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第一季坚决看奇葩说到现在的LZ,从奇葩说里面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别的节目要多,从一开始的一直随着正反方改变自己的选择到现在慢慢识破各自的招数并且坚定站在自己赞成的一方。
虽说看节目不应该抱着“我应该从这个节目获得什么”的态度来,因为本来也只是放松娱乐,但是奇葩说多次动摇我的三观,而且从导师间的互相博弈论证中也学到了很多,下面总结一下我感到最深刻的体会:
教会我们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这个世界就是罗生门。
很多时候每个人对相反的东西抱有赞同意见完全看怎么去解读,假如用着一种你也觉得“舒服”的方式去解读,说不定你也愿意改变自己的正反选项。
要让自己保持清醒和开放的头脑,可以尝试把让你觉得很痛苦难以理解的观点尝试着解读和容纳,让头脑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这点让我更加做到同理心,明白冰山在水下没有展露出来的庞大,也试着去理解他人的难处。
马东也说过影响他三观最大的是一句名言类似说:你看到的跟真实其实不是两码事。
罗胖在估计是第三季的时候说了我一个很有共鸣的事:他说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各种词汇,例如正义啊,孝顺啊,苦难啊,之类的,但是要真正体会到里面的含义,或者说体会到这些词其实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状态,是需要活到一定岁数才能恍然大悟的,作为一个快到而立之年的人,渐渐明白到有时候你的“知道”跟别人想表达的“知道”可能是两码事,看书时候你看出来的,跟作者想要表达的很有可能是两码事。所以才会有不同年纪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感慨的结果。
所以我也经常有经历一件事之后,想起多年前看书中的一个片段,就会有种突然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经历得越多就会越有那种敏感的触觉。同时不同年纪感悟出来的东西随着年纪改变而消散,年轻时候想法可能回不去,是限量版。所以人与人是孤岛,表达与表达之间是孤岛,不同年纪的自己也是相互为孤岛。
假如看久了奇葩说能总结出来每人擅长的套路,所以现在看到新奇葩能快速崛起有部分是有老奇葩在后面做技术指导的,听的时候能通过套路和思路来找出到底是受过哪个老奇葩指导过。
黄执中的辩论方法细思极恐,假如你尝试去反驳他的论证,你会发现他每次的论证方法类似“拉全人类下水”,就是让你感觉假如你不认同他你就不是人类的感觉,总是从人性出发,层层深入,而且当你尝试反驳的时候又会落入他另一个圈套让他更加自圆其说。他的论证有点类似黑洞。
詹青云特别的有抱负,擅长跟民生、制度有关的辩论,偶尔有点不接地气,但是思维极其敏捷。
蔡康永真的是一个谜,一个问号,滴水不漏,而且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想要什么,这个人特别有趣,情商特高,感觉与他为敌的话就是死路一条。他表现出来的是观众想要看到的,隐瞒的是大家不知道的。而且很神奇的是,老感觉他写的书跟节目上的他风格不一样。写书有点浅,不知道是我看不出来还是他故意照顾大家。
然后李诞就是特别敏锐,强大的共情能力。经常各种挽救嘉宾,而且一句话就能说到最关键的那个点,打到心里。与其说是技巧,不如就是用观察力和敏锐力来辩论的。看完他的书就感觉他貌似是一个极度悲观的人,但是他却选择了脱口秀,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黑色幽默。。。
做事需要天赋, 很多事情不是努力了就是可以的,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努力可以缩短距离,并不能让你达到跟高度天赋的人有同样的水平和效率。找到上帝给你分配的技能点很重要,深耕那个你自己拥有但是觉得不以为然的点,让别人也垂涎你的能力。
《北野武的小酒馆》里面也说到,现在社会里面倡导的努力就可以了的说法,简直是对年轻人最大的不负责任。现实上有很多东西都不是努力就能获得的,一些人就是怎样都不行,假如还一直给他们洗脑说只要努力,其实是在忽悠他们。
肖骁在前几季的能力步步高升渐入佳境,但是在这一季就感觉后劲不足了,果然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老天爷之后也会夺去的,留不住。是兔子就是跑的比乌龟快,是综艺咖就是要娱乐大众,不能走辩论学术路线结果只会煽情绕脑洞。
很多事情听上去头头是道其实逻辑不自洽,例如说假如这个人有能力,那么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近真相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的。人的认知有很多盲点,我们甚至不知不觉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而不自觉。
像最近一直在想,我到底脑子里面是什么时候产生:要努力工作,力争上游之类的矫情的价值观的。还有就是:有钱的人肯定有值得敬佩的地方,他们一定比较优秀之类的认知。
还有学英语、自我提升、健身这种每个人都喜欢现在每个人都有的价值观,感觉就非常地变态和洗脑。感觉是英语培训机构和健身俱乐部做成的一种洗脑革命。身边朋友专门去英语机构上课结果换来的最大收获就是等公交的时候给老外说yes and no,高兴了大半天。
然后健身这个概念,我觉得是健康意识的提高,但是假如人类与生俱来这种带有肌肉的身体的话,世界的粮食早就更加短缺了说不定人类都早已灭绝的,想想一具多吃却不会发胖的身体会让我们多摄入多少不应当的卡路里?原来是别人活命的现在让我们满足口腹之欲。
奇葩说说是辩论赛其实就是娱乐大众还有看看谁比较讨观众喜欢,本质上还是综艺节目,很多的辩论技巧和讨好观众的技巧都可以化用在日常开会PPT和演讲上。
极端地来说,其实观众不太care演讲的内容,他们更在乎听时候的感受,整个演讲的细节固然重要,但是每一段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假如在开头跟结尾的时候,故意做出一些高潮的桥段,然后在观众情绪的最高点的时候戛然而止,就会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所以高潮迭里但是不严谨的演讲其实效果>一丝不苟特别严谨但是很平的演讲。感谢人类本能厌倦冗长无聊的东西(艾玛你能看到这里也不容易)。
边际递减,后面的奇葩要出彩需要更加刁钻的角度更加精彩的演绎,从这个角度说的话,其实薛兆丰队里面的黑马们真的很不简单,在一堆老奇葩里面也毫不逊色,小黑简直就是天生风格迥异可以说是血液里面就流淌着奇葩因子,特别喜欢他自然流露的感觉。
边际递减可以解释为什么婚姻越来越平淡,为什么对很多东西都习空见惯,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激动的心情,这个真的很要命。
最震撼的是蔡康永说的,在看待人的时候不要因为他们的角色而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是一视同仁用看人类的目光看待别人就好的。这个真的说到心底里去了。
最近我的妈妈因为外公区别对待她跟弟弟而吃醋,我一瞬间忘记了这个年过半百的我妈也是别人的女儿,也是会脆弱会有情绪的人。那之前我一直用一直预设好的想法就是:做父母的就是很平静的遇事都是不慌不忙的,很少有情绪波动的。一瞬间觉得自己一直用标签来绑架自己身边亲近的人。
有时候工作上遇到干事不利索的人就会生气,但是换个角度想他们在别的领域一直吊打其他人,他们也是人也有擅长不擅长。去掉标签看人会更加尊重别人而且自己也比较舒坦。不用因为各种角色而一直满足别人的期待。
有时候分享生活中的照片会有人说:哦你瘦了你胖了。我心里面就会想:关你屁事,我是多吃你家大米还是少吃你家大米了?
近期最大最大的收获是詹青云说的:很多公众号软文写的我其实不对,他们只看到从贵州偏僻地方考到哈佛,却忽略了我转学转过很多次。
我的同龄人以前的中学同学很多都在国外发展得很好,然后一直很羡慕又哀叹自己到现在才开始重新充电,比我小n+岁的都读完博士了。去年聊天发现他们都是社区大学转的名牌大学,其中无数波折。而我自己一直坚持着不给家里添麻烦的“腐朽僵化”的原则,到现在才继续追求学业的精进。做人真的不能一步登天,目标只能拆分一个个小的目标。我称“曲线救国”。
我也很后悔当初假如我一去美国就读完书的话,现在老早就毕业了,但后来又觉得我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到很多,金不换。一步步拆分慢慢来这种思想尤为重要。。。一步登天做不到。
虽然奇葩说渐渐从一门辩论节目变成一个被说有“阴谋论”的大型广告交易现场,但是在顺应这个社会流转规则中的缝隙里流露一些真情,流露一些心迹和成长,又可尝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