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

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_第1张图片

一、北上广深漂

山川网:北漂,也称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这类特征:北漂即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按照2017年的北京人口数据,常住人口约217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总量大致在800多万,占比总人口接近四成,这个比例,上海和广州也大致也是差不多。只有深圳,由于特区身份的原因,非户籍人口占比达到了近七成。

你不要小瞧800多万的人口数量,在对于总计14亿人的中国听上去并不怎么起眼。但是放在世界上,一些小国(比如新加坡,人口560万)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就是这个体量。

另外,这里所说的800多万北漂,是指静态人口。如果你把过去所有做过北漂和即将成为北漂的人都算上的话,那么总体量将轻松数以千万计。

另外,虽然北漂以“北”字打头,但是实际上却是针对所有漂泊在大城市年轻人的一种泛指。所以沪漂、广漂、深漂虽然名字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影视作品以哪座城市切入,其他城市的年轻人总是很容易引发共鸣的。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相对年轻,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收入和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的人群,也是目前主流消费品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消费力量。

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_第2张图片

二、《北京女子图鉴》

《北京女子图鉴》这部网剧,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看过。按照最新的豆瓣评分,该剧刚刚超过6分,过了及格线。该剧的评论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好评的一方认为该剧真实反映了北漂女性的经历,而且由于女主是由于不想在四川老家过“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孤身一人到北京打拼最终逆袭命运,所以应该视作是正能量作品,自然要好评。

而差评的一方则认为,这是一部和真实北漂生涯几乎不沾边的玛丽苏故事。女主前前后后在剧中单是男朋友就谈了十多个,并且每一次的职场升迁,背后都逃不过不同男人的身影。这种价值观,怎么能算是正能量呢?一定要差评。

为了公平起见,我还特意去优酷上找到该剧,跳着看了几集。从剧本功力和制作水平,其实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网剧水平。这部剧的受众,其实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就是拍给20~35岁的职场女性看的。所以很多的情节,比如出轨、撕逼、性骚扰、潜规则等等,都是为了迎合当下的一些热点,引发女性的同理心。

有几个剧情,真的是编导人员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热点,有点用力过猛了:

比如开篇就是女主陈可原本和大学男友杨大赫约好了一道到北京奋斗。然后非常“意外”,杨大赫家庭发生了变故,仅仅一通电话,这场恋爱关系就算是告终了。剧情介绍里说陈可对于此次失恋伤心欲绝。那么“伤心欲绝”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在街边买了半个玉米,哭着吃完后就接受了分手事实,并用画外音的形势表明——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掉眼泪了。

接下来的剧情大致都是如此,陈可又遇到了欲行不轨的男同学,靠骗男人买衣服的女同学,给她买山寨礼物的男友,只是和她玩玩的富二代,矫情的要死的伪艺术家,不求上进的公务员。反正就是和不同类型的男人逐个谈了一遍恋爱,颇有试遍十二星座召唤神龙的意思。

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_第3张图片

三、《后来的我们》

其实本来《后来的我们》是挺不错的一手好牌,导演刘若英圈内口碑不错,男主井柏然女主周冬雨也都是拍文艺爱情片的好手,再结合上“北漂”、“青春”双保险,理论上拿下过亿甚至几亿票房,应该还是没太大问题的,这点可以参考《致青春》。

但是由于猫眼电影参与了该片的制作发行,为了更高的票房,猫眼采用了数据造假的方式做营销。其实中国票房造假注水的事情,就和中国部分省份的GDP一样,大家也都司空见惯了。但是猫眼电影这次,玩得实在是有点过。

上映首日的预售票房接近三亿,而且还是工作日的情况下。这么一来,网友肯定是不干了。于是就上网开始搜集蛛丝马迹,开始了名侦探柯南之旅。而既然是作假,而且是作这么大的假,漏洞自然也很容易找到,口碑瞬间滑铁卢,豆瓣评分一路跌到了6分出头,差不多和《北京女子图鉴》持平了。评分中不少人,就是因为票房造假事件特意来报复性打一分的。

作为导演新人,我们当然也不可能过高要求刘若英能够在执导能力上多么出彩。事实上,该片最大的特色其实应该说是插曲配乐还是不错的,毕竟刘若英的音乐能力和资源都是十分过关的。而在演员的挑选上也没什么问题,井柏然+周冬雨,都是文艺爱情片的老手,各自粉丝数量也不少,演技也算是全程在线。

但同样关于北漂的这个点的诠释,依旧很难让多数北漂找到共鸣。因为无论剧中上过大学的男主还是没上过大学的女主,在北京都不正正经经找份工作。先是和刘强东一样在中关村卖盘,后来合伙的人都散了以后就地下通道继续卖盘。一直到快支持不下去的时候,男主迫不得已去了游戏公司当客服,女主去了房产公司(剧中实际情况应该是中介)卖楼。

北漂的因素体现,除了大量的镜头用来展示男女主角在北京住的环境是多差,就是两人经常在言语之中要么讨论什么时候能发达,要么就是对着夜空大喊北京,我要XXXX~

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_第4张图片

四、北漂,是这样的吗?

其实无论是《北京女子图鉴》中的陈可,还是《后来的我们》中的男女主角。编导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既想蹭“北漂”这个热点,但是用不肯多用哪怕多一点心思还原真实的北漂工作生活情况。

那真实的北漂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就我曾经的其实你很经历,大致可以给大家总结如下:

1.首先肯定是找房子找工作,当然不同的人会有点差别。有的北漂会优先找工作,要求是提供住宿的工作,这样住进公司的员工宿舍,算是能够省下一笔不小的租房成本开支。也有的北漂会先找住处,无论是先借宿在同学朋友那里,还是上网找求职公寓或合租房,先定下住处再找工作。

2.接下来的环节大家要注意了,这才是90%以上的北漂一族,会做的事情:随着时间推进,一面求升职加薪,如果在本公司得不到就通过多次跳槽获得;一面会不断优化自己的住宿条件,优化的方式是想办法住的距离公司更近,住的环境整体更好。

3.一般上面的这些做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已经起码在北上广深漂上三四年了,也就是眼瞅着奔三的年纪。如果不是大学毕业就是情侣档的话,那么在这个期间内,真正能够遇到合适的恋爱对象的北漂数量并不多,无论是男是女。大城市之所以单身人数多,单身者年龄大,很大程度上和圈子有限,工作繁忙,经济压力关系重大。

4.那么北漂们是如何解决婚姻的呢,多数就是从同学同事里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如果找不到,那就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不断相亲了。好一点还是你谁谁谁家的孩子也在北京,你们见一面吧。更常见的,是干脆就是介绍了个老家的谁谁谁,“你们先微信上聊着呗”。

我们发现,像《北京女子图鉴》谈男女朋友十多个的北漂,微乎其微。从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这也并不是多数人所能够接受的情况。如果你现在出去相亲,甭管男女,你说你之前谈过十几个男女朋友,你看看多方会作何感想。

而像《后来的我们》这样到北京不把主要精力用来工作上,每天爱得死去活来的,我也没见过几个。当然了,我身边的确也不认识像剧中男主那样,因为受到失恋打击,灵感迸发,就独自编写出一款神似《纪念碑谷》的游戏,风靡全国,分分钟入账千百万的“天才”。兴许这样的天才,可能的确北漂的主要时间就是用来爱得死去活来,这也可以理解。

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_第5张图片

真正的北漂,其实单单是生活,就已经差不多耗尽全力了。就和多数的高三学生,单单是为了高考,就已经耗尽全力了差不多。哪有其他那么多心思,成就那些“无打胎,不青春”的神剧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北京女子图鉴》到《后来的我们》,这样消费“北漂”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