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

十、阵前易帅:

秦、赵两军,在长平地区从四月份一直相持到七月份,赵军主将廉颇在面对秦军凌厉的攻势面前,不论斥候战、城寨攻防战还是野战,都没能阻止秦军前进的步伐,不得已下令赵军全军据丹河防线而守,不得出击。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1张图片

1.一次著名的反间计:

在赵军改变战略后,秦军在长平地区的攻势明显一滞,秦军面对赵军全线龟缩的防御,无计可施,秦军主将王龁不得已将前线相关情况,快马传回秦都咸阳。军事上无可用之计,那么自然要从其它方面予以辅助,借此扭转前线不利的局势。秦国决策层(计策是秦国国相范睢所提,但是没有秦王首肯,不可能实施的,所以是整个秦国决策层共同做出的反间计这个决定)针对赵国国情,准确判断出,赵国国君是立主速战速决的,于是施行反间计,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节选

反间的重点就两条,一是秦国害怕的是马服君赵括(马服君为赵国爵位,原为赵括其父赵奢,赵奢死,赵括继承了马服君的爵位)二是廉颇已经打算投降秦国了。

这条并不高明的谣言,在传入赵国国都邯郸后,却立马被赵国国君深信不疑。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2张图片
老将廉颇,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节选

赵国国君果然中计,下达了阵前换帅的决定,用马服君赵括,替代廉颇成为赵军长平战区军事主官,并且下达了向秦国进攻的命令!

2.赵国国君为什么会中计:

反间计这种计策,能不能成功,全完取决于受众,反间计更多的像一种流言蜚语,诱导受众按照流言蜚语所说去做出错误的决定。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之所以会中间,原因有三:

一是赵军在前线作战不利,斥候战、城寨攻防战、野战,三战皆墨,损兵折将,丢失了整个空仓岭防线,现在只能被动防御。这是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孝成王最在意的,孝成王一度催促廉颇发动进攻,但是廉颇都没有听令。

”赵王数以为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3张图片
赵孝成王,影视作品形象

作为一名继位不久的新王,赵孝成王于公元前266年继位,曾经一度由太后赵威后掌权,公元前265年才亲政。长平之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刚刚掌权三年,加上本身年轻气盛。从孝成王接受上党郡时不难看出,孝成王是想要开疆拓土这份政绩的!而初掌王权的君王,又最为忌惮下属的反驳甚至是失控。历来封建王朝中,新君继位都会有几年政局不稳定时期,新君继位之初为了维护统治,对下属听命与否是最为在意的!政绩与失控,导致了赵王对廉颇的不信任。

二是廉颇降秦。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因为频繁的战争,导致各国政局都不稳,一朝天子一朝臣,伴随政局的动荡,各国王公将相都有频繁进入他国朝堂的现象。赵国就有燕国名将乐毅避祸于赵,秦国秦相范睢是魏国人,赵括之父赵奢,早年曾流亡燕国。类似于阵前投敌这种事情,在战国时期是有先例的!也是各国国君最为忌惮的事情!

秦国决策层经过研究决定的反间计,一定是有相关背景调查的,看似最不足为其的廉颇降秦,听在赵孝成王耳朵里,可就相当具有杀伤力了!别人谁都可以不信这个谣言,只要孝成王相信,就行了!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4张图片

三是直接推荐了一位主帅赵括,为什么孝成王选上了赵括为将。先说赵国国内当时将领分为三个界别,第一个界别就是以廉颇为代表的,老将派,侍奉过先王,也有一些功绩在身,但是这批老将派显然有时候并不完全听命于孝成王,至少孝成王自己是这样认为的!第二个界别就是以乐毅、乐乘为代表的客将派,都是自其他国家,或避祸,或为质或出于其它原因滞留在赵国的军事将领,这批将领或许确实有一些军事才能上乘之选,但是类似于长平之战这种大规模军事冲突,孝成王没有魄力任用一名客将为三军主帅。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界别了,以赵括为代表的少壮派,赵括身为马服君赵奢之后,忠心上是没问题的,本身又也是年轻气盛之辈,风评还不错。外加最关键的,任用少壮派为主帅后,会听命于孝成王,这是最核心的!

所以即便秦国没有施行反间计,孝成王动了换将的心思,就只能从赵国国内少壮派人中去任命人选,即便不选择赵括,也会选王括、李括、张括,因为赵国国情就是如此,阵前换帅,只给了孝成王选择少壮派的机会。

3.秦国的跟进措施:

赵孝成王中计,任命赵括为将之后,情报反馈给秦国决策层。秦国决策层立马也做出了换将决策,但是换将的诸多环节,做得要比赵国高明得多。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国任用赵括为将后,廉颇是直接率领几百亲信回国述职的,并没有留在前线,不排除是赵王有意将廉颇调回国内,防止廉颇掣肘赵括相应的军事部署,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昏招!廉颇作为主将,对于前线的熟识程度,对于秦军作战的经验,都是赵军其它将领所不具备的!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5张图片

秦国任用白起为将,却将主将王龁留在了前线,任命为尉裨将,负责辅佐白起。从指挥体系上明确了白起为主,王龁为辅。白起本人,曾经在公元前280年,率领秦军攻占过光狼城。(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资治通鉴》)对于光狼城周围地理风貌,白起是有一定了解的,也就是说,白起对于长平地区不是初哥的!而反观赵括,对于长平地区可是初哥一枚!

白起秘密抵达前线后,严格保密,胆敢泄露白起为秦主将的,都要处以斩首,最大限度麻痹赵军。

4.秦、赵外交战线的较量:

秦、赵两国,围绕长平之战,在外交战线上也是纵横交错的,但是显然秦国技高一筹。

A.外交总体战略上:

秦国,自范睢出任秦国国相后,奉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交好与楚、齐、燕,近攻于韩、魏、赵。在范睢之前,秦国并没有一个外交上总体的战略部署,在施行”远交近攻“这个总体战略后,秦国充分利用与楚、齐、燕交好的优势,极力外外交战线上排挤韩、魏、赵国,间接地致使赵国最后外无援兵援粮,可是说是从奉行”远交近攻“总体外交战略的功劳。

赵国,在外交总体战略上,奉行利益至上。为了利益,赵国既可以与秦国修好,也可以攻击韩、魏,更可以进攻燕、齐。原本这种比较实际、直接的外交战略并不是仅仅赵国一家如此,但是这种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为最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利,埋下了祸根。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6张图片

B.外交技巧上的较量: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赵国在长平之战数次失利后,朝堂针对是否需要与秦国议和一事,是有分歧的,赵王想要派兵增援,必要时要御驾亲征,而手下大臣的意见也不一致,楼昌劝说赵王主张与秦议和,平原君虞卿劝说赵王议和可以,但是应该与楚、魏两国议和,促成楚、魏、赵三国合纵之势。而秦国方面,秦王是非常明确的,长平之战不能以议和结束,秦军要取胜!从双方决策层表现出对长平之战的态度,直接为双方在谈判桌前的周旋定下了基调。

本就为了利益,四处出击的赵国,在最需要与秦国决死一战的时刻,却与秦国商讨议和一事,而秦国则是倾全国之力,势破赵军。

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_第7张图片

而秦国为了麻痹其它五国,在赵国使者进入咸阳后,一直高调对外展示着,秦国善待赵国使者郑朱,秦国与赵国正在商讨议和一事。散布在咸阳周边的五国耳目,果然信以为真,秦国的战略欺骗,成功了!消息传到其它五国耳中,果然,五国再也没有怜惜赵国独立抗秦的苦楚,纷纷选择了沉默。

秦国所用的外交技巧,实际上赵国平原君虞卿已经预料到了!因为平原君在向赵王献计合纵楚、魏时便说,”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也就是说,只要赵国使者进入楚、魏的王庭内,给秦国营造出一副合纵之势就行了,至于到底达没达成合纵之约,并不是关键。

同样的外交技巧,却因为赵王选择的对象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外交上赵国的失败,算是长平之战中一个次要原因。但是分析赵国在外交策略上的前前后后,我们再回头看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最终胜利,绝对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战国策·齐二、楚四》齐、楚最后是出兵了的,但是并没有真正与赵军形成统一的军事部署!)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十六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5))