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交大版大学语文序言

徐中玉

本版大学语文策划编辑:吴芸茜

今年是新时期恢复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从被取消到重新恢复,虽然其中有些起伏,但是,我感觉目前应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最好的一段时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在全国各类高校中蔚然成风,这是许多有识之士长期不断呼吁、积极实践的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尤其让人欣慰的是,大家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渐趋一致,形成共识。形势是喜人的,但也不等于说没有问题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如教学方法还分明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这里,我就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敬请大家不吝指教。

大学语文课程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大学语文究竟怎么样才能教得好?学生如何才能学得好?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师生之间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读了一部分作品之后,我们应适当就课文中的某些话题、学生们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师生间组织一些讨论。同时,学习一篇课文,学生要多想想,哪些方面好,对自己为人处世有哪些触动、启发;哪些方面还不太理解、不够清楚,有什么感受,或者疑问,尽可在课内或课外提出来大家讨论。

总之,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要改变一下了。一定要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功学习的学生,千万不要怕发言,怕说错。凡事只要勤于思考,总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说出来,不讨论,就难以进步。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够逐步养成这样的学风,对学生来说,就能不断提高自己,拓宽人生的道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有必要的准备,要善于引导,要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写,而且要自觉倡导这样做,做到位。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有这种气魄和能力,广泛涉猎优秀的文学作品、名家传记、科学读物,积极求知,勇于探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题目,课内学习、分析讨论、练习写作三方并举,课内与课外联成一片,让学生把听课与讨论、勇于发言与课外习作养成习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一起设计,共同计划。师生携手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一定有保证。

大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至今仍不多。这种情况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环境封闭、自由讨论太少有关。狭隘  的政治标准第一,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得许多语文课就变成了政治课,培养的是不必有自己思想的人,不讲艺术审美与学科特点,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几乎被抹杀、批倒了。那时重视艺术标准、学科特点,每被指为不是政治挂帅,有碍政治第一。人们无从改革,专为用老办法求安全了。三十年来,经过拨乱反正,较过去确已有显著的改进。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和而不同”,鼓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在一个具有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民主科学为先的社会里,应该敞开门来倾听不同的声音。遇到问题,应畅所欲言,大家互相讨论,某种做法有何不妥,某种做法应该如何改进。提出不同意见,寻求改进绝非就是一定反对什么,而是共同来设法改进,解决问题。我们的环境无疑已为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技术条件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文科学在各综合大学都已有很多相关课程,如唐诗、宋词、小说、散文、戏曲,甚至音乐、书法、绘画等,可供理、工、农、医各科学生来选修。需要我们来进行研讨、改进的工作多得很,我们的工作前景真是无限广阔,我们的努力也是无有尽期。

我一直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仍放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上。我们编写本教材,不仅以我国丰富、优秀的文学作品为选文主体,同时也选入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培养、涵育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材料。这些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的名家名作中蕴含着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细细品味,慢慢感悟,积累起来,对大学生都是很好的营养。名家名作各有优点,却未必没有局限,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择善而从,而不是全盘照搬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家大方向一致的“和而不同”的认识和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好大学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可能具有毁灭性的后果。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并不总是能为人类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要正确地利用科技发展的成就,人们必须具有热爱人类与自然的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互相融通。只有具备崇高的人文素养的人,才能让科技的发展永远坚持正确的方向。全世界已有不少大科学家在积极思考“和谐”、“生态”等时代主题,体现出了他们的人文关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这本《大学语文》教材中特意安排了“科学人文”编,在其他各编中也注意融入科学人文思想。

过去选本比较注重人文性,但选择国内外科学大家的作品不是很多。这次入选的科学大家作品,既有西方著名科学家谈写作经验的佳作,也有他们漫谈科学创造经验的名篇,还有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期待与建议,他们在科学探索中的深刻感受,与进步人文学家共通的生命感悟。这说明科学大家与人文大师有着许多共通的思想与愿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相统一的。他们恢宏的胸襟、崇高的人格、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远见卓识能拓展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赋予大学生文理兼备的融通思想。这种对科学与人文统一性的关注,是过去的《大学语文》选本中不大注意的,我们认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这个本子应该具备了上述特点,亦请同行专家们指教。

同样,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亦要通过大学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来实现。我们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母语阅读与表达能力作为教材编写的目标与追求之一。我们的选文以精心筛选的古今中外精美文章为实体,每篇各有特色,整体丰富多彩,注重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多样性,力求以富有典范性的选文,使学生通过诵读、揣摩、讨论、领悟,体会各体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教学中若能结合一定的习作锻炼,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应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宜急功近利,以求速成。但只要精心打造教材的编写者、认真负责的老师和自觉学习的学生三方面各尽其职,通力合作,不断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做出好成绩来。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方法改良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以上我只简单谈了对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各地各校老师和同学们指正。我坚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还是教学方法的研讨、改进,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徐中玉

二〇一〇年七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中玉交大版大学语文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