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雅之争”谈当代“快餐”与传统的斗争

从“花雅之争”谈当代“快餐”与传统的斗争


清乾隆嘉庆朝,“花雅之争”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剧坛”。象征着清中后期市民文化的乱弹剧种相互交流,终于京腔兴起,从而京剧产生。但“雅部”昆曲虽然在“花雅之争”中落败,但仍旧拥有一批上层文人拥护,并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相对频繁的演出。若放到当今的话语环境来看,“花部”作为当时的新事物,获得了市民阶层的喜好,从而得到了支持。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演出市场的竞争,“花部”取得了胜利,且在当时的年代“火”了。

视野放至如今,科技的进步影响了文化的传播,更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形式。从电影产生到“电影热”,流行音乐市场来了又去,从近年的小视频平台产生,到短文阅读平台……我们开始把用来欣赏文艺作品的一整段的时间破碎化为一个个的片段,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可以十分容易地接纳这些放进事与事的空当里,以至于我们对那样碎片化时间的消逝不以为然,甚至我们认为这是接纳文化产品“自由”的体现。

将“花雅之争”与当今的“快餐文化”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事实上我的内心还是忐忑的。前者属于一个剧种在其他剧种的冲击下退出主流,而另外一个则是现当代戏剧戏曲作品遭到其他表现形式的挤压而在夹缝中复兴。事实上,这种可比多少类似。新事物冲击了旧事物,就如同我们的审美思潮一样,激进过后必然迎来复古。这在历史之中可以说是阶段性出现的情况,放在文化的受众竞争之上也自然合理。

但反思两种新旧事物的竞争结果——虽然如今说结果似乎尚早,哪怕是“花雅之争”的结果也还尚早。如果说中世纪(这里理解为中国封建制度不断完善中央集权加强的明清时代)以来是以京昆为代表的戏曲时代的话,那当前似乎是新媒体当道的年代。这么说新媒体当道虽然有主观之嫌,但透过这些年的数据也可大抵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就目前阶段的结果在于,关于戏曲的“复古”开始默默地出现,而且这种复古不仅仅是在“实验戏剧”基础之上的,对于戏曲内容实践上的复古,在戏曲地位上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复古”。即追求戏曲在中国当代戏剧界的标杆作用。

我认为,当年的“花雅之争”的结果之一,便是昆曲的重振与复兴。这点在南派昆曲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从政策扶持到资金介入,再到人才培养以及从业人员的自强,昆曲在以江苏省为例的江南地方,似乎得势就在不远的将来。而在城市化发展良好,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京剧观众市场自新世纪初的低迷逐渐反弹,似乎是新技术带来的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所产生的或许短暂的叛逆。且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传播的不仅仅是当代的新兴艺术形式,对于戏剧戏曲而言,新媒体也成为了他们手中的一个武器。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快餐文化”也在新媒体的形式上对垒,悠闲与繁忙的古今生活节奏、整体性和片段性的审美追求也成为这个对垒的背后势力。

我们这个时代的迅速发展将那些流行的“群氓文化”不断地进行冲刷。我们永远不缺少追逐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但反而会越来越缺少那些保护传统的守门人。“花雅之争”让昆曲穷则思变,“快餐文化”与传统的争斗也终究会让传统文化下定决心。

我们的认识会进步,自然也会不时地回望。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偶尔有些缺少对传统的信心。但是我知道,很多的事物或思潮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反弹“复古”。我们的传统,我们独特的那些东西,终究还是会得到重视与传承。以至于,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能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花雅之争”谈当代“快餐”与传统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