的精髓和那个大时代即将土崩瓦解表现的更加透彻。

这也是我想看原著的根本性原因。

我想看出大时代下历史的不可扭转性,还有江湖,武术等旧事物逐渐被替代的无奈感,这才是原著中的精华,和作者更像呈现的。

当然,这部电影是的导演,编剧,剪切都是姜文。姜文的鬼才有目共睹,他在用他自己独有的特殊视角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北平,一个属于他的江湖。

他的江湖里,有热血男人,有风情女人,有巍峨城墙,还有独具风格的语言。

走进他的世界,感悟他的人生,你会发现这才是姜文独立于主流之外的特殊魅力。

如果你喜欢他,我给你安利这部电影。

那是属于姜文的江湖,也是我们的江湖。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于《邪不压正》,来自一个直男癌的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