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
其实十多年前我就知道思维导图,好像还跟着儿子听过类似的课,儿子曾经的辅导书里有好几本是关于思维导图的。只不过那时候我并没把它放在眼里。
三年前,我备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那厚厚的两本理论书啃起来就像啃硬骨头,我试着用导图来梳理知识点,别说还真有点用处,能记得快、记得牢了。
两年前,我在北京学习正面管教课程。一天的课程刚结束,群里就出现了一张图文并茂的手绘思维导图。这张漂亮的导图一下子就俘获了我的芳心,我在心里说,我也想玩,我也要玩。
没错,玩,就是我最初学思维导图的动机。
一年前,北京Apple老师开课,我跟着她在网上学了两期。感觉不过瘾,又在网上买了东尼伯赞教授的弟子刘艳老师的课。整整半年时间,我跟着两位老师,边学边画,玩的是不亦乐乎。画着画着,我发现,手绘思维导图挑战的都是我不擅长的地方。比如,不会画图。比如字写得不漂亮。比如逻辑思维欠缺。于是网上继续买课:汤小元老师的《手绘黑白插画训练营》、郭兆凡老师的《实用逻辑训练营》、侯信永老师的《书法课》等等。
就这样,玩着玩着,画着画着,我离不开思维导图了。
这时的我是1.0版的,每天只想着怎么把思维导图玩的漂亮些。
2.0版
外出学习,我将老师授课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准备一节课,我画图;列计划、作总结,我画图;阅读一本书、线上课程学习,我画图;外出旅行,物品准备我也画图……有时间了,我用彩笔画漂亮些;没时间了,一支笔简单画。当画了近百幅思维导图后,我慢慢的悟出: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不是画出一副惊艳的思维导图作品,它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逻辑思考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这时的我升级到了2.0版。
3.0版
一直以来,手绘思维导图于我,都是自娱自乐。
可是,自进入本学期,不知从哪里刮来的风,一时间好像人人皆要学思维导图。语文组的同事找到我,让我给大家讲讲思维导图,我答应下来。我讲了东尼伯赞思维导图的特点及画法,以及我平时的应用。
两个周后,当数学组的同事也来找我时,我感到事大了。自己玩怎么都可以,带着大家一起玩,这玩坏了、玩偏了可如何是好。更何况老师们还要再带着学生玩。陡然间,有了丝丝压力。
同时,我还有一些困惑,这思维导图对数学学科有用吗?又该怎么画?
借了一本数学课本,挑选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单元,我开始试着画思维导图。现在的数学课本,真心的难为一个文科生。好在我聪明,找了一个班级第二名的学生来帮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便请教这个学生。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梳理了出来,只是有一个知识点没能细化下去。
再找到班级第一名的学生,检验我的思维导图。我没有给他看图,而是问了他几个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他快速答了出来:定义、解法、应用,但他漏掉了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我接着问他,定义是什么?如何解?应用上又应当掌握哪些知识?我发现,在“如何解”这个知识点中他又帮我完善了一处,在方程组应用上他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补充。
通过这个孩子的回答,我发现虽然他没有画图,但在这个孩子的大脑中应当是有一副网状的知识结构图,难怪是学霸级人物。
接下来我又找了一位成绩中游的学生,只问了一个问题,就再也无法问下去了。我问的是当你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你能想到哪些知识?他说,老师,我只想到要去解它。那一刻我无比的心疼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不会学,他们大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呈现出的是点状结构。
后来在给数学老师培训的时候,我把画数学思维导图的过程说给大家听,旨在告诉大家,思维导图的确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谈到我的一些导图应用实例,其中有一副是关于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我顺便就给大家讲了讲书里的内容。我惊讶的发现,这本半年前看的书,看着图我竟然完全能把内容回忆起来,这在以前根本做不到。
3.0版的我开始关注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和记忆效率。
4.0版
正是因为学科组的纷纷邀请,我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学科教学和思维导图该如何很好地融合?
巧的是一个学科思维导图的培训就在烟台举行,领导派我去学习。听了10分钟的课,我就在心里忍不住叫好了。
授课专家是心智文化研究院刘濯源院长,研究思维导图18年,由困惑,到寻找解决办法,最后提出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他首先解读了这个概念:学科思维导图不等于思维导图,而应该读成学科思维/导图。学科包括学科特定概念、学科知识结构、学科思维结构;思维包括思维发展阶段、思维分化阶段、思维品质标准;导图呈现结构化思考。
学科思维导图也不等于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运用。而一副好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一定是遵循心理规律(学习动机、自信心、情感体验)、思维规律(知识背后的思维是什么,如何提升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还能用在哪些方面)、学科规律(学科发展阶梯,知识模块构成,能力发展要求)、考试规律(考点意识、题型意识、出题意识)四个层面的规律,让思维可视化。
他的这番讲解让我明白了: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它帮我们进行结构化思考,从僵化学习到创造学习,从零散学习到系统学习,从肤浅学习到深刻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最终促进思维(心智)发展。
他说,坏的教育就是通过机械灌输把你教笨,然后再骂你笨蛋。这幽默的话让老师们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却不由得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多少在做的是浅思考、不思考的事,最终让学生变成习得性愚钝?
最后他和团队的林老师一起,通过若干个实例带着我们一起学画学科思维导图,反复让我们记住结构化思考的重要性,要通过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明功能四个步骤来画图。最后刘院长提醒我们:要让我们的教学能看见思考的力量。
三天的培训,让我对思维导图有了新的认识,也明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于是,我跨进了4.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