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学笔记第六课:心理学简史--心理学全家福(上)

心理学自学笔记第六课:心理学简史--心理学全家福(上)_第1张图片
心理学之父----冯特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冯特创建了一个实验室,研究人类的意识体验,他也因此被尊为“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希望了解感觉、表象和情感等体验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为了寻找答案,他对各种刺激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测量。这里所谓的刺激是指任何一种作用于有机体并能引起感官反应的物理能量。之后,冯特利用内省法探查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现在,闭上眼睛,仔细检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觉,这就是在自省)

在数年的时间里,冯特研究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记忆、时间、时间知觉等众多课题。他自始至终坚持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使得心理学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结构主义心理学

铁钦纳(就是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把上面那个大佬的思想带到美国,并称其为结构主义,他试图把人的精神生活结构分解成一个个基本要素来加以分析。结构主义者经常试图用内省法进行心理上的“化学分解”,比如一个苹果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她的味道是有哪些基本味觉元素构成的呢,这是结构主义者感兴趣的问题。

机能主义心理学

在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詹姆士,将动物行为、宗教体验、异常行为及其他一些有趣的课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范围。“机能主义”崇拜达尔文学说。达尔文曾推断说,生物进化是以适者生存的方式进行的。他提出自然选择的原则,认为只有那些有助于动植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生理机能才能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留。那,思想、知觉、习惯、情绪等行为是怎么帮助人类适应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呢?这是机能主义者想搞清楚的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与结构主义很快收到了行为主义的挑战,而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可观察的行为,代表人物是---华生,他强烈反对研究思想或或意识体验,并认为,内省不实际科学的方法,因为观察者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这个人说,即使无法向动物发问,他也依然可以对其外显行为进行研究,只要观察刺激和动物的反应之间的联系就够了。这些观察不涉及对主观经验的内省,因而是客观的。那么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观察人类啊!

彻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有个叫斯金纳的人,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行为主义者,他相信,人的行为是最受奖惩作用控制的,为了研究和学习,她制作出条件反射箱,通过这种条件反射箱,他可以对实验动物进行刺激。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虽然他的很多观点都是对个子或者白鼠这种动物实验测试形成的,但他相信,人类也遵循这种规律。作为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相信,没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比如思维)来解释行为。

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

但有很多人批判彻底的行为主义者忽视了思维的作用,甚至有人说斯金纳的心理学是“丧失意识”的心理学,但许多批评意见如今已经在认知行为主义理论中得到了解决。认知行为主义是在认知(也就是思维)与条件反射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是是一种能够对行为进行解释的学说。举个栗子,你经常访问一家专门播放脏东西的网站(坏笑~),因为那里提供免费的好看的小电影。对此,行为主义者认为,你的行为是因为看录像带来的快乐奖励了你。而认知行为主义者则补充了,除此之外,你还期待着在这家网站发现免费的小电影,这份“期待”是你行为的认知部分。


emmmm上半截就到这里,接下来的,我们下半章说~


心理学自学笔记第六课:心理学简史--心理学全家福(上)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自学笔记第六课:心理学简史--心理学全家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