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夷山一无所知。也许这种相遇更有神秘感。
首先是名字的来历。导游小周是这样讲解的: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其实我发现古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都伴随着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中都有神通广大的人物。
因为是淡季,游览的人不多。有些寒意。岩壁上流下的少量溪水冻成了冰柱。竹林倒是很青翠茂盛,但不舒展。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视觉却感觉不出来,原来岩石表层都被氧化了,敲掉一层就可以看出来。
路的右侧出现了一条溪流。说是溪流,比北方的河流还要宽。溪水呈现翡翠色,通明透亮。这就是九曲溪。
沿着溪水行走,远远地望见一对并排的山峰若隐若现,如同女子的丰乳。这就是双乳峰,也叫并莲峰、鼓子峰。关于这对山峰,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上的玉女恋上了武夷山之主大王,在凡间和心爱的大王过上了百姓生活,触犯天条,玉帝、王母一行来到武夷山,想要召回玉女。玉女宁愿被点化为石也不愿重返天庭,玉帝大发天威,将这对爱侣点化为石,矗立于武夷山九曲溪畔,王母娘娘不理解,在天庭优越环境里长大的玉女为何这般依恋武夷山。她乘着彩云清风,沿九曲溪游览了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景。丹山碧水,竞秀争奇,古柏苍松,青翠欲滴;万顷青茶,郁郁葱葱。她理解了玉女。王母娘娘一手抱着金童驾着彩云,随着清风,飘一路,看一路,不知觉已到中午。她降下彩云,坐在仙家楼台——八曲的鼓楼岩上休息。看看金童饿了,就忙着唤来奶娘为金童喂奶。恰巧此时在慧苑岩上修炼千年的孽鹰飞经此地,看到奶娘丰满的乳房,便俯冲下来,一口将奶娘的双乳叼走了。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唤来雷神,轰掉了孽鹰的下颌、翅膀和鹰爪,并将它点化为石,镇落在慧苑岩的旁边,变作了“鹰嘴岩”。那奶娘的乳房,也在雷神轰击时跌落在鼓楼岩的旁边化成了两座山峰。
一路走一路看,寒气渐渐消退,阳光洒在路旁的树木和竹林上,斑驳的影子散落了一地。
来到一座桥上。桥下是翡翠般的九曲溪。漂流的竹筏在艄公的桨中缓缓前行,船上的游客都身着厚厚的棉衣。真心佩服这些漂流者的勇气,看到我们向下张望,有的漂流者高声喊着:快来吧!我们在等你!我们在桥上高声回应:我们来啦!天气很寒冷,但阻挡不住人们漂流的热情。无限风光在漂流中。
路遇红豆杉。珍贵树种。拍照留念。
鹰嘴岩到了。拾级而上,叫不出名字的植被装饰着岩壁。
路过武夷书院,到了问樵台。导游小周开玩笑说:不要小看武夷山里的樵夫,他们可都不是一般人。武夷山是三教合一的名山,古时在这里的樵夫说不定就是我们今天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名人呢。
来到一座古朴的门前,“叔圭精舍”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是武夷山最早建造的一所理学学堂。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江贽,字叔圭,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初游上庠,以《易》学著名。学士苏德舆荐其贤,召赴阙,不就。徽宗政和中特举遗逸,三聘不起,赐号少微先生。清嘉庆《崇安县志》卷八有传。可惜,现在就剩下这道门了。
穿过这道连接古代与现代的门,来到一片空地,空地被山峰包围着。导游小周指着岩壁上一条细细的裂缝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会儿我们要走的路。这里能通过?小周看出了大家的疑惑,带着我们来到了缝隙前。目测这条缝隙的宽度不足八十公分,仅容一人通过。
台阶很陡,我们排成一条线依次向上攀登。
终于来到了一块开阔的平地。这里有水云寮遗址。是游酢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8),位于武夷山云窝。这是一所讲学著述的场所。游酢是程颢、程颐理学南传闽境的首批传人之一。“程门立雪”即他与杨时求学两程的千古美谈。朱熹是他的四传弟子。水云寮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至今遗址上还留有题名岩刻“水云寮”三字。还遗存前、后石门(后门题刻“云崖”二字)和石臼、水井等遗迹。
传说中的仙浴台就在这里。偷看仙女洗澡的绿毛龟被压在通往天游峰的路下。
我们准备向天游峰进发。导游告诉我们要爬八百多个石阶。下山有两条路,一个是原路返回,一个是走后山的两千多级平缓的台阶,但是没什么风景可看。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原路返回。
石阶很陡。最陡的地方坡度有七十度。两边的栏杆都是石质的,凹凸不平,稍不留意就会划破手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和爸爸走在我后面,他爸爸告诉他如果感觉爬着吃力可以手脚并用。小男孩很快超过了我。我也学着小男孩手脚并用,果然省力,速度还快。
越向上攀登,尽收眼底的景色越美。九曲溪把武夷山从中间硬生生劈开,造就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我们站在高处对着山谷大声喊起来:武——夷——山——,我——来——啦——!
终于到达天游峰。天游峰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中的六曲溪北面,地处景区中心位置。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当有云海的时候,在天游峰,仿佛置身于仙境,遨游于天宫,故名“天游”。
意犹未尽。据说这里有个说法:不到天游峰,不算来过武夷山。
原路返回。途径茶洞。
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位于六曲的东面。据说是因为此洞里产茶“甲于武夷”,故名。今洞里依然还有一片历经沧桑的古茶树。其实,茶洞之奇,并不在于茶,而在于它的“峥嵘深锁”的意境。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内有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个字。
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地点之一,17幅岩刻星罗棋布于伏虎岩西南、西、南三个方向,有题名纪游、有题诗纪胜,朝代跨宋、元、明、清四朝。朝向西方的主要岩刻有明代卸任兵部右侍郎陈省撰写的景名"伏虎"和五绝一首:"百兽舞虞廷,胡为岩下伏。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追逐!"作者借景抒志,拓展岩名涵义。两方明朝大臣到云窝访问开辟接笋峰名道士的岩刻,记载了当时道教鼎盛的状况。岩壁还有陈省与挚友、门人的酬唱诗数首。
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信步来到武夷精舍。对朱熹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参观了武夷精舍和朱熹园。导游小周只是简单说了几句。下面的文字是百度对武夷精舍的介绍。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闽学),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集注》。朱熹在以《四书》为教材进行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促使它成为官方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
由于朱熹及其门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当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朱子学自南向北传播,被朝廷定为一尊,成了国家的正宗思想,武夷理学文化也就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文化;迨至明清两代,"朱子学"一直是文化的正宗,达七八百年之久。它成为历代理学家讲述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纲领和政治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清朝康熙天下大治之时,朱子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康熙皇帝亲颁御匾"学达性,赐予武夷精舍(改为紫阳书院)。书院也改为官办,由朝廷委派山长管理书院。朱熹牌位也从"从祀"孔庙改为"十哲"之一(其他九哲均为孔子嫡传弟子),康熙还下令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编纂《朱子大全》……这一切,都是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兴教传学打下的基础。
对朱熹的一生而言,“学达性天”是最大的褒奖。
达者,通也。学达,是夸耀这书院的学理通达、炼达、达观;性天,是说书院主张树人要性情天然,要因势利导培养人才,也就是养成学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这一路走来,像是在读一本书。没有完全读懂。期待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