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真正困惑、感兴趣的是人的死,而不是生。
讲述 |Sara.重庆堂友
川西,是片神奇的地方,让世界所有旅行者心动的不仅是无比丰富的景致,更是那里多民族各自神秘独特的风俗习惯。4月,我们去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色达县。观天葬的地方,就是在距离色达佛学院大概3公里的半山坡。
天葬的起源
天葬,藏语称为“杜垂哦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也称“恰多”,意即喂鹫鹰。天葬台,在当地叫做“尸陀林”。藏区的丧葬礼俗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藏等遗俗。
说起天葬的起源,目前尚没有统一而完整的说法。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是“自然天葬”,就是抛尸荒野,任其自然腐烂、风化,或任鸟兽肆意啄噬。
当时的社会,将苯教作为西藏的传统文化,苯教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山川,禽兽等自然物。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仰,使得当地人特别在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自然天葬,则是最好的选择。
公元5世纪初,佛教由印度传入。苯教逐渐被佛教取代,佛教的轮回被加入到天葬的意义中。当地人认为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灵魂脱离这一躯体投入到另一躯体的投胎转化过程,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如此不断轮回,永无止境。而死者灵魂脱离躯壳之后,徘徊49天便可重获肉身,尸体已成无用的皮囊,赐给大地的生灵,也算是人生最后的一桩善行。
类似现代的天葬可能在公元7世纪以后。有以下两种说法。
说法一,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公元12世纪直贡梯寺的建造者直贡巴仁钦贝,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这里提到了直贡梯寺,据说有全藏最著名的天葬台,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扩展。
说法二,藏文史籍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明确: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是作为天神之子,通过天梯下凡来的。他完成了拯救世俗的任务后,又沿着天梯回到了天际,后来他的六位继承者,也都攀登天梯返回极乐世界。
但到第八位藏王直贡赞普时,却由于受用下一个大臣的诱惑,陷入敌用黑巫术的圈套被杀死,天梯从此也被切断。为了直贡赞普的尸体不留在人间,人们借助了神鸟双翼使他飞上了天。于是藏族的天葬习俗开始形成。所以,天葬台里宽阔的缓坡被称为“天梯”,神鸟们都是从那里冲下到天葬台的。
神鸟兀鹫
既然已经提到了神鸟,那我们就聊聊这个鸟。藏族的神鸟,或者叫神鹰,指的是秃鹫,也就是兀鹫。我国的高山兀鹫,或者叫喜马拉雅兀鹫 Himalayan vulture。鸟纲隼形目鹰科兀鹫属,是我国体形最大的一种猛禽。主要以死亡动物的尸体为食。
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包括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省份。体长约为120厘米左右,站立时身高可以达到80~90厘米,体重8~12千克,两翅张开宽达2~3米。
为了取食食物方便,它的脖颈仅被稀疏的短短的白绒羽,甚至颈部有一段完全没有羽毛遮盖皮肤裸露着,这样方便将头和颈伸进动物尸体腹腔拉拽食物,光裸的颈部不会被尸体的血液以及各种体腔黏液弄脏。秃鹫是食腐动物,通常是不攻击活物的。若看到全身乌黑,头和颈部裸露的皮肤呈铅蓝色,那便是大秃鹫,或者叫座山雕,大秃鹫常与高山兀鹫混群。他比高山兀鹫更大只。
天葬的执行者兀鹫受到藏民的钟爱,乃至敬畏有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人们很少能见到自然死亡鹫的尸体。藏民传说当鹫类即将死亡之时,它们竭尽全力飞向金灿灿的太阳,在光芒四射的阳光中,它们的身体渐渐融化——进入了天国。
当然我们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没有飞进天国的兀鹫,只是被其他同类消化了。不过,在藏民心目中鹫就是神鸟,是天国归来的使者,是死者灵魂的超度者。
神秘的天葬
去观天葬的前一天,我们跟牛肉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打听着线路。巧的是,他家正好前一两个月有一个葬礼,死者是老板娘的弟弟,他因为车祸去世了。他家的婆婆,应该是家里最年长的那位,作为监葬人去了天葬仪式,其它兄弟姊妹自愿参加,当时去了很多人。
她翻出手机给我们看当时的照片,也跟我们聊着天葬的习俗。我们心里对天葬的恐惧被老板娘的讲述冲淡了,反而滋生出崇敬与敬畏。她对我们说,去看天葬还可以替自己洗去苦难,获得重生。
当我们来到色达的天葬台,里面有个挂满骷髅头的房子,房子的正面是一个巨型的骷髅头,你要从它獠牙的旁边进,从正面出,意思是从鬼门关里出来,预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那里还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目测5米高,上面挂着用牦牛毛编制的巨大的帨儿。她让我们剪些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扔转经筒里烧掉,代表自己涅盘重生。我们去的当天都一一照做。鬼门关里面没有说不能照相,我们就布施了一下,然后照了那满眼亮闪闪的骷髅头。
通常仪式是在下午1点左右开始,我们去得很早。4月的高原,天气还比较多变,等到下过一阵冰雹后,仪式才缓缓开始。
我们看到远处开来一辆面包车,车上下来很多的红衣僧人,僧人们走到白塔的旁边,开始转塔。人数众多,也不知道到底都转了几圈。转完便聚集在塔的右侧靠外的地方。不久,远处便来了几辆摩托,车尾托着用麻袋装着的东西。
后来我们才知道里面装的就是尸体。文献上说:亡者死后,一般是先将尸体卷曲起来,手脚相交捆成一团,做出腹中胎儿的形状,这是寓意“来时是怎么来的,走时也要怎么走”一样。尸身盖白氆氆,由家人和亲人将尸体背出再交由背尸人。我们当时看到的尸体的确是小成团的,但也有一具例外,长度看起来特别长,由一人背,另一人扶着尸身。
所有的尸体都是先在白塔的下层一个圆形的坑里放一阵,旁边的人像是在念什么。朋友问了当地人这个动作的意思是,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在与灵魂对话,告诉它说马上要升天了,不要太留恋人间。
然后背尸转白塔,三圈,之后直接放置于天葬台,整个分尸的过程,我都只是远远的看,胆小畏死的我只敢隔着那块花布,静静地等着这个过程。天上的兀鹫早已盘旋,或是停在了后面的山坡上。我没有看到文献里提到的桑烟,但兀鹫却越来越多,难道是喇嘛的诵经声在召唤?念经是在超度亡灵,同时天葬师开始分尸。
天葬师还在劳作,喇嘛们也还在念经。这一次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念经。以前麻麻说你读书不要象在念经,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当天葬师站起身来扔出几片肉,这便是信号,大群的兀鹫冲下缓坡,整个仪式达到高潮,我们的心也跟着悸动。随后兀鹫飞离天葬台,带着藏人对灵魂升天的期许和对逝去亲人的留念。
关于头骨是否需要打碎,我的确没有亲眼看到,文献里记载是需要打碎,但是,我看到的骷髅的确也是真的,所以我的判断,现在对于天葬的这部分可能稍作了改动。
回来之后也跟好朋友们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在我看来,天葬并不需要被偏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看到天葬,我们会吃惊甚至震惊,那是因为我们感受的是不同于我们以往的生活习惯。
当和朋友们聊到天葬,有的认为残忍,认为藏人野蛮,而我认为:在藏人的观念里,天葬就像我们眼中的火葬。就像他们奇怪我们会烧纸钱钱,烧纸糊的房子给逝去的人。风俗不同,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同。
敬畏生命和死亡,我们也因此敬畏这世间多彩的万物,还有我们自身——这个包裹着灵魂的驱壳。天葬不单单是将尸体拿去喂鹰,灵魂离开了躯壳,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兀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可以看作是死者的最后一次布施,也是最后一次的慈悲。
我尊重并敬畏它。旅行,就是去别人呆腻的地方看看。讲法是比较腹黑,不过意思就是,旅行是看世界的不同,了解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但越发无法停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