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数据采集层
(一)设备数据采集
(二)水质数据采集
(三)用户数据采集
二、数据传输层
(一)有线传输
(二)无线传输
三、数据存储层
(一)原始数据存储
(二)数据仓库存储
四、数据分析层
(一)实时数据分析
(二)历史数据分析
(三)预测性分析
五、数据展示层
(一)可视化界面
(二)移动端应用
六、系统管理层
(一)用户权限管理
(二)数据备份与恢复
(三)系统维护与升级
传感器数据:在二次供水设备如水泵、水箱、阀门等关键位置部署各类传感器,收集运行参数。例如,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管道内水压,实时监控供水压力是否稳定在正常范围;利用流量传感器记录水流量,为分析用水量变化提供数据基础;借助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防止因水温异常影响水质或设备性能。
设备状态数据:通过设备自带的智能模块或控制系统,采集设备的启停状态、运行时长、故障报警等信息。了解水泵的运行时间,可合理安排维护计划,避免设备过度运行;及时获取故障报警信息,能迅速响应维修,保障供水的连续性。
在线监测数据:在二次供水的进水口、出水口及水箱内安装水质监测仪器,实时监测余氯、浊度、pH 值、微生物含量等指标。余氯含量反映消毒效果,确保水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浊度和 pH 值影响水的外观和化学性质,保障供水的感官和化学稳定性。
人工检测数据: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水质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将检测结果录入数仓。人工检测可补充在线监测的不足,对一些在线监测难以准确测量或需复杂分析的指标进行精确测定,如重金属含量等。
用水量数据:通过智能水表或抄表系统,收集用户的用水量信息。分析不同用户群体(如居民、商业用户)的用水规律,为合理调配供水资源提供依据。
用水投诉数据:记录用户对供水质量、水压等问题的投诉信息,及时发现供水过程中的问题区域和突出矛盾,以便针对性地解决。
光纤网络:对于距离较近且数据传输量大的设备,如小区内的二次供水泵房与管理中心之间,采用光纤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光纤具有高带宽、低损耗、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快速、稳定地传输大量的设备运行数据和高清视频监控数据,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
以太网:在设备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泵房内部的设备之间,通过以太网连接,实现数据的快速交互。以太网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便于设备之间的组网和数据共享。
4G/5G:对于分布较为分散的二次供水设备,如偏远地区的水箱或小型泵站,利用 4G/5G 网络进行数据传输。4G/5G 网络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可满足设备随时随地与数仓进行数据通信的需求,确保数据的及时上传。
NB - IoT:窄带物联网(NB - IoT)适用于低功耗、小数据量且对网络覆盖要求高的设备,如一些安装在老旧小区的简易水质监测设备。NB - IoT 网络具有功耗低、连接数多、覆盖深度强的优势,可降低设备的能耗和运营成本。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Oracle)存储结构化的原始数据,如设备的基本信息(型号、规格、安装时间等)、用户的档案资料(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以及定期采集的水质数据和用水量数据。关系型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严谨、数据一致性强的特点,便于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分布式文件系统:对于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如设备运行日志、水质检测报告文档、视频监控录像等,存储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中。分布式文件系统能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具有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便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管理。
数据清洗与转换: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误和不完整的数据记录;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对数据进行转换,如数据格式的统一、数据标准化等操作。例如,将不同设备采集的压力数据统一转换为国际标准单位。
维度建模:按照维度建模的方法,构建数据仓库的模型。通常包括事实表和维度表,事实表记录二次供水业务过程中的具体度量值,如用水量、漏水量、设备运行时长等;维度表描述与事实表相关的维度信息,如时间维度、设备维度、用户维度等。通过维度建模,方便进行多维数据分析。
数据加载:将清洗和转换后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采用增量加载或全量加载的方式,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定期更新数据仓库,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实时分析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水泵的电流、电压、转速等,通过设定阈值,实时监测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当设备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处理,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供水中断。
水质实时预警:对实时采集的水质数据进行分析,一旦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如余氯含量过低、微生物含量超标等,迅速发出预警信息,提示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用水规律分析:通过对历史用水量数据的分析,结合时间维度(如季节、月份、工作日 / 休息日)、用户维度等,挖掘用户的用水规律。例如,发现夏季用水量高于冬季,工作日白天居民用水量相对较低等规律,为供水调度提供依据。
设备性能评估:基于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评估设备的性能变化趋势。分析设备的故障率、维修次数、能耗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预测设备的使用寿命,为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决策支持。
水质预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等),结合历史水质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水质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水质恶化,如调整消毒策略、加强水质监测频率等。
用水量预测:根据历史用水量数据、气象数据(温度、湿度等)、人口增长数据等,建立用水量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用水量需求,帮助供水部门合理安排供水计划,优化水资源配置。
设备运行监控界面: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如通过动态图表展示水泵的运行参数、设备的启停状态等。运维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快速发现异常点。
水质监测界面:展示水质的实时数据和历史变化趋势,通过仪表盘、折线图等形式展示各项水质指标。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质的变化情况,评估供水质量。
数据分析报表界面:生成各类数据分析报表,如用水量统计报表、设备故障统计报表、水质分析报告等。报表以表格、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实时数据查询: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 APP 随时随地查询二次供水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水质数据等。方便在外出时及时了解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
预警信息推送:将设备故障预警、水质异常预警等信息及时推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并采取行动。
角色定义:根据用户的工作职责和需求,定义不同的角色,如系统管理员、运维人员、水质检测人员、管理人员等。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
权限分配:为不同角色分配相应的操作权限,如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对系统进行配置、数据管理等操作;运维人员只能查看和处理设备相关的信息;水质检测人员主要负责水质数据的录入和查询等。通过权限管理,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备份策略制定:制定数据备份计划,确定备份的时间间隔(如每天、每周、每月)、备份的数据范围(全部数据或部分关键数据)以及备份的存储介质(磁盘阵列、磁带等)。
恢复演练: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演练,确保在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数据,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日常维护:定期对系统的硬件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对软件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修复,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功能升级: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升级和优化。例如,增加新的数据分析功能、改进可视化界面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