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学习之道

金庸的学习之道_第1张图片

金庸先生这辈子,也就干了三件事儿。

1、作为作家,写了十五本武侠小说,风靡全中国;

2、作为商人,办了一个《明报》,上市了;

3、作为学霸,度过了一位学习狂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一生。

为什么说金庸是学习狂魔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看一眼学霸金庸的辉煌学习轨迹:

1、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手不释卷,于是成了近视眼;

2、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每年都是班级第一,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3、初三时,写了人生中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这书类似当代的《黄冈密卷》、《海淀宝典》,就是教人怎么考试做题的;

4、大学时,进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成绩全校第一。

这还不算,2010年时,86岁的金庸还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以上,都算学术成就。

那小说成就呢?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无数人,在没有智能机,没有ipad的夜晚手不释卷甚至通宵达旦,更让一帮小演员、小导演露了脸、成了腕、赚了钱,不过,这些还不够,我觉得金庸最大的小说成就,就是开创了当代武侠小说甚至后来网络小说的经典套路——主角想完成终极修行,一定得分三步走:

1、修行前:要么死爹妈,要么跳山崖;要么进山十年卧薪尝胆,要么断臂废腿残缺不全。

2、修行时:要么偶遇贵人,要么偷吃人参;要么捡到失传已久的武林秘籍,上书《降龙十八掌》或《儿歌三百首》。

3、修行后:单挑BOSS,怒刷装备。屠龙宝刀,点击就送!一战成名,天下皆知。最后在垂垂暮年的时候天天念叨:我有故事,还有酒,那…你能带着花生米、小黄鱼、炖肘子、酱猪蹄和麻辣小龙虾过来看我吗?

如果说琼瑶阿姨总能成功打开少女们的泪腺,那金庸先生,就分分钟拔高了少男们的肾上腺。每一位读过金庸的少年心里,一方面沉醉于武林江湖的血雨腥风和儿女情长,另一面,也一定会为小说的大架构、大手笔、大历史深深吸引,甚至会连连惊呼:我X,他怎么知道这么多?

无论是古代历史还是人文地理,无论是五行八卦还是婚嫁丧娶,无论是佛学还是哲学,金庸都是信手拈来,化作飞扬的故事融入字里行间。

金庸没向别人吹嘘过自己既广且深的知识体系,但我们知道,这都是点灯熬油苦心学习的结果。

那学习狂魔金庸,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八个字:快速学习,疯狂成长。

1946年,那是一个秋天,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而应聘者高达3000人,竞争率为1∶1000。过了笔试,又过了面试,金庸最后脱颖而出。两年后,《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被派往香港。从此开始了“身无半文走香江”的传奇。

当时,《大公报》下面还有一份报纸,叫《新晚报》,金庸就在《新晚报》编副刊。当时,《新晚报》发行量不大,随时都可能被砍,为了提高报纸销量,对电影啊、艺术啊一窍不通的金庸,竟然开始写影评了!还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一试不要紧,一下就入门了。成了当时的影评小能手,就跟现在的「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似的。

多年以后,金庸谈道:“我对影艺本是门外汉,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天如痴如狂地阅读电影与艺术的理论书,终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这方面的“半专家”,虽没有实践经验,但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对重要戏剧、电影的了解和认识,已超过了普通的电影或戏剧工作者。从此以后,“即学即用”便成为我主要的工作方法。不熟悉我的人以为我学问渊博、知识面极广。其实我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学,把“不懂”变作“稍懂”;使自己从“外行”转为“半内行”。”

不仅是电影,当时的金庸甚至还对芭蕾舞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新晚报》当时的负责人罗孚后来回忆说:“他(金庸)一段时间去学过芭蕾,在一次报馆的演出中,他还穿上工人服,独跳芭蕾舞,尽管在艺术上那是不合格的,却是使人能够留下印象的。”

金庸的学习方法,说白了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为了提高报纸销量,那咱就去学习写影评,为了在报馆演出中有所表现,那咱就去学芭蕾。还是为了提高报纸销量,那咱就去写武侠。

一开始在《新晚报》写武侠的,不是金庸,而是另一个牛逼编辑,叫梁羽生。梁羽生出手一部《龙虎斗京华》,就让报纸销量猛增,并在香港掀起武侠热潮。金庸呢,也不甘落后,从没写过武侠的他,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家乡海宁入手,选择了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乾隆身世之谜,也就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从1995年开始,金庸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且是——日更(一个让现在广大自媒体作者闻风丧胆的词)。连载一个月后,《新晚报》洛阳纸贵,妇孺皆闻。在南洋一带,《书剑恩仇录》甚至被用作说书和广播的题材。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从写影评,跳芭蕾和写武侠方面,可略窥一下金庸的学习之道:

1、如有需要,立即去学。反正是必须要学会的事情,也就不怕之前没有学过,赶紧去学就是了。

2、把既有的知识构成、学习经验,移植到新的学习体验中。比如写武侠小说,先从自己最熟悉的历史典故入手,而不是贸然虚构一个世界。

3、快速产出,即时反馈,及时调整。决定了要写影评,咱就赶紧写出来;决定了要写小说,咱也赶紧写出来,看看读者到底啥反馈,然后依据反馈调整自己的方向与节奏。

这种“快速学习,疯狂成长”的学习之道其实是有悖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的。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老师们教学生,那是为了未来做好事情提前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开始好好做事。所以一个人往往是上了小学上中学,上了中学上大学,拿了学士拿硕士,拿了硕士拿博士,拿了博士拿博士后…寒窗苦读二十多年,全都是在“做准备”,从来不是“做事情”。可现实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还不了解的信息,总有我们还未想到的问题…

很多时候,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当然,这并不是在否认准备的必要性。毕竟所有的输出,都是输入积累的结果。肚子里没货,肯定也吐不出东西来。

还是拿金庸先生来说,据《诸子百家看金庸》里记载,金庸每天看书时间大约四个小时。他读书很杂,如果遇到一些问题,就会足不出户,从早到晚在书房里翻书,直到自己明白,满意为止。金庸自己也说,“读书之对于我,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只次于呼吸、饮水、吃饭,睡觉”。

再想一想我们自己,除了8小时睡觉和远远不到8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外,能超过的4小时的每日坚持,也就是抱着手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了吧。

所以,就可以更为完整地总结金庸的学习之道了:

1、刨根究底,大量输入

2、快速学习,疯狂成长

那,在这个“见识决定一切”的大变革时代,你—还—等—什—么—呢?!

Go to study , or go to hell !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庸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