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唐》中,有一个人的形象,一直高大上、伟光正。
如果他本人能够从唐朝穿越到清朝,亲眼看到《说唐》,估计得笑歪了嘴。
因为,《说唐》作者写他,写得太符合他本人的想法了。该掩饰的掩饰,该夸大的夸大,愣是把他夸成了一位千古少有的孝顺儿子、友悌兄长、大功皇子和有道明君。
在《说唐》第33回,他第一次出场,地点是在晋阳,时间还是在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
当然,他此时还只是配角,是他老爹李渊和老弟、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的配角。
是的,这位全程高大上、伟光正的人物,就是李世民。
在《说唐》中,晋阳时期的他,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李家造反时期的他,是秦王李世民;他登上皇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后在第66回,《说唐》还以李世民登上皇位,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作为圆满的大结局。
如果说《说唐》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路好汉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故事,并不过分。
而且,《说唐》对于李世民的描写,相当到位,完全是按照李世民的想法在写,比史上李世民亲自授意如何写本朝历史的房玄龄、许敬宗,只怕还要听话一些。
《说唐》作者对于李世民的美化,主要集中在太原首谋和“玄武门之变”上。
所谓太原首谋,就是当年李家在太原,是谁第一个提出造反,从而打下唐朝天下的?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两唐书、《资治通鉴》都指出,是李世民第一个提出造反,并做好了造反的各种准备,最后一刻才把发令枪递到老爹李渊手中。
李渊如梦方醒之余,还无可奈何地哀叹:“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于是坐享其成,扣下扳机,兵发长安,造反成功。
正史都这样写,《说唐》更是这样写。年仅20岁的李世民真是太有才了,把已经52岁的老爹都蒙在了鼓里,独自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和官场资源,各种准备、各种周密,最后一举成功。
闹了半天,李世民才是造反的关键人物,是他以一己之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把大好江山、至尊皇权硬生生地塞到老爹李渊怀里的。
啧啧,把个造反说得跟郊游似的。
其实,两唐书、《资治通鉴》关于这一事件的原始记录,多采自唐朝留下的李渊、李世民的实录。而这些原始的实录,我们在今天基本可以确定,是被李世民篡改过的。
我们知道,李世民和他之前的皇帝们不大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非常在乎自己的历史评价。
他在乎到了什么程度?到了要亲自删改史书记录的程度。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李世民与监修国史的房玄龄之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对话。
首先是李世民装纯洁,问:“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房玄龄是老实人,实话实说:“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但在这场对话开始前,就下定决心要亲自审阅、删改史书的李世民,开始为自己找理由:“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房玄龄还在“呃……”的时候,旁边的谏议大夫硃子奢看不下去了,这要不制止,那还了得:“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结果呢,“上不从”,朕一定要看。不给看,你们试试?
当然没人敢试,皇帝还是牛叉些。于是“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
类似李世民要亲阅、删改史书的史料,在《唐会要》《新唐书》等史籍中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之所以聊到上面这场著名的对话,只是要说明,李世民因为在乎自己的历史评价,亲自审阅、删改了相关历史记录。
为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在乎?
莫非,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有什么短处、有什么隐私,怕史官们记录下来,影响了自己的历史评价?
有的。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见得人的地方、最大的短处、最大的隐私,都隐藏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之中。
这一点,史料也指出了。在那场著名的对话最后,还有以下的记录: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在这条史料里,显然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记录非常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定了调子——“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然后下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好了,这厮要求看史书,其实就是为了这一刻。
问题是,削去的,真的是浮词吗?直书的,真的是其事吗?
现在留给我们的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录,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是弱小的一方,一直在被动防守,而李建成作为强大的一方,一直在主动陷害;到了“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代表高大上,代表伟光正,代表月亮消灭你,杀了李建成、李元吉。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李世民是信了。
然后,李世民更改史料,忽悠得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信了,甚至忽悠得千年后的《说唐》作者,也信了。
而且,民间演义威力巨大的口耳相传,把他的明君形象传播得深入人心。他就宛如白雪公主般纯洁,好像从来就没有干过一件坏事似的。
个人认为,李世民在历史上,的确是明君。但他后来的白,并不能洗刷他以前的黑。
以下的判断,应该大致靠谱儿:
虽然太原首谋不是他而是李渊,但他的确为造反做了主要的准备工作,是李渊造反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这是史实;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率军打赢了几乎所有关键战役,为大唐打下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江山,这是史实;
在“玄武门之变”前,他的确被李建成、李元吉攻击陷害,但以他的实力和智力,他对李建成、李元吉的攻击陷害也不少,这也是史实;
在“玄武门之变”时,他作为有准备的一方,突然袭击并杀死没有准备的李建成、李元吉,进而杀死他们的十个儿子,进而派兵软禁老爹李渊逼他交出皇权,这更是史实。
弑兄屠弟杀侄逼父,亲人都快被他祸害全乎了,这才是李世民重视自己历史评价的真正原因。
在我看来,其实李世民在亲手杀死李建成的那一刻,精神上的李世民也随着肉体上的李建成,一起死去了。
从那以后,肉体还存在的李世民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在向李建成证明:你看,我比你干得好。所以,我杀你,没有错。
各种记录表明,亲手杀掉兄长这件事,留给李世民的负罪感,终其一生,一直都在。
比如,他在宫中做恶梦睡不着觉,需要尉迟敬德、秦琼在门口站岗才能睡着,由此催生这二位门神形象的事儿。那么,是谁带给他的恶梦?领头的,肯定是李建成、李元吉,搞不好,还得加上刚刚郁闷而死的老爹李渊。
再比如,他不厌其烦地多次和大臣们讨论秦朝、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究竟在哪里?我相信,在讨论中,他有一句话,一直不好意思说出口:“胡亥杀了兄长扶苏,杨广杀了兄长杨勇,那秦隋的二世而亡,不是因为遭此报应吧?”
所以,是杀掉兄长的负罪感,是源自内心的报应恐惧,是想证明自己比李建成干得好的源动力,成就了李世民这位千古明君。
所谓明君,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