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蒂姆德普
本届欧盟影展的热门《酒会》拥有着一个令人相当惊异的开场:伴随着主观镜头叩开大门,迎面撞见的便是举着手枪的女主人珍妮特(由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
在观众随着枪响发出的一片哗然声中,电影片名“PARTY”也才姗姗来迟。
或许早已料到观众会被吊起胃口,心满意足的导演莎莉·波特这才开始娓娓道来,用七十一分钟的快节奏叙述,对自以为是的中产阶级狠狠挖苦了一番。最后,还让这帮颇有身份地位的老友们在“互相伤害”中纷纷晚节不保,令人领教到高级英式幽默的独到滋味。
影片讲述了刚刚被提拔为卫生部部长的女主人珍妮特,为庆贺自己仕途上的成功,邀请好友们来参加家庭派对。
而就在大家纷至沓来准备庆祝一番时,她的丈夫比尔(戛纳影帝蒂莫西-斯波饰)却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并随即如蝴蝶效应般引发了一场超级风暴,整幢房子里的人无一幸免。
导演莎莉·波特此次在严格限定叙事场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整栋房子的布局结构,屋内外几乎所有的空间都承担起推进叙事的功能。
而近似舞台剧的理念也要求创作者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不遗余力地制造戏剧冲突。为达到这种效果,就得依靠演员的精湛表演来推动完成。
因此,导演对七位登场的演员全都是精挑细选。除了已经介绍的男、女主人外,老戏骨布鲁诺·甘茨饰演的戈特弗里德全片都像个虔诚的“佛教徒”,不时向比尔传递着因果宿命的陈词滥调;
派翠西亚·克拉克森饰演他的妻子艾普尔,一个满口愤世嫉俗实则充满理想主义情结的女性;
切莉·琼斯饰演的大学教授玛莎是比尔的老同学,她的女友金妮(艾米莉·莫迪默饰)刚刚向大家宣布了自己怀孕的喜讯;
希里安·墨菲饰演的汤姆是个事业有成的银行家,他的夫人曾是比尔的学生,可他却悄悄带着可卡因和手枪来到了酒会。
在封闭空间内,七位“各怀心思”的角色如何上演一出“撕逼”好戏,这既考验着导演对场面调度、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更对观众传统的观看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幸,电影院里密集的笑声也已说明一切。
在这出闹剧里,所有人心里都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旦有人胆敢揭开真相,先前所有精心维持的虚假和谐立时便会被撕毁殆尽,而这却恰恰是作为窥视者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
于是,最先向大家“吐露心声”的比尔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众矢之的。一句“我要离开了”不仅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最终更是令其丑态百出,并为全片制造了最多的笑料。
由于导演所讽刺挖苦的这帮人,个个都是相当体面的“上层人士”,故而影片围绕着比尔宣布的消息展开了一系列的延伸讨论:从英国的政治问题(医疗资源不均、党内腐败)扩展至性别平等、爱情关系、价值冲突甚至于宗教信仰等等。
尽管这些议题大都以极为荒诞戏谑的方式被提出,却掩盖不了全片喜剧外壳下的悲观内核,并随着问题的不断累积,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譬如,影片中时刻弥漫着对男性深深的“敌意”。无论是早已为妻子牺牲一切的男主人比尔,还是甘当“灵魂导师”故作玄虚的戈特弗里德,在各自的伴侣前都显得衰老、怯懦与无能;而正值壮年的汤姆则干脆被贴上了毒品、暴力、神经兮兮的标签;甚至连看上去有点男性化的女权主义者玛莎都难逃被爱人(也是更极端的女权)批判的命运。
当影片中的男性在勇敢向女性吐露实情后,却无法取得谅解,继而如孩子般相互谩骂、殴打时,我们恐怕也不难理解创作者的用意。因为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无不是敢想敢做的性情中人。
她们当然也有敏感脆弱、犹疑不决的时刻,但正如影片开场/结尾时手持枪械对准镜头的是珍妮特而非其他人一样,女性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要比男人坚强、勇敢得多!
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下,男性和女性的世界不仅不可能达成和解,反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于是,欺骗/被骗的心理游戏只得反复上演。
当隐瞒彼此的秘密已变得积重难返时,吐露真相的后果只能是家庭/两性的决裂。因此,在影片最后出现颇为“讽刺”的这一幕才更有深意:原本问题暴露最多的戈特弗里德夫妇反倒成了这次“车祸现场”的幸存者!
试图启发中产阶级的自我反思,或许才是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可对于这部全程高能的影片而言,时间似乎成了它最大的敌人。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囊括信息量如此庞大的文本,并有所侧重地加以表现,便成为困扰莎莉·波特的一大难题。而导演的“犹疑不决”,最终体现在影片中就成了对诸多社会话题的一锅乱炖,令观者迷失在影片欲言又止的庞杂议程之中。
正如《好莱坞报道》在评价本片时所言:“影片中每一对略有些病态的夫妇都显得缺乏可信度,你很难相信现实生活中会有这种模样的夫妇存在——在“酒会”到来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向对方泄露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种明显极端的处理当然是导演有意为之,目的是当他们在短暂的七十分钟内将此前所有的秘密统统倾诉出来时,能制造前所未有的戏剧性,而尽可能多的引入社会问题则有助于进一步放大这种冲突效果。
可由此牺牲掉的恰恰是影片本应强调的主题——对中产阶级生活真相的深度挖掘与客观揭示。
拥有着迷人黑白摄影、璀璨明星班底、极致剧作结构的《酒会》无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但相比于同是室内剧经典的《灵欲春宵》、《杀戮》,无论是讽刺力度还是话题深度都明显低了一档。
不过,导演莎莉·波特的此番尝试还是证明,历史悠久的室内剧电影也同样可以拍得前卫时髦。毕竟,可不是什么影片都能做到,让每位观众在重新审视现代生活真相的同时,还能笑出声来的。
一条电影课 |最近,我们一条妹和葛格针对科长的《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聊了聊其中的门道。它很有可能是被低估了的哟~
推荐|“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